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姓来自“西南夷”

日期:2010.01.01 点击数:9

【类型】期刊

【作者】 

【刊名】东方养生·上半月

【关键词】 唐姓来自“西南夷”

【摘要】三国魏晋时期,唐姓的人数少得可怜,明清两代人数大增,人才迭出,展现谋略,怪才奇士,西南汉化的少数民族很有可能是唐姓家族的重要来源。 民间流传最广泛的姓氏书,首推编撰于宋代的《百家姓》。《百家姓》收姓不止于一百之数,实收单姓440个、复姓60个。《百家姓》成为开蒙读物之一,在于它的功能性。识字写字最重要目的在于会写姓名,因而常用姓氏应该烂熟于心;另外百家姓的编法,合乎音律,抑扬顿锉,声韵铿锵,八字一韵,叶在七阳、一东、二冬等宽韵上,所以熟背《百家姓》,有声律启蒙的功效。 又因编在宋代,所以皇家的赵姓自然排在首位,因而“赵钱孙李”就成为姓氏的通用代词。但是,宋代的大学者郑樵所编著的百科全书式、五百多万字的著作《通志》中,却将唐姓列为首姓。以国为姓 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列唐为首姓的原因,在于他将“以国为氏”列为第一条,如此依次列唐、虞、夏、商、殷各姓。 郑樵在《氏族略》中说: 《氏族略》日:祁姓,亦日伊祁,出陶唐氏之后。尧初,封唐侯,其地中山唐县是已。舜封尧之子丹朱为唐侯。至夏时,丹朱裔孙刘累迁于鲁县,累孙犹守故地。至商,更号豕韦氏。周复改为唐公。成王灭唐,以封弟叔虞,号曰唐叔。乃迁唐公于杜,降爵为伯,今长安杜城是也。周之季世,又封刘累裔孙在鲁县者为唐侯,以奉尧嗣,其地今唐州方城是也。传日: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成王灭唐,故子孙为唐氏,此晋之唐也。宣十二年传楚子使唐狡与蔡鸠居告唐惠候,使潘党率游阙四十乘,从唐侯为左拒。其地在今随州唐城县,此楚之唐也。定公五年,楚灭唐,子孙亦以唐为氏。在晋者仕晋,在秦楚者仕秦楚。晋有唐雎为魏大夫,西谥秦,不敢加兵于魏。楚有唐狡、唐勒,勒与宋玉、景差俱师屈原,事楚襄王,文章齐名。秦有唐厉,为汉中尉,击黥布有功,封斥邱侯。 上文中有一条至为紧要,即于鲁县立国的唐侯。此鲁县(位于现今平顶山市迤西,今鲁山县)唐氏(即在楚者),与中山唐氏(即在晋者)并不同宗,前者姬姓,后者祁姓,但都以国为氏,堂堂正正。 唐代林宝所撰《元和姓纂》-书,记载了唐代中期以前的姓氏族望。但此书不载唐氏郡望,只以不足五十字叙唐氏: 唐,帝尧陶唐氏之后裔封唐侯。又周成王封王封弟叔虞于唐,子孙以国为姓。又《左传》:“唐成公国于比阳”,今唐州是也。 由此可知,至晚于中唐,唐氏的规模还不大。 北宋欧阳修是修谱大家,其所创小宗记谱法,又称欧苏体。所以永叔所撰《新唐书》中《宰相世系表》,就是研究唐代以前姓氏地望渊源的权威之作。世系表中,从唐雎开始记唐氏世系,大致如下: 有唐雎,为魏大夫。孙历,居沛国,汉封斥丘懿侯。生朝,朝生贤,贤生遵,遵生蒙,中郎将。生临邛令都,都生伦,伦生林。林,尚书令,王莽封建德侯。生蔚,国除,徒居颖川。生武威长惠,惠生御史贲,贲生大司空珍,珍生会稽太守瑁,瑁生翔,为丹杨太守,因家焉。 寥寥一百余字,便自战国唐雎排序到晋。唐姓别源 另有你群归化至我群中,以唐为姓氏。