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广东的城市与儒教化

日期:2008.01.01 点击数:12

【类型】期刊

【作者】 

【刊名】传统中国研究集刊

【关键词】 儒教化 广东 明代 城市

【摘要】明代中期以后,中国移民与开发的最前线抵达了岭南。当时广东的情况虽然是多民族杂居占据了主流,但汉族及其王朝(明朝)在非汉族地带进行了移民与开发。这种做法激化了非汉族与汉族的对立,结果导致了以前者为中心,加上为躲避重赋而逃离里甲制体制的汉族人,各种各样的叛乱席卷了广东全境。该地叛乱的勃发在中国最为频繁,我推测在其背景中有民族对立的情况。虽然这种叛乱的情势经过明朝的多次军事讨伐而逐渐受到镇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怎样将非汉族纳入王朝体制成为一个很大的问题。最有效的方法是将包括非汉族在内的"化外民"通过教化,使其转变为汉族,也就是儒教化。魏校的毁坏淫祠和设立社学以及乡约、里社的政策,是儒教化的象征,其目的在于利用社学这一教育设施,塑造儒教人格。黄佐构想的乡礼继承了魏校的该项政策,并进行了体系化。通过儒教规范(礼)对个人与家进行整序,将这些家庭纲入乡约保甲组织之中。其核心是设于县级城郭城市(县城)的四隅社学,该社学的教读(乡绅等士大夫)通过乡校的教读,以统制乡约保甲组织。实际上,黄佐的构想并没有按照原计划得以落实。然而,从广州城和佛山镇的事例可以看出,明代后期以降,城市的书院和社学作为士大夫教育的据点,走上了与国家官吏任用制度(科举官僚制)携手合作的道路。我认为儒教化使广东被纳入了科举官僚制之中,人们将通过科举做官作为自己的最高目标,而儒教化由此得以实现。

【年份】2008

【期号】第0期

【页码】163-183

【全文挂接】 获取全文

3 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