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杜甫诗的现实主义精神

日期:2010.01.01 点击数:9

【类型】期刊

【作者】 

【刊名】青年文学家·上半月

【关键词】 论杜甫诗的现实主义精神

【摘要】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一生是和他的时代, 特别是安史之乱前后二十年间那“万方多难”的时代是息息相关的。杜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满着热爱国家、热爱人民、不惜牺牲的现实主义精神。他的诗歌风格趋于沉郁顿挫, 而且渐于诗律细,自唐以来, 杜诗就被公认为 “诗史”。 关键词:杜甫;杜诗;现实主义;史诗 作者简介:张春艳(1980—),女,重庆璧山人,实习研究员。杜甫所处的时代,是唐朝由盛而衰的一个急剧转变的时代。安史之乱是这一转变的关键,杜甫经历了歌舞升平的开元盛世,也经历了流离失所的安史之乱。尖锐而复杂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不仅给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而且也给国家的带来了严重危机,同时也使杜甫陷入了生活的底层。他长期生活在人民中间,这就使他有可能描绘出那整个苦难时代的生活图画,并逐渐攀登上现实主义的高峰。 一、杜甫没有遵循建安以来沿袭乐府古题的老一套办法,而是本着汉乐府“缘事而发”的精神自创新题,往往触景生情,情、景、事相融。 杜甫的绝句即景抒情,论诗怀友,反映战乱与人民的生活,吸取民歌的精华。杜甫有不少歌咏自然的诗,歌咏的对象,往往是既联系自己,也联系时事,是情、景与时事的交融,而不仅仅是情景交融。杜甫表达感情的方法是波浪起伏、反复咏叹、百转千回。因此感情的抒发,也就显得更加深沉。《登岳阳楼》开首是:“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然后是“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可以看出面对洞庭湖的壮阔景色,杜甫骤然百感交集,缘事而发,对于身世苍凉、飘泊的伤怀和对于离散亲朋的眷念以及国家灾难与人民疾苦的忧虑,全都涌上心头。最后“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虽然只这一句,却已经把心中所有感情份量全都包含进去了,在感情抒发上给人以回流起伏之感。 二、杜甫具备的爱国主义精神,也是杜诗现实主义精神一大特色,这不仅在文学史上而且也在历史上起着积极的作用。杜甫华州弃官,客居秦州(甘肃天水),后又经同谷到成都。弃官的主要原因是他在政治上遭受沉重打击后,对朝政的失望。当杜甫被迫离开历代先人“奉儒守官”的仕途,离开他为实现自己政治理想所依赖的朝廷,感到极度的苦闷徬徨。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使他的生活态度更加坚定。正如寓言诗《凤凰台》中说的,为了“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忧”自己剖心沥血也在所不惜。“战伐乾坤破,疮痍府库贫”(《送陵州路使君十四》)、“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岁暮》)这些诗句和《登楼》、《恨别》等诗,深深地表现出他的爱国深情。以至于杜甫在梓州听到安史大乱平息的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放声高歌,这就是热情洋溢的七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安史之乱结束了,唐朝元气大伤。但杜甫殷切盼望“复睹耕桑民”的中兴局面并没有出现。他怀念长安,思念故乡,苦于军阀混战,也不能如愿。《冬至》诗中说,“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望三秦”。可见他的心境十分郁闷。晚年,杜甫离开成都,居住于夔府,辗转不息,疾病缠身并感叹“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但他仍用诗歌抒发忧国忧民的幽愤。这段时期感怀往事的诗歌增多。《忆昔》、《昔游》、《秋兴》等,描叙了自“开元全盛日”到天宝末年安史之乱这一时期里唐代社会生活发生的重大变化,着重反映了诗人经历的十数年间举国动荡不安的局势。诗人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热忱,折光地再现于这些诗篇里。这些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而且也在历史上起着积极的作用。 三、杜甫对人民的充满着深刻的同情,对统治阶级的各种祸国殃民的罪行必然是怀着强烈的憎恨,这是杜诗现实主义精神的重要特征。 天宝五载至十四载,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曾应试和献“大礼赋”得玄宗赏识,但均无结果。直到安史之乱前才得到参军之职。