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秦汉新儒学”与近现代儒学之重建
作者: 暂无 来源: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顾颉刚   蒙文通   近代儒学   秦汉新儒学   钱穆  
描述: 重新梳理、评价周秦两汉儒学的流变是民国学界超越经今古文之争、重建中国文化的题中要义,儒道抉择与孟苟分野,今文学方士化与改制学说成为各家判定秦汉新儒学“变质”抑或“发展”的关键。胡适认为秦汉新儒家是儒、墨、方士的糁合物,逐步宗教化,郭沫若视之为完全变质;钱穆着眼于宇宙论与人生论,认定秦汉新儒家是中国学术思想史的重要枢纽,董仲舒改制学说却误入歧途;顾颉刚认为董仲舒沿袭阴阳家系统理论提倡公羊改制,旨在彰显汉朝功业;蒙文通融会秦汉新儒学的革命精神与制度设计,以实践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化。考察民国各方学人阐释“秦汉新儒学”的分合,揭示民国学术的多元流变与各派学人的学术旨趣,当可展现沟通中西新旧的多种取径,或能在现代知识与学科体系中建构中国文化义理、制度与历史事实的有机系统,实现“能尊而有立”的文明复兴。
原儒杂俎
作者: 暂无 来源: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命名理据   本体  
描述: “儒”字的古文正确写法当为“” ,其造字理据为“浸润于天的人” ,意即前人所揭示的“通天地人曰儒”。这与孔子所说的“吾道一以贯之”的体悟“中正之心”的“忠恕”之道是完全一致的 ,而宋代道学家们在整合佛老百家学术思想基础上所建立的“理”本论思想 ,也正是对作为“心之中正”的儒道本体论的进一步具象化
传播模式论: 《论语》的核心传播模式与儒家传播思维
作者: 暂无 来源: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儒家思想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德性知识的建构,二是德性知识的传播,两者是融为一体的。其目的是建构一种价值,并通过传播为社会所共享,从而形成一种共同的文化,实现文化的重建与社会的整合。《论语》文本蕴含了四种传播模式:价值传播的“内化”模式(以仁释礼,情在理中)、道德传播的“情感”模式(众星共辰,风行草偃)、人际传播的“外推”模式(忠恕为仁,推己及人)、知识传播的“情境”模式(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其深层结构是儒家一以贯之的传播思维,包括传受兼顾的主体意识、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和情理交融的实用理性。《论语》和儒家传
《东方道藏》编纂国际学术研讨会成功举行
作者: 暂无 来源: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教文化   研究中心   修会   香港道教联合会   紫金港校区   台湾道教   道教界   中国道教协会   道长   民族宗教事务  
描述: 2016年10月5日,《东方道藏》编纂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隆重召开。此次研讨会由浙江大学主办,香港儒释道功德同修会协办,浙江大学道教文化研究中心承办。开幕式上,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浙江省道教协会会长董中基道长发表致辞,浙江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副主任莫幸福发表讲话,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胡铭代表浙江大
近代日本侵略亚洲国家思想探源
作者: 暂无 来源: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脱亚入欧”思想产生于19世纪后半叶的日本,福泽谕吉是其主要代表人物。他全盘接受了近代西方的“文明史观”及“欧洲中心论”,形成了“文明=欧美”、“野蛮=亚洲”以及“脱儒=脱亚”的思维模式,为“脱亚入欧”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
近代日本侵略亚洲国家思想探源:以福泽谕吉及其“脱亚入欧”思想为中心
作者: 暂无 来源: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脱亚入欧”思想   “欧洲中心论”   《脱亚论》   东亚国际关系   近代日本   甲午战争   亚洲国家   福泽谕吉  
