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 一个民族,一个人,一本书

日期:2010.01.01 点击数:21

【类型】期刊

【作者】 

【刊名】语文学习

【关键词】 中华民族 人心 民族精神文化 历史人物 孔子 个人 道德文化 道德信仰

【摘要】一个人——孔子 人们常说,人人心中都有个孔子。但是,不仅人人心中有一个“不同的孔子”.中华民族心目中还有一个“共同的孔子”。孔子不是简单的历史人物,孔子是中华民族道德信仰的核心,是整个民族精神文化的象征,是我们这个民族道德文化的最后依据。中华大众所崇尚并践行的仁、义、礼、智、信、忠、恕等等,就是孔子提倡的。 我拜谒过曲阜三孔,有一个深刻的感受:孔子,以他一个人的力量提升了整个民族。 为什么这样说? 我们知道,中华民族的“轴心时代”.就是春秋战国时代,这个血与火的时代之所以被我们推崇,不是因为那些残忍嗜血的诸侯,而是因为以下一些在历史的星空中熠熠闪耀的名字: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苟子、韩非子…… 但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是:这些人为什么会在那个时代出现?是什么力量催生了这些伟大的哲人? 当然,我们可以说,是政治、经济等等“物”的因素。 但是,“人”的因素我们不能抹杀。否则,我们的历史就不是人的历史,而是物质史了。 说到“人”的因素,有一个“人”,凸显出来。这个人,就是孔子。 他说他自己“十有五而志于学”。“志于学”就是立志于终生追求学问和道义。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志于学”的人。 孔子之前.没有这样的人,只有“学而优则仕”的人和“仕而优则学”的人。他们确也偶或有学问.甚至有大学问,比如老子、子产、晏婴。但是,他们终生的事业并不在此。 “志于学”的孔子.又创办了“有教无类”的私学.培养更多的像他一样“志于学”的人.这是中华文明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所以,孔子之后,有很多这样的人:墨子、孟子、庄子、苟子、韩非子……他们确也偶或做官,但是.他们终生“志于学”,以倡导思想学术为终生的事业。 有了这样的人.人类的人口结构就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人群中,出现了专门的关注形而上问题、关注彼岸、承担价值的人。 人类出现了质的飞跃——精神问题和道德问题开始成为人类的首要问题。并且,有了专门的精神家园的打理者和看护者。 所以,孔子是中国学术的分水岭,是中华人类史的分水岭。 孔子去世后,“儒分为八”:不同利益诉求的人,对人生有不同感觉的人,开始了百家争鸣。 是的,没有孔子,就没有百家争鸣! “志于学”的人,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独立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就是“士”。 其实,孔子之前,就有“士”,那是一个社会阶层,是一种特定身份的人。 孔子之前,也有“儒”,但那是一种职业,一种谋生的手段,称之为“儒业”。以“儒业”为生的人,就是“儒”。“儒”是“士”的一种,“士”以儒业谋生,就是“儒”了。 孔子之后的“儒”和“士”.“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不再是“志于仕”,而是通过“志于学”直接对接了“志于道”,由候补公务员、委琐的民间礼仪师,一变而为道义的化身、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价值的生产者和承担者。于是,“小人儒”变成了“君子儒”,“士”变成了“志士”(所以,后来孟子说士的事业就是“尚志”),变成了“仁人”。这样的“儒”和“士”,是有使命感的人,是知天命的人.是对自己有道德要求的人,所以.也是高贵的人。孔子的学生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所以,这些人不会因为世俗的原因而放弃自我的道德坚持。说到这里,顺便提一下,在电影《孔子》里,孔子竟然说出:“如果人不能改变世界,那就应该改变自己的内心。”这样的市侩言论,是严重歪曲甚至污辱了孔子!极而言之,这样的话不仅污辱了孔子.甚至污辱了整个中华民族的道德水准。要知道,孔子的高度就是民族的高度。鲁迅先生说,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舍身求法、为民请命、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人,这是一种对信仰的坚持。