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法、道、儒
作者: 暂无 来源: 群言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然道   罢黜百家   黄老之学  
描述: 秦始皇执法家而取天下,然法家"苛";汉文帝汉景帝奉黄老之学养天下,然道家"宽";故武帝治天下取中值,"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
《黄帝四经》与黄老之学的思想考古
作者: 暂无 来源: 广西社会科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黄帝四经》   政治思想   黄老之学  
描述: 《黄帝四经》成书于战国时期,在黄老思想发展中的关键人物河上丈人应是三晋之人。黄老道家强调天道、地道和人道,而天地之道是人道的终极依据。鉴于圣人方可体道,黄老道家认为圣人据此正名和定分,圣王用之,则能达到天下归附的目的。人主要“王天下”,不仅要有常德,还要掌握“王术”,做到“重士”、“贵有知”和“师有道”。君主行政、用兵都要顺天而行,不过,黄老思想不像儒、法那样深深植根于现实的土壤,其治国思想的规则前定性认识亦有别于先秦其他流派。
学术发展史视野下的先秦黄老之学
作者: 暂无 来源: 人文杂志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调和儒法   道法结合   学术史   黄老之学  
描述: 黄老之学在理论结构上具有超越于百家学说之上的优势,这一优势来自于对百家之学特别是道、法、儒这三个最主要学派的基本理念的成功整合。黄老之学一改早期道家疏离政治的态度,转而积极地接近政治权力,并用道家哲理论证法治的主张,谋求富国强兵之道,在现实政治的领域为道家学派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黄老之学调和儒法,尝试在法治的框架下容纳儒家关于礼治和道德教化的思想,为荀学的形成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理论准备和思想经验。
黄老之学与老庄思想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岳论丛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无为   养民   黄老之学   养生  
描述: “养生”、“治国”、“无为”是庄子后学中黄老之学的核心概念。黄老之学上承老庄思想,傍采儒、法、阴阳,将老庄个人的养生发展到社会的养生(即养民、治国),强调养生是本、体而治国是末、用,养生与治国以无为为原则和根本。养生和治国及其与无为和有为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从而建立起较为完备的学说体系,而成战国秦汉之际一派显学,对汉代道家和魏晋玄学有着直接影响,并在汉初的政治舞台上发挥过重要作用。
汉代黄老之学的核心——《黄帝四经》
作者: 暂无 来源: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黄帝四经   刑德   黄老之学  
描述: 成书于战国中期的《黄帝四经》,在黄老之学大为盛行的汉代初期受到了高度的重视,成为当时的核心理论。《黄帝四经》以老子的道论为基础,顺着老子的思维路径,对老子的道论作了系统的发挥和论述,从而使老予的道范畴得以进一步深化,同时多少克服了老子道论的某些不足,也给以后道家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黄帝四经》将自然哲学与政治哲学互相结合,强调刑德的重要意义,受到汉初当政者的高度重视,开启了后来儒、道并用的局面。
论齐国政治思想发展的阶段性及其特点
作者: 暂无 来源: 淄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姜太公   齐国政治思想   管仲改革   黄老之学  
描述: 本文将齐国政治思想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自西周初叶姜太公封齐始,至春秋前中期管仲改革止。这一时期,齐国的政治思想基本上继承了东夷人的“礼”、“俗”文化传统。第二阶段自管仲改革始,至田氏代齐止。这一时期,齐国开始接纳周礼,然而时移世易,齐人没有照搬照抄,而是有继承、有创造、有发展,从而形成了有齐国特色的周礼。战国时期是齐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阶段。这一时期,齐国政治思想形成了以黄老思想为主体,包括儒、法、阴阳等在内的一体多元格局。
齐鲁文化与道教起源
作者: 梁宗华   来源: 全真道与齐鲁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齐鲁文化   墨子   道教起源   黄老之学  
描述: 齐鲁文化与道教的渊源其来有自.由来已久。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儒、墨、阴阳、法、黄老道等各家思想学说都在齐鲁文化的母体中孕育发展,道教的起源与齐鲁文化也有密切的关系。其中,墨子所力倡的天志明鬼之论在早期道教产生发展过程中占据了非常显著的位置,成为早期道教重要的思想源头;而产生于齐国稷下的道家黄老之学实乃道教哲学的前身,黄老之学与神仙方术从理论到实践的完全融合,促成了早期道教的产生。
西汉初年统治阶层价值观念的转型与建构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原文化研究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西汉初年   周制与秦制   儒学复兴   价值观念   黄老之学  
描述: 秦汉之际的大战乱给维护社会稳定的价值观、价值秩序带来了很大冲击,西汉王朝建立后即借鉴周制与秦制,确立尊君卑臣的君主专制主义,同时实行亲亲尊尊的分封制度,道、法结合的黄老之学适应了大乱之后人心思定的社会现实,取得了“文景之治”的良好治理效果。但秦汉以降中国传统社会政治格局已与上古三代大不相同,如何确立君臣关系新秩序,尤其是建构有利于社会稳定的社会伦理规范系统,成为统治阶层关注的重要问题,儒学复兴及儒、法结合成为时代发展趋势。
《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考论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岳论丛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汉志》小说家   道家   新儒学   方士文化   黄老之学  
描述: 诸子略·小说家在<汉书·艺文志>中是一个学术概念.但小说家作为学说,并不具有统一成熟的思想倾向;小说作为汉代藏书之一类,也似乎是包罗万象的大杂烩.从<汉志>小说家依附于道家而又儒、道、方士文化杂糅的现象,考察出其所谓小说是汉代黄老之学和新儒学影响下的产物,是汉代大规模制度、文化建设催生的不合经艺之作.
论儒道互补的中国文化主体结构与格局
作者: 暂无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主体结构   道家文化   多元文化   佛教文化   儒道互补   儒家文化   黄老之学  
描述: 中国传统文化应以“儒道互补”为主体结构。战国中后期至西汉前期道家一度成为社会主要思潮,西汉武帝时期就已形成“儒道互补”的文化格局。儒、道、佛三家为中国文化主体的思想不能贯穿封建社会始终。中国封建社会初期还没有佛教文化的势力,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方形成儒、道、释三家的鼎足之势,这三家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