仕途的失意沉沦和个人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创作也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产生了《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样的不朽名篇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警世之句。 杜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是杜甫常将自己的主观感受隐藏在客观的描写中,让事物自身去打动读者。在《丽人行》中,杜甫并没有直接去斥责杨氏兄妹的荒淫,然而从对他们服饰、饮食等方面的具体描述中,其爱憎态度已显露无遗。杜甫表达感情的方法是波浪起伏、反复咏叹、百转千回。因此那感情的抒发,也就显得更加深沉。《登岳阳楼》、《秋兴八首》等诗中也表现出杜甫深沉的忧思,蕴含着一份忧念国家命运、人民疾苦的深厚感情。深沉的忧思、跌宕起伏的感情表达方式,语言、形象和节奏韵律细致的描写,表现出诗的意境的悲壮美,构成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特色。 四、现实是复杂的,为了全面地反映现实,杜甫掌握了利用了当时所有的一切诗体,并创造性地发挥了各种诗体的功能,为各种诗体树立了典范。 杜诗体制多样,各有所长,兼工各体,并能推陈出新,别开生面。其五言古诗融感事、纪行、抒怀于一体;博大精深、无施不可,开唐代五古境界;代表作有《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三吏”、“三别”。七言古诗擅长于陈述意见,感情豪放、沉郁,风格绮丽;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其五、七言律诗功力极高;五律如《春望》、《春夜喜雨》、《登岳阳楼》,七律如《蜀相》、《秋兴八首》、《登高》等。杜甫还有许多五言排律和部分七言排律,使排律得到很大的发展,但杜甫排律亦多堆砌典故、投献应酬之作。其绝句即景抒情,反映时事,并开绝句中议论之体,贡献颇大。杜诗内容广阔深刻,感情真挚浓郁,艺术上集古典诗歌之大成,并加以创新发展;在内容与形式上大大拓展了诗歌领域,给后世以广泛的影响。因此杜甫也被后人尊为诗圣。 杜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杜甫最能驾驭诗的各种形式,并能使每种形式都得到新的发展。他在五言古体诗里善于记载艰苦的旅程、社会的万象、人民的生活以及许多富有戏剧性的言谈动作,写来十分生动,使人感到的不是五言的限制,而是语调的自然,最显著的例子是" 三吏"、" 三别"、《羌村》等。他在七言古体诗中擅长于抒写他豪放的或沉郁的情感,表达对于政治和社会的意见,如《洗兵马》、《岁晏行》等。杜甫的五、七言律诗功力甚深,达到很高的成就,数量占杜诗的一半以上,他深厚的感情在五律中得到凝炼,在七律中得到充分的发扬。五律如《春望》、《春夜喜雨》、《登岳阳楼》,七律如 《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咏怀古迹五首》等。 五、为了生动而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在表现手法上杜甫为后人开启不少法门,具有高度的人民性。 作为一个爱国爱民的诗人,对统治阶级的各种祸国殃民的罪行也必然是怀着强烈的憎恨,而这也就是杜诗人民性的重要特征。杜诗现存1400 多首,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二十多年的社会全貌,生动地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他把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紧密结合,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代表了唐诗歌的最高成就,被后代称作“诗史”。杜甫严格的写实方法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反映出生活的本质。例如,《兵车行》写咸阳桥头哭夫别子送行的场面,形象生动地反映出天宝后期拓边战争给人民群众带来的灾难和人民群众对拓边战争的态度与心情。杜甫严格写实方法的又一点,是对客观世界观察的细微,描写的准确、传神。杜甫观察现实的细微,往往使人叹为观止。在《羌村》诗中写归家的第一个感觉是:“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千里归来,有谁会去注意门外的鸟雀叫呢?正是描写的细微传神处。 在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发展过程中,杜甫占有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杜甫总结并发扬我国现实主义优良传统这一历史任务,他把现实主义推向了一个新的更高更成熟的阶段。 参考文献: [1] 罗宗强.《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 李白与杜甫》.2003. [2] 冯钟芸.《安史之乱与诗人杜甫》.2003.

【年份】2010

【期号】第6期

【页码】

【全文挂接】 获取全文

3 0
相关文章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