我们的民族气概堂堂,正大阳刚,像“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士“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等等。孟子后来接着孔子说“舍生取义”,“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虽千万人吾往矣”!这哪里是“不能改变世界”,就“改变自己的内心”呢? 海外大片宣传的都是对信仰的坚持.在输出他们的价值观,西方人老是让人觉得他们有信仰。其实,我们也有信仰,他们信仰上帝,我们信仰孔子。我们不是一帮乌合之众,不是见风使舵、顺水推舟的功利民族!这是涉及整个民族对外的体面和尊严的问题。孔子一生,颠沛造次,但是他绝不为了世俗的“成功”而放弃原则,他抱持价值,至死不变,“知其不可而为之”,正是这样,才成为圣人。如果让人认为“改变自己的内心”是孔子的主张,那么孔子的伟大何在?孑L子的高贵何在? 孔子的“志于学”三个字.改变了“士”和“儒”。中国历史的原野上,出现了一批崭新的人:他们意气风发,他们傲视王侯,他们自信自负,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他们“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他们“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他们“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们是一群“大丈夫”、君子、豪杰之士。 他们出现了,历史改变了! 孔子的私学,有教无类。各个阶层的人,无论贫富贵贱,都纳入门下,尽管这些不同出身的人,不同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人,一定有不同的利益诉求,有不同的对世道的感受。 不仅如此,孔子的教学,是讨论,是启发——是让你自己得出结论,得出自己的结论。孔子是在培养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习惯。 结果便是:不同利益诉求的人,对人生有不同感觉的人,都有了思考的能力、表达的愿望,如果社会再提供给他们表达的权力,结果会怎么样? 就是百家争鸣! 这样的人,无疑是伟大的,是神圣的,是不容亵渎的。 现在,有一种声音,以“还原孔子”为幌子,动辄声称“孔子也不过是个普通人”,这是不对的。简单地说,普通人中,有几个终生“志于学”?孔子十五岁达到的境界,我们几人能达到?孔子“三十而立”,有多少人一辈子还没“立”起来?孔子“四十不惑”,有着超常的价值判断力,又有几人能拥有?孔子“五十知天命”,芸芸众生中,有几人意识到自己的天命并无怨无悔地履行它?生活中,几人能“耳顺”,几人可以“从心所欲不逾矩”?在追求真理和理想时,有几个普通人能够做到“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司马迁被后世称为“文史之祖”,当他面对孔子的时候,亦不免战战兢兢,他说他对孔子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今天一些缺乏常识和敬畏心的人,在麻将桌、酒肉场、名利场中厮混,然后一句轻飘飘的“孔子不过如此”,是轻贱。 孔子是人,但是,孔子不是一个普通人。他早已“优人圣域”。 还有人说,孔子是个失败者。他当过官,且还很大,但是,后来丢了。他当大官的时候,俸禄也很高,不过后来也丢了。但是,这样就算失败吗?那茫茫人海,谁不是失败者? 孔子很讨厌那种患得患失的人:一门心思往上爬,爬上去以后,又忧心忡忡怕掉下来。一开始忧患于不成功,成功后又忧患于不能保持成功。孔子说,人一旦到了这种境地,就完了。那才算失败呀! 而孔子呢?孔子是古往今来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成功者! 第一,他做事,很成功。 他做老师,很成功。古往今来,还有哪一位老师,像他那样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培养出那么多顶级的人才,在整体上极大地提高了中华民族的文明程度?还有哪一位老师,被学生看成父亲,为他服丧守墓三年,子贡更是守墓六年? 他做思想家,很成功。别的思想家,只能说是对后世产生影响。孔子呢?后世就是他塑造出来的。中华民族的民族道德、民族精神、民族性格、民族

【年份】2010

【期号】第4期

【页码】65

【全文挂接】 获取全文

3 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