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三题

日期:2010.01.01 点击数:9

【类型】期刊

【作者】 

【刊名】夜郎文学

【关键词】 散文三题

【摘要】卢有斌 刻进摩崖的融合 听朋友说大足石刻气势非凡,我想起在画册上看到的乐山大佛并产生联想,以为大足也是佛教圣地,脑海里紧跟着浮现出一幅幅大同小异的佛家造像。我知道,佛教传播除佛经说教外,还有很多形象化实物的宣传,石刻,正是其形象化实物之一。前不久去了一趟大足,我才发现,大足石刻并非仅仅只是佛家造像。 那天晴空万里,我的心情特别好。导游介绍说,大足石刻始于初唐,兴于晚唐、五代,盛于两宋,延续至明、清、民国,经历六个朝代约1300年,共计102处摩崖造像。由于时间有限,我只能有所选择,去了北山和石篆山。 北山,形如一弯新月的佛湾石刻群像开凿于唐景福元年,历经五代、两宋,前后经营长达250年。如此漫长岁月,究竟是怎样的理念、怎样的毅力在支撑,这里的先民才不言放弃,一代一代开凿下去的呢?导游解说, “安史之乱”后,全国经济重心南移,为巴蜀地区的文化、艺术、宗教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大足地处巴蜀地缘文化交汇处,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较快,九世纪末至公元1250年间没有大的战争, “内如世外桃源,外无战乱刺激”,人们便产生了造像求神保佑的愿望。晚唐至宋朝,由于地方官府的提倡,富商和爱心人士纷纷捐资相助,大足石刻便在不断发展延续中走向艺术巅峰。 石篆山,开凿于北宋元丰五年至绍圣三年,造像面积长约130米。走近高约3至6米的摩崖,我不仅看到佛家造像,而且还看到道家创始人老子及其弟子、儒家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的造像。崖壁上,一个个刻工精细的佛家、儒家、道家造像神态各异欲言又止,都好像有点儿隐忍不住,也希望在现场表演一番。看上去,这里的佛家不排斥道家儒家,道家不排斥佛家儒家,儒家也不排斥佛家道家。我曾造访过不少名山大川,见识的形象化实物宣传基本上都是根据本门派所需而进行的,换句话说,是排他的。然而,石篆山并非如此!这里是“三教合一”,是一种浑然天成的融合。那一刻,我陷入了沉思:儒家宣扬“入世”,道家宣扬“出世”,佛家宣扬“因果报应”,看上去风马牛不相及,怎么能够融合呢? 眼前,老子神态怡然飘飘欲仙,仿佛正在讲述与其众不同莫测高深的理论: “我无为,而民白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推销的,是“无为而治”。我知道,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并非什么都不干,而是要无所为而为,即顺乎自然。思绪跟随老子在飘忽,隐现的脉络渐变清晰:道家提出的顺乎自然,其实正与佛家提出的“所知障”不谋而合;道家注重个人修炼以期“得道升天”,佛家认为人的灵魂永恒不灭,在轮回转世中不断修炼最终修成正果,二者关注的结果也是一样的。看来,道家与佛家确实能够找到很多共同之点。那么,道家、佛家又是如何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儒家找到共同点的呢?进一步思考,我慢慢就明白过来,孔子以“仁”立教,强调道德的自主性在成就人之真实自我生命中起主导作用,决定人生方向,其人生观道德观与道家、佛家主张自我修炼和积德行善虽非一脉相通却也殊途同归,而在尊重生命个体,以及博爱、平等、社会和谐等诸多方面,更是儒家、道家、佛家追求的共同目标。 融合源于发现。可以肯定,古人是发现外来文化能够为我所用才加以引进,然后按照自身审美取向创造性地吸收。比如,在《悲华经》里,观音与普贤都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的儿子,而在《小乘经》里,观音和普贤全都成了女性。这种中国式的说法,正是渗透进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风俗习惯之后演变而成的。观音菩萨,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她面目和善体态丰满,是一个典型的慈母形象,她救苦救难无处不在,因此,民间艺人常常把她塑造成送子送福的“千手观音”。不过,展现在我眼前的却是一尊“数珠手观音”,她服饰华丽、衣带飘舞、体态匀称、脸庞圆润、面带微笑,“千手”若孔雀开屏,每只纤美细柔的手还分别拿着斧头、宝剑和绳索,一眼看出,她不仅扬善,而且惩恶。坐于大象之背的普贤菩萨身材窈窕、脸部清秀、似笑非笑、温柔娴静、典雅大方,显然是一个典型的东方美女形象。佛经说,坐于大象背负的莲台之上手执如意的普贤菩萨是释迦牟尼佛的右胁侍,她拥有延命之德,发过十种广大行愿要为佛教弘法尽力。