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载,东汉永平年间(公元1世纪中叶),益州汶山迤西“白狼、粲木、唐鼓等百余囡,户百三十余万,口六百万以上,举种奉贡,称为臣仆”,其中唐藏国多为唐姓(按有人误读史籍,以为白狼国王名唐鼓,不足取)。 这是一次大规模的你群归化。但《:后汉书》所记载的数字,极可疑,近两千年前,汶山迤西绝不可能有六百万之众的人口。 《三国志·满田牵郭传》记载了距唐藏归化近二百年后,“太和二年……(郭淮)又破陇西名羌唐 于袍罕,加建威将军。”陇西,位于唐鼓等国迤北,郭淮所破唐蹶是否即唐藏后裔,不得而知。不过这条史料明确指出三国时代,陇西存在羌族的唐氏人物。而羌族是较早汉化的民族,三国马腾、马超父子身上都有羌人血统。 历史进展到宋代,又掀开了中国南部蛮族归汉的一页。《宋史·西南溪峒诸蛮列传》载,有湖南蛮首领唐和,屡屡内寇。查阅湖南各地方志,可知陈、唐、邓、黄几种姓氏的蛮族活动于衡、永、郴、桂一带,从南宋到元代,屡见不鲜,至明代稍哀,但进入清朝以后,则罕见记录。就在蛮族唐氏活动减弱、消失的明清两代,湖南、两广、贵州、云南一带崛起了诸多唐氏豪雄,不可不谓巧矣。 至元代,《元史·唐仁祖传》中记载有西域畏兀(即回纥)人唐仁祖(字寿卿,其祖日唐古直),其子孙以唐为姓。 谭其骧先生在其学术力作《近代湖南人中之蛮族血统》一文中,以雄辩的史料、科学的演绎论证了湖南(实则也含湖南迤西迤南地区)的汉姓人口中,存在大量的蛮族血统。最后疾呼:“世有惑于优胜劣败之说,以为蛮族日就于消灭,今日南方人为纯粹汉族者,读此文其可以知其谬乎!且清季以来,湖南人才辈出,功业之盛,举世无出其右,窃以为蛮族血统活力之加入,实有以致之;然则蛮汉之不同,不过因其开化有先后之别耳,在种族本质上固无优劣之可言也。” 按:“蛮族”一词的使用,毫无任何歧视,即今日所称“少数民族”,旧史料多用此语。 地望分布及堂号 地望亦郡望,所谓望者,即名声威望。 在隋唐开科取士之前,地方士族乃其居地有名望者,他们成为官员选举的唯一来源。至三国陈群创行九品中正制以后,地方士族的地位益加巩固。某姓士族必与某确切郡县密切联系,此一郡县,即为此士族的郡望、地望。另外,当姓氏形成稳定以后,姓氏已经不能与春秋之前的国名相联系,而地望则具有将姓氏与地域重又紧密地联系起来的功能。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民族迁徙,发生在东、西晋之间,永嘉丧乱,致使九十万之众人口南渡。当时北方每八人中有一人迁至南土,而南朝居民每六人中便有一人是北方侨民。因而考察迁徙前夜的三国时代的情况,有助于我们知道前后两汉之后,各姓氏的大致分布情况。 细检六十五卷《三国志》,仅得唐氏七人。这足以说明,截止三国(或晋初)时期,与其他大姓相比,唐氏子嗣的规模还小,未成蓬勃之势。七人如下: 唐固,字子正,江东丹扬人。 唐盛,江东人。 唐彬,字儒宗,鲁国邹入。 唐谱,吕兴部下都尉,望出不详。官于日南郡(于今越南中部)。 唐衡,颍川郾人,中常侍。弟,唐珍。 唐咨,东海国利城入,于今连云港迤西。 虽然人数过少,不具统计学意义,但仍然可以看到其时唐氏地望不集中,江苏、河南、山东都有分布。另外,唐谱事迹虽过于简略,亦不载于《晋书》,但他活动在日南郡一带,为今天西南诸省唐氏远祖的源头,提供了想象空间。 历史上唐氏最重要的地望有晋阳唐氏、东鲁唐氏、北海唐氏、晋昌唐氏。其中晋昌是最重要的地望,一则其他地望唐氏,往往可以归宗至晋昌,一则史上屡有唐氏勋臣受封晋昌公、晋昌郡公。即如吴县唐伯虎,便在作品的题款上自称晋昌唐寅。 堂号,本意是厅堂名称。厅堂在古代