描述: "脱亚入欧"思想产生于19世纪后半叶的日本,福泽谕吉是其主要代表人物。他全盘接受了近代西方的"文明史观"及"欧洲中心论",形成了"文明=欧美"、"野蛮=亚洲"以及"脱儒=脱亚"的思维模式,为"脱亚入欧"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福泽谕吉于1885年发表的《脱亚论》不仅标志着"脱亚入欧"思想的正式出台,而且把这种思想推向了对外侵略的方向,在客观上对甲午战争的爆发发挥了舆论先导的作用。探讨和分析福泽谕吉形成"脱亚入欧"思想的认识根源、逻辑前提以及《脱亚论》发表的影响等问题,将有助于认识近代日本多次对亚洲国家发动侵略战争的思想渊源。
再论利玛窦的易服与范礼安的“文化适应政策”
作者: 暂无 来源: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利玛窦   易服   文化适应政策   范礼安  
描述: 耶稣会士利玛窦改换儒服被视为东西方文化交流史中极具象征意义的标志性事件,但事实上,利氏的形象改变并非只有一次,首次易服是其入华之初采用中国僧服,而12年后改穿儒服,亦是为融合于中国文人官僚而做的社交努力。有证据表明,利玛窦多次易服不仅是仿效日本同行的类似举动,其过程还受制于修会内部传教策略之争及复杂矛盾。形象改变的本质意义在于获得生存与发展的通行证和护身符,是范礼安“文化适应政策”的具体表现。所谓“合儒、补儒”既非利玛窦的初衷,也是从未实现的文化神话。
中国法治实践学派的兴起与使命
作者: 暂无 来源: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研究方法   有中国特色   法治实践   法治发展   儒家学派   实践学   发展道路   研究对象   理论体系   中国法治  
描述: 学派,是基于研究主体、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旨趣等要素而形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的学术群体,是特定时期特定领域之学术思想和理论体系的杰出代表。学派的形成,或因师承,或因地域,或因问题。因师承者,如西方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之间的传承,又如中国先秦儒、墨、道、法各派的传承,可称为"师承性学派";因地域者,如西方芝加哥学派、剑桥学派、奥地利学派等,又如中国的濂、洛、关、闽、浙东、湖湘等诸派,可称为"地域性学派";因问题者,如西方的重农学派、供应学派,又如民国初年开始,直至新中国建立后活动于我国台湾、香港等地的新儒家学派等,可称为"问题性学派"。当然,学派往往有各种元素交叉融合流变,既有师承因素,也有地域、问题因素。
陈樵理学思想摭鳞
作者: 暂无 来源: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理一分殊   元代理学   陈樵  
描述: 陈樵是元末一位独具创见的理学大家。他以"屏去传注,独取遗经"的治学路径,从六经入手,精探其理四十余年,直指淳熙以后群儒的学说与洙泗伊洛不类。他提出了"心之精神曰性"的观点,认为"心之精神曰性,神者性命之本",指出淳熙以后的学者把自己的意思强加于洙泗伊洛之学,造成了"客意胜而经愈不明"的理论纠结。陈樵还把"理一分殊"这一命题提高到儒学之本的高度,认为淳熙以后学者(主要是朱熹)在看待"理一分殊"时,将"仁义礼智"看作成形于天地之先,把"性"看作侧隐羞恶之情,而这与洙泗伊洛之学的宗旨相左。陈樵认为,"理一分殊"是孔子之一贯,是洙泗伊洛之学的会要和根本;他还以"枳"来比喻"理一分殊",形象而生动,使"理一分殊"的含义变得简单明了。
再论利玛窦的易服与范礼安的“文化适应政策”
作者: 暂无 来源: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耶稣会士利玛窦改换儒服被视为东西方文化交流史中极具象征意义的标志性事件,但事实上,利氏的形象改变并非只有一次,首次易服是其入华之初采用中国僧服,而12年后改穿儒服,亦是为融合于中国文人官僚而做的社交努力。有证据表明,利玛窦多次易服不仅是仿效日本同行的类似举动,其过程还受制于修会内部传教策略之争及复杂矛盾。形象改变的本质意义在于获得生存与发展的通行证和护身符,是范礼安“文化适应政策”的具体表现。所谓“合儒、补儒”既非利玛窦的初衷,也是从未实现的文化神话。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