白象是普贤菩萨愿行广大,功德圆满的象征。在这里,观音与普贤造像不仅具有世俗情趣的婉约之美,而且深藏一股扶正驱邪的阳刚之气。 面对石刻,我为大足人民珍惜和保护古老艺术的精神所感动。假如有人认识不足产生怀疑以致造成破坏,后果将会怎样?毫无疑问,那肯定是一场灾难!就说我的故乡吧,相邻不远的一个村庄曾经拥有一座“三教堂”,据说信徒很多香火很旺,但后来却毁于一场“破四『日”运动。一位民兵排长和一位副排长在民兵会议上,宣布儒佛道“三教”都是牛鬼蛇神,号令一发,教堂立即被折除。木料和青瓦被哄抢,地基则是两位带头人独吞。不久,他俩就为地基凸起的一角发生争执,谁都想要谁也不肯让步,最后竟打得头破血流,仇恨居然还延续至下一代!不到十年,二人皆抑郁而死。 个别人的愚昧无知就能产生如此恶劣影响,那么,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呢?谁都知道,我们的祖先胸襟开阔,一方面利用传统文化凝聚人心发展生产,一方面“去其糟粕吸其精华”引进吸收外来文化拓宽发展之路,因此开创出一个又一个令世界瞩目的辉煌“盛世”。至今,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天取经、开通丝绸之路等等历史故事依『日广为流传,成为文化与经济交流的典范。然而,历史发展至大清王朝晚期,昏庸的君主便开始拒绝外来文化,实行闭关锁国。结果是,野蛮的西方列强利用坚船利剑冲开国门,不仅肆无忌惮掠夺财富,而且蹂躏践踏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那种处境令人愤慨:你想要的人家不给,不想要的却要强加于你,比如鸦片,比如不平等条约等等等等。你敢拒绝?那就准备挨打!有识之士呼吁变法维新,傀儡皇帝光绪也全力支持,岂料,祸国殃民的慈禧太后迅即从幕后走上台前,保守与创新较量的结果,是“戊戌变法”的失败。此后,泱泱大国极度贫血极度衰弱,更是任人宰割任人摆布。弱肉强食,一个小小岛国的侵略者居然也敢举起屠刀,强占我大片国土为所欲为……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走上振兴中华的漫漫长路。但是,由于意识形态等诸多原因,被围堵的中国又一度关闭国门。在那些不堪回首的日子里,有一句话叫做“我是中国人不学外国文”竟然堂而皇之走出校园,在社会上广为流传……所幸,一切皆成过去。不过,过去的是历史,那些惨痛教训却是不能忘记的。因为,忘记过去不仅会迷失方向,而且还有可能重蹈覆辙。 走出景区,我忽有所悟:大足石刻,应该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我发现,我们每一个人似乎都有一面心之摩崖,就看你能将什么东西深深地雕刻进去。如今,弘扬民族文化、吸收先进的外来文化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已经成为共识,那么,在壮丽的祖国山河一面面厚重而又博大的傲然屹立的摩天崖壁上,我们是否做好准备,是否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一刀一刀刻下完美的最新成果,创造未来的亮丽景观? 一次游历,我意犹未尽。 大足,我还要来的! 历史的背景深处 穿越历史时空,文字是纽带与桥梁。 阅读史料,我们得以走近尧、舜、禹,走近春秋、战国,走近孔子、孟子,走近老子、庄子,走近一个个远古文明…… 当文字跨越国界,儒家学说在世界各地广为传播, 《孔子兵法》率先在西方国家运用于激烈的商业竞争……我们一下子就看到,古人创造并传承下来的文明成果,彰显的无穷魅力。 没有文字,历史照样翻开新的一页,只是很多充满力度的踩踏痕印,会在漫长的岁月中、在风霜雨雪的无情剥蚀中,一点一点地消失殆尽。 没有文字,历史故事只能依赖口口相传。可是,口口相传又有多少真实性? 口口相传的故事,我听过一次。故事是这样的:荒凉的蟒山螺丝壳是一座古城。我去察看,遇到世居蟒山脚下的居民,他们知道的,仅仅是流传后世经久不衰的神话:很久很久以前,只要傍晚山巅出现雨雾,金钟扑地就会传来敲锣打鼓的声音,迷蒙中一匹匹白色神马从山间飞跑而过……传说,古时候有一条战壕凭据起伏的山势直达金钟扑地,驻扎在那里的部落首领因一时疏忽导致战败,逃跑时将两大堆无法运走的白银封装起来埋入地下,白银有灵性,喜欢在傍晚雨雾时分变成神马出来奔跑。后来,部落首领的后裔悄悄来到螺丝壳取走白银,这个奇异景观才告消失。 螺丝壳一眼望不到边,海拔1800多米。 古城遗址,一条条盘旋曲折的山路似一条条巨蟒游进飘缈迷幻的雾霭,汇聚至巨石堆砌而成但已龟裂崩塌风化的城墙垛口。守住隘口,可谓一失当关万夫莫开。四周,挤挤挨挨的毛竹覆盖着荒凉的土地,遮挡住忽隐忽现布满蝼蚁洞穴的城墙残骸。中心地带,一条小溪

【年份】2010

【期号】第7期

【页码】

【全文挂接】 获取全文

3 0
相关文章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