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创新:大学生国学教育之必要论

日期:2010.01.01 点击数:18

【类型】期刊

【作者】 

【刊名】山东文学

【关键词】 国学 素养 传承 创新

【摘要】国学教育是一种传承教育,也是一种人文素质教育。相对小学、中学阶段而言.大学的国学教育是一种更深层次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现国学教育在大学阶段往往处于被忽视的地位.本文重点阐释国学教育对大学生文化道德、人文素养等方面的重要影响.以彰显大学生国学教育的必要性。 关键词:国学:传承:创新:素养 国学逐渐被重视.是因为传统文化的魅力如醇香的老酒.正缓缓四溢。这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在当今的发展和建设中,能使中国变得更加文明、繁荣、富强,我们理所当然应该了解、爱护它,我们更应肩负一种“继往开来”的伟大使命,让国学教育在学校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一、国学教育的现状 国学教育,现已逐渐在许多小学铺开,越来越多的人士开始认识到了国学教育的重要性。儿童读经,已不是少数学校的创新教育。这是特别令人欣慰的,也将成为新时期教育的一抹曙光. 在大学.虽然有一些学校成立了国学研究机构或国学系.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早年成立的国学研究院和国学门.2001年武汉大学创办国学试验班,2005年人民大学成立的国学院,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的国学研究基地.2006年安徽大学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院等等。但多数大学往往只是中文系关注国学.许多工科学院、高职院校,连《大学语文》都不开设了,遑论国学?中国的文化精髓.出现了可怕的断层!很多学生不知国学为何物.对自己的民族历史了解甚少、对传统文化毫不重视、崇洋媚外、浮躁空虚… 大学阶段.本是学问的深入阶段,完全可以脱下应试教育的战袍:一方面,进行专业性的学术科技研究;一方面,进行传统文化等人文素养学习。这二者不可偏废,《弟子规》甚至强调:“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只有德才兼备.才可成为一位合格的大学生.但现状却不容乐观:急功近利、实用主义、金钱至上、是非混淆、公共道德水准降低、责任感义务感和遵纪守法忠于职守等意识淡薄、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不断滋长……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说:“当我们的青少年对好莱坞大片趋之若骛但却不知道屈原、司马迁为何许人.当我们的大学生能考出令人咋舌的托福高分但却看不懂简单的文言文.甚至连中文写作都做不到文从字顺,那么,我们可以断言.我们的文化教育一定是在哪个重要环节上出了问题.出现了深层次的民族文化危机.是民族振兴、国家崛起过程中必须加以正视并克服的障碍与挑战。”——教育的天平出现了倾斜,国学教育、中国文化的传承发展需要更进一步予以重视。 二、国学的内涵 国学可以说是学问之根。邓实在1906年《国学讲习记》一文中认为:“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国学大师昊宓先生认为.国学是一个国家学术的总体,是本国学术的整体。也就是说,它应该包容中国学术的方方面面.张岱年先生则认为:国学是中国学术的简称。由此看来,国学应是一国固有之学问.它是一个国家民族性的传统精华。而中国的国学从二十世纪以来一般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它也包括了中医、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这些当然属于国学范畴.但也可以说是国学的外延,或者说是广义的国学。狭义的国学,主要指意识形态层面的传统思想文化,主要表现在对《四库全书》的研究。其中经、史、子、集,应以经、子部为重,尤其倾向于经部,或简称对《四书五经》的研究。 中国的传统文化.还从根本上浸润了儒、道、佛的智慧,所以,也不能单单理解为传统文化就是关于儒家“孔子”的文化。鲁迅先生说:“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其中就包括老子大智若愚的《道德经》、庄子汪洋恣肆的《南华经》等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有佛教。佛教自汉朝从印度传入我国后.即在这有大乘气象的土地上生根发芽.慧能就因《金刚经》而顿悟,留下《坛经》宝典。这种诗意化的空灵智慧的禅宗.和传统文化水乳交融。 儒、道、佛是传统文化的三大精神支柱。1978年,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设立“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请钱穆先生作了系列讲座。在讲演中钱穆指出有7部书是“中国人所人人必读的书”——《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六祖坛经》、《近思录》、《传习录》。这些传统典籍,无不闪耀着中国国学璀璨的光辉。 三、大学生国学教育的意义 国学教育就是让学生沐浴国学光辉的教育,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即以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为核心内容.以培养他们的传统文化素养、人文精神、民族意识以及健全人格为主要目标的教育。这种教育极具价值、有着深远意义。 首先.国学教育可以传承经典文化、提高人文素养。 国学教育能让学生传承优秀文化,提高修养。《美丽新世界》的作者赫胥黎在上个世纪30年代就说过.“在一个飞速变化的时代真有一种危险.那就是一个人信息灵通和这个人有修养,很可能是互不相容的两件事情。要信息灵通.就必须快速阅读大量仅提供信息的指南之类书籍.而要有修养.就必须慢慢去读、细细去品味很少的几本书,那是一些生活、思想和感情都有声有色的人写的书。”网络解决了快速阅读大量信息的问题.却带来了浮躁取巧的风气。美国学者詹明信谓此为后现代主义特征,就是“平面化或没有深度”。如果年轻人想有所成就.得养成读经典和思考的习惯.不要被这个什么东西都来去如风的时代牵着走。 学生静下心来.学习传承、品读背诵国学经典.能逐渐内化为一种涵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丰富的人文素养。实践证明,无论是著名的人文社会科学学者或是取得巨大成就的自然科学家都具有非同一般的人文素养.只有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才能为个人今后的发展提高提供强大的后劲。 其次.国学教育可以提高民族认同感、增强凝聚力。 世界经济虽趋全球化.但民族特色文化反而更显珍贵.世界各国也在传承本民族文化.如基督教文化、伊比利亚文化、伊斯兰教文化,黑非洲文化等。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之一.其“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是最坚韧的纽带,维系着华夏民族的和平与发展,这种精神也影响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是中国绵延成长之根,是炎黄子孙永不枯竭的精神宝藏。 瑞典皇家人文、历史及考古学院中国籍院士张隆溪说我们可以从《诗经》、《楚辞》等古典作品中汲取营养,这些作品在我们的审美经验中都存在于此时此刻.与我们没有隔阂。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从没间断的文化、智慧、精神将永远激励后人前进。 再次.国学教育可以激发创新精神、增强开拓力。 没有传承.无以言延续:没有创新.无以谈发展。传承,使中国悠久醇香、文明傲世:诸子百家、儒道文化……延续成滔滔长河;创新,使中国发展壮大、领先潮流:四大发明、工巧科技……开拓出股股清泉。传承和创新是相辅相成的.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不能固步自封,必须在传承的基础上有所开创.我们的国学.本身就是一种海纳百川般不断吸收壮大的学问,比如其对印度佛学的吸纳汉化就是一种“苟日新.日日新”的创新精神,我们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更应以国学为基础,圆融新学.开拓创新。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五千年,汇聚成博大精深之国学。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件具有深远意义的大事。”这也是每一位中国人的历史责任,是人文素质得以提升的基本保障。中华文化历经几千年而不衰.这在世界上都是罕见的.我们一定要肩负重任,把国学传承下去。现在全球一体化,彼此之间都在取长补短.相互交流改革.我们也必须开拓创新,但万不可崇洋媚外.全盘西化,数典忘祖。“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愿我们秉承大儒张载之格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让国学教育结出硕果。 (作者单位: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唐君毅,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张岂之.中华人文精神[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 [3]任继愈.中国哲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4]

【年份】2010

【期号】第6期

【页码】118-119

【全文挂接】 获取全文

3 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