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芳友书法作品

日期:2010.01.01 点击数:0

【类型】期刊

【作者】 

【刊名】书画艺术

【关键词】 翁芳友书法作品

【摘要】翁芳友 1973年生。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首届书法研究生班,中国国家画院程大利工作室。艺术经历及作品先后被《中国书画博览》《中国画谭》《美术报》《书法赏评》的艺术类专业报刊报道。著有20余万字的评论及其他文章散见于专业报刊。现任职于中国国家画院。 意识到每一时刻,活在每一时刻, “活在当下”一一似乎是哲学也是佛学的一个命题。活在当下既是回顾过去又是瞻望未来,过去现在未来互为渗透。 回顾正在飞逝而去的青春时光,当思绪捋过旧曰的岁月在空中盘旋,脑海中不禁跳出“流浪而又劳累的青春”这样一句话来。在过去的近20余年里,常常是在枯燥的思索与机械的笔墨挥洒中迎送着它们。翰墨因缘,艰难于名利抑或青春年少存乎久远的梦喁。 此时的思维常在一片蒙蒙的旷野里扫荡,这片旷野存在于我的思想里,拽着我的思想走向,寻找着,想从中觅到些什么? 时常暗自思忖,如何依托现实中的艺术,把它接近或转为对观念的指归。为了满足观念和我个人生命体验的期许,对惯性化的思维进行理性的探索与梳理。 我最喜欢魏晋书法,魏晋书法达到了后世任何一个时期都难以达到的高度,它已经成为一种自由的生命形式,反映着书家最深层的生命节奏和韵律。由于让会变幻莫测,寄情文学艺术就成为文人士大夫阶层为了躲避政治灾难的一种方式。 形成这一高度,我想应该有这么两点:一是几种书体如草、行、楷到了魏晋都出现了锥形,趋待完善。这是书法发展的一个必然。二是与魏晋时代“俗好清谈,风流相扇,志轻轩冕,情鹜皋攘”的社会土壤有关。两晋崇尚玄学,追求自然和无极的境界,所以当时“人各有一种风骨,不拘泥于一格也”。后世皆言晋人尚韵,我们可以将这个“韵”的内核理解为:高朗、道迈、雅正、疏诞、澹泊、逸气、洞达,甚至还有“不屑”,如此等等不独在书法里可以见到。它广泛地联系着各种艺术风格、生命情调和文化精神,那种澄明散朗、洒脱豁达、恬淡虚无、悠然自得、冲和玄远、优雅从容的韵味不仅仅是书法艺术的体现,更是人的生存状态的折射与再现。 综观魏晋书法及书论,其中所体现的艺术精神包含了两种意识形态:儒家中和的审美意识,道家物我同一的审美观念。 魏晋风度体现在书法上,是一变汉代那种大气磅礴、森严归正的书法风格,而追求意趣韵味、追求动态之美、蕴蓄之美。艺术风格属于美学范畴,黑格尔在《美学》中说:“法圜人有一句名言: ‘风格就是人本身。’风格在这里一般指的是个别艺术家在表现方式和笔调曲折等方面完全见出他的人格的一些特点。”这就指明了艺术风格产生的基本依据。书如其人,风格即人。 艺术除了需要个性、风格、还需要难度,更需要别人难以达到的笔墨技巧的难度。而娴熟、精湛、出入意料的笔墨深度很少有人涉及,这也是当代大多书法家流于平庸的根本原因,也是魏晋书法精义式微的无奈。书法的笔墨有着独特的审美意义,点线的表现甚至是书法创作成败的关键。虽然气韵本乎游心,但是神采生于用笔,书家得有一定的笔墨功夫,其画方能精妙。但是要达到笔精墨妙靠的是勤学苦练。卡夫卡说过: “我的生活是出生前的犹豫。”人的命运有着不可改变的运数,惟在人们走过征程的孤旅中,静候着命运的宣判。对于书法成就的高低,何尝不是于一点一画的锤炼中取得的呢。 以繁密精致的笔墨与追求诗意作为一种高级审美理想和艺术趣味,从而体现出优雅而精细的趣味。根于经典却又超越经典,这也是中国画艺术的学习和创作规律。

【年份】2010

【期号】第2期

【页码】

【全文挂接】 获取全文

3 0
相关文章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