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鲁迅的《灯下漫笔》

日期:2011.01.01 点击数:6

【类型】期刊

【作者】 

【刊名】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

【关键词】 社会力量 《灯下漫笔》 中国历史 鲁迅 复古主义 社会矛盾 道学家 文学家

【摘要】鲁迅的《灯下漫笔》写于1925年春末。当时社会矛盾错综复杂,人们对现实普遍抱着一种失望的心理。中国各阶层、各种社会力量都在探索自己的道路,“国学家的崇奉国粹,文学家的赞叹固有文明,道学家的热心复古”,他们向往恢复古代的太平盛世,而广大国民则麻木不仁,不思变革现状。针对这种情形,率先从黑暗中觉醒的先驱者鲁迅先生,通过对中国历史的深刻反思,提出了“两个时代”的主张,否定了复古主义的倾向,提出要创造“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个时代”构想。 先儒所云“一治一乱”,在鲁迅看来,是两个没有本质区别的时代循环。 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即所谓“乱”。在这样的时代,人的价格有时是连牛马也不如,鲁迅指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奴隶总归要有所归属,有一定的主子。但“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战时连自己也不知道属于哪一面,但又属于无论哪一面。强盗来了,就属于官,当然该被杀掠;官兵既到,该是自家人了罢,仿佛又属于强盗似的。”清兵人关时,下令剃发结辫,违抗者斩,所谓“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但问题并没有终结,鲁迅在《头发的故事》里借了N先生的嘴说道:“顽民杀尽了,遗老寿终了,辫子留下了,洪杨又闹起来了。

【年份】2011

【期号】第9期

【页码】

【全文挂接】 获取全文

3 0
相关文章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