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临共赏·重塑空间结构——黄庭坚草书艺术及《廉颇蔺相如列传》赏临

日期:2010.01.01 点击数:12

【类型】期刊

【作者】 

【刊名】青少年书法·青年版

【关键词】 空间结构 草书艺术 时间节奏 狂草 《廉颇蔺相如列传》 黄庭坚

【摘要】胡秋萍 黄庭坚以40年不懈的艰苦探索,终于在走出若干个寂寞地带以后,以新的空间结构和开张宽博的气势,一改唐人以时间节奏冲破有限空间、极尽抒情的格局,在继承唐代狂草基础上将狂草推向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峰。姜夔《续书谱》中说:“近代山谷老人,自谓得长沙三昧,草书之法,至是又一变矣。”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江西修水人。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及进士第。历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秘书省校书郎、集贤校理等职。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他任太和知县,路过舒州,曾游三祖山山谷寺的石牛洞,于是自号山谷道人。黄庭坚工诗文、善书法,受知于苏轼,与秦观、张耒、晁补之并称为“苏门四学士”。黄庭坚比苏东坡小7岁,执弟子礼,二人亦师亦友。他作诗喜欢用僻典、生字,造拗句、押险韵、作硬语,倡导写诗要“无一字无来处”,并创立了“江西诗派”。 性格决定命运,也决定着一个人的生活价值观和艺术审美观。黄庭坚在书法上的审美追求等同于文学诗歌,他诗学杜甫,但并不受老师的影响;书学“二王”、张旭、怀素。他从幼年时代就博学多闻,儒家经典之外还通老庄佛学,有独立的思想和清醒的审美追求,立志要在苦学的道路上走出一条自己的路。“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明确的学习方法,过人的天赋、独特的艺术追求,使他终于自立于苏轼之外,并成为与苏轼齐名的一代诗人和草书大家。 ★ ★ ★ ★ 笔者认为,黄庭坚对于中国书法史的贡献主要在草书上。黄庭坚的草书强调空间结构的视觉效果,其作品的舒展、宽博、大气,取法于《瘗鹤铭》、《大唐中兴颂》的开张纵横。在处理空间结构时,他打破了魏晋以来汉字结构典雅秀润的自然法则,将字与字、词组与词组进行重新组合,这种重组结构方式不是以线条连绵缠绕为手段,而是以字形的内部空间结构的松紧、大小、粗细对比为方式,有时是用两个字之间的穿插,来进行重新的组合和构成。如“燕王私握”(图1)(《廉颇蔺相如列传》)“私”字左边“禾”大,右边“厶”小,“握”字就接在右边笔画少的下面,与“私”字组成一个新的组合,“私”与“握”之间的组合不是靠线条的映带和上下的自然承接,上一个字的最后一笔与下一个字的第一笔也没有必然的承接关系,并且点画是断开的,但黄庭坚却把它们巧妙地组合在了一起,表现出超人的智慧和超拔的气势。黄庭坚开创了一条新的空间结构组合方式,别有新意,产生了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觉效果。字形中宫紧缩、结构向四周扩张,笔法上增加提按顿挫,线条真力弥漫,字体在端正、开张的基础上,随意攲侧、纵横,形成他气势开阔、雄视千秋、个性鲜明的草书艺术风格。他流传下来的草书墨迹主要有《花气薰人帖》(图2)、《廉颇蔺相如列传》(图3)、《李白忆旧游诗》(图4)、《诸上座帖》等。其中《花气薰人帖》写的是自家诗,可以说是在他长期苦闷探索的路上,始见光明和希望的作品。自此,黄庭坚的草书找到了自家面貌,虽然还不够成熟,但毕竟是属于自己的独特艺术语言。 苏东坡说:“鲁直以平等观作攲侧字,以真实相出游戏法,以磊落人书细碎事,可谓三反。”(《苏轼文集·跋山谷书摩诘诗》)在苏轼看来,黄庭坚既是佛家弟子,就应该持一切平等的佛教信念,怎么会写出鼓侧迭宕的字呢?这也正是笔者在研究怀素、黄庭坚时的疑问和困惑。是否佛家弟子就该写一手像弘一法师那样静若处子的字呢?黄庭坚的出身、经历、学养、性情与怀素、弘一不同。怀素出身平民,嗜酒,虽自幼出家事佛,但酷爱书法,性格追求自由天真不受世俗礼法的束缚所以作狂草。弘一半路出家,幼时对国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又漂洋过海学习文艺,其国学、文学艺术的修养非一般人可比,弘一性情敦厚、率真、执著、坦诚,出家后抛弃了其他艺事,唯习书法,以书法参佛事,抄录了大量的佛经,自然而成地写出了一种极简静、淡远、平和的书法风格。黄庭坚性格耿直、认真、坦荡,从小对诗书、儒、释、道学习参悟。在文学、书法艺术上主张苦学求真,追求完美境界。