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 慈城

日期:2010.01.01 点击数:18

【类型】期刊

【作者】 

【刊名】福建画报

【关键词】 古韵 慈城

【摘要】一座江南小城,三面环山,一面临江。山水相依,潮起潮落,阅尽人间繁华沧桑。今天,我们最想知道的是未来,但是,被人们提到最多的,却是遥远的过去。终于有一日,后人的惊鸿一瞥,发现了这座江南小城的无价之处。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的慈城,就这样从幕后走到了台前。 慈城是一座古城。现在所保留建筑多数是明清时期的风格,至今完好地保持着古代县城“一街一河双棋盘”的形貌特征,是江南最具唐代街区风貌的千年古城;慈城是一座儒城。这里崇师尚学,以文兴城,历代名人名士、富商巨贾层出不穷,素有“鼎甲相望、进士辈出、举人比肩、秀才盈城”之誉;慈城是座邸城。这里集中了大量的明清官宦宅第群,漫步慈城,从孔庙、县衙,到官宦宅第,精镂细刻, 派古风,穿梭于这些明清建筑间,便可以深刻感受历史的回音。 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县衙内有一个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相对独立的庭式展馆——清风园让人印象深刻。 刚走进院落,就看见一面半径约一米见方的铜镜洁净光亮, 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民的段名言镌刻在铜镜的下方,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在中国古代社会,贪污和腐败犹如一对孪生兄弟伴随着王朝的盛衰历程,如蚁啮柱,久而久之,柱朽如渣,华屋遂轰然倒塌。因此这面铜镜所蕴涵的深刻道理,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它时刻警示着为官者要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时刻保持着清醒的头脑。 再往前走,伫立在面前的是约三米高的怪兽-——贪,传说中狯是天界的神兽,长着龙头狮尾、牛蹄、麒麟身。由于它生性贪婪,吃尽山中的飞禽走兽,又食尽了人间的金银珍宝,还想吞食天上的太阳,结果却掉进东海里淹死了。这个传说寓意深刻,它告诫世人不可有贪心,贪得无厌必将自取灭亡。 经过一条石子铺成的小路,有一扇造型奇特、寓意深刻的铜钱门,推开铜钱造型的门就能看到“钻进钱眼”的下场——这是一处巨石砌造的监狱,黑暗、阴森,一缕混浊的灯光照在牢笼里或站立或坐卧的古代五位最臭名昭著的巨贪身上,他们之中,有受贿误国的吴国(春秋末年)宰相伯豁,有“一手援立三帝,无法无天“的汉代跋扈将军梁冀,有北宋末年“六贼”之一的“花石岗”祸首朱勐,有广开贪贿之门的明朝大奸臣严嵩,还有“天下第一贪”之称的清朝大贪官和坤。 这几位贪官,由于他们位高权重,对国家事务具有重大的影响力,不仅给人民带来灾难,甚至严重危及国家的利益,成为国家政权覆没的重要原因。虽然他们生前风光显赫,死后却被万人唾骂,成为贪婪蛀虫的典型代表,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看完了贪官的下场,就要去看看名垂青史的清官们。再往前走,眼前豁然开朗,宽阔的大厅灯光明亮,清官雕塑惟妙惟肖:循吏典范黄霸、强项令董宣、严于护国良相狄仁杰、忧国忧民的范仲淹、铁面无私的包青天、铁骨刚峰的海瑞,一代廉吏于成龙、两袖清风张伯行民族英雄林则徐……清官身上所体现出的清、正、廉、明等品质风范,不仅为中国古代官员的廉洁从政提供了楷模,而且也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即便到今天,也不乏现实意义。从“此”腾飞 离县衙不远的地方就是平民通向仕途的第台阶——校士馆。校士馆,民间称其为“考棚”,即封建科举制童试之地。她坐北朝南,面积近8000平方米,整组建筑为中国传统的中轴对称布局中轴线上由南向北分别为大门、仪门、大堂、二堂、挑试所.左右轴线上对称地建有文场、公祠等,采用传统的明清建筑风格。 中国的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完备于唐朝、改革于宋朝、鼎盛于明、清。校士馆的每个考场中都有硅胶制成的真人大小的考生模型,形态各异。他们或愁眉苦脸、或冥思苦想、或胸有成竹、或奋笔疾书……这里代表了一个时代、一个文化的缩影,折射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全景,慈城的才俊也正是从这里开始迈出仕途前程的第一步。仔细算来历史上由这里出发的状元有五人、驸马有三人、进士519人、举人1000余人,而宰相级人物达五人、尚书级人物达十人,学者高官更是不计其数多人,所以慈城又有“鼎甲相望、进士辈出、举人比肩、秀才盈城”之誉。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唐代诗人孟郊的这首诗传唱了千年,它非常形象地描述了我们中国母亲,用她们的智慧和双手支撑起了半边天。 中国数千年间“男耕女织”的社会形态,造就了百姓衣食的生活基础;妇女的技艺撑起“半边天”,默默推动着华夏文明。母亲的艺术如纺织、浆染、缝纫、刺绣、编结、剪纸等,充满生命热忱,毫无功利意图,学者称之为“母体艺术”。慈城的“母亲的艺术展”从刺绣、剪纸、织染、女红和中国结五个方面向世人全面地展示我们中国母亲的艺术,感受慈母的点滴柔情。 这其中,刺绣是中国女红之中最高贵、最美丽的形式,也是历史最悠久的。“一岁两岁吃娘奶,三岁四岁离娘怀;五岁六岁门前串,七岁八岁续机缣,九岁十岁学纺线,十绣花学拐缠……”这首陕西合阳的民谣生动地描述农业社会里,女孩从小就学习纺纱织布和刺绣的情景。展厅里的绣品再次重现了古代女子高超的绣艺刺绣的花卉不闻犹香,楚楚动人,尽态尽妍;飞禽走兽,毛丝颂顺,栩栩如生,用乱针绣的人像和风景,绒条组织多变,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使用打点绣的绣品,清新淡雅,极富诗情画意,运用打子绣的绣品,古色古香、淳朴浑厚……古代女子将花乌动物、神兽和人物等图案合着自己的浓情蜜意,一针一线地绣进各式绣品中,编织起梦一般的人生。 剪纸、织染、女红和中国结各展馆也各有特色,这些看似古老的工艺,在现代人眼中却焕发出别样的风采。窗花、布料的花式,不同扎法的中国结,多赋予美好祝福意义与浓情爱意,图必有意,意必吉祥。针、线、布料……在科技发达的现代生活随处可得,但是从针的发明到布料、丝线的完备,却让我们的祖先至少花费了15000年。展会凸显的是母亲情怀,将过去几千年中国母亲的形象融于一体,如电影回放般将人们的视角又转回到那段即将被人遗忘的时光,无疑,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母型”,也是今日全球化潮流下,华夏儿女最珍贵、最丰富的资产。

【年份】2010

【期号】第3期

【页码】

【全文挂接】 获取全文

3 0
相关文章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