他在《山谷题跋》中说:“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非深解宗趣,岂易言哉!”他把精彩之笔比作禅家句中的眼。眼睛即精神、灵魂。他追求草书不与人同、自由自在的宏大境界。怀素的草书如“劲铁画刚木”,坚韧、奔放、激情,有强烈的视觉感染力;黄庭坚的草书奇崛错落,对比夸张,有一种辐射的视觉效果;弘一于拈花一笑的无言中寻求静极的大美。 我们翻看书法史,就会发现有一些书家到一定年龄之后,艺术就很难进步了。而黄山谷的书法直到临终前还精进不已,他对自己的书法永不满足,不断否定自我,而且越到晚年笔下越生奇妙,生活的处境越是不断恶化,书法的境界则越来越超拔,见证了“书欲穷而工”的理念。《花气薰人帖》之后的《廉颇蔺相如列传》兼有“二王”、怀素的风格,展露了黄山谷草书风格的雏形。但这件作品还属于黄庭坚在吸收融合前人的笔法进行自我探索阶段。“绍圣中,谪居涪陵,始见怀素《自叙》于石扬休家。因借之以归,摹临累日,儿废寝食,自此顿悟草法,下笔飞动……”(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二)黄庭坚很欣赏张旭、怀素的草书:“怀素草,暮年仍不减长史,盖张妙于肥,藏真妙于瘦,此两人者,独一代草书之冠冕也。”(《黄庭坚《山谷题跋》卷四《题绛本法帖》)自见到怀素《自叙》以后,他对草书有了新的顿悟,从此,落笔才有了超拔的气象。与怀素相比,黄庭坚的点画少了引带连绵、狂放奔涌的气势,多了断开、提按,开张、宏大气度,行笔速度略慢,用笔提按顿挫加强,空间结构出现让人意外的气象格局,开拓了草书的表现手段。“舟中观长年荡浆,群丁拔棹,乃觉少进,意之所到,辄能用笔。”(《黄庭坚《山谷题跋》卷九《跋唐道人编馀草稿》)黄庭坚用笔与人不同,他从生活中悟得“长年荡浆,群丁拔棹”,所以,他的字也有水中荡浆、拔棹的独特之意。笔者认为,草书在诸多书体中是最需要作者智性的艺术,也是最有门槛的书体,它需要欣赏者具有一定的草书字符的识别能力,同时还要有一定的艺术审美眼光。到了《李白忆游诗卷》和《诸上座帖》二帖的出现,黄庭坚的草书才臻于成熟。字势的向外开张,撇捺的线条也尽情伸展,展现着草书自由之精神的抒情性和震撼力。字与字之间的衔接、穿插、错让不靠笔画的自然牵引,以结构的巧妙错让,镶嵌形成特殊的视觉效果,这种空间结构重组是黄庭坚在唐人草书流动狂放的线形之外开辟的新空间。这种开辟是一种创造性的突破。王羲之的内(扌厌)使转笔法对于章草的外拓来说是一种创造;那么,“张颠狂素”在流动中增强点画线条结构的节奏感和抒情性,对于晋人来说也是一种超越;黄庭坚则是在空间的摆布组合上形成了与唐人迥然不同的草书风格,同样也是一种创造。中国草书艺术的发展正是在每一次对笔法、结构、行笔节奏控制等方面创造性地开拓发展而前进的。 《昭昧詹言》评黄山谷诗歌创作时说:“山谷之妙,起无端,接无端,大笔如椽转折如龙虎,扫弃一切,独提精要之语。每每承接处,中亘万里,不相联属,非寻常意计所及。”黄庭坚的书法与诗歌都追求一种“非寻常意计所及”的境界。于“不相联属”进行“承接”,先造险,然后复归平正,这非有高超绝技而不敢为。黄庭坚在《山谷题跋》卷五《论黔州时字》说:“同是一笔心不知手,手不知心非耳。若有心与能者争衡,后世不朽,则与书艺工史辈同功矣。”他希望自己与能者争衡,更渴望后世不朽。黄庭坚是“宋四家”中最强调艺术自觉意识的一个,他的草书远离实用性。狂草本身结字的特殊性和行笔的速度,已决定了草书游离于汉字实用范围之外,它行笔的流动性和写意性,使书写者很难有临时思考的时间,全凭下意识的智性书写完成,它要求书写者具有书写智慧的天赋。“写意,是中国美学的灵魂。”草书又是其中的“写意之尤”。(韩玉涛先生语)写意性无疑是中国草书的精神和灵魂,没有意的存在,笔法、结构就成了一堆没有生命力、毫无意味的点线。只有有“意”的草书才具有艺术的审美价值。写意性的狂草出现使中国书法走向了艺术性的巅峰。但是,有史以来以草书名世的书法家甚少,因为,“法”与“意”的完美结合是一件可遇不可求的事。黄庭坚在空间结构的刻意经营上,全面调动一切笔墨手段诉诸视觉的成功,扩大了草书的艺术内涵和表现手法。 这里我们先选取了黄庭坚个人风格渐趋成熟,结构形式变化不是很大的《廉颇蔺相如列传》进行赏临,这样有利于初学者的学习掌握。 《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司马迁《史记》中的名篇,是黄庭坚到戎州看到怀素《自叙帖》以后写成的。这时期,他对自己的草书不时稍稍流露出得意之情。“近世士大夫罕得古法,但弄笔左右缠绕,遂号为草书耳!不知与科斗、篆隶同法同意。数百年来,惟张长史,永州狂僧怀素及余三人悟此法耳。”关于《廉颇蔺相如列传

【年份】2010

【期号】第7期

【页码】24-27

【全文挂接】 获取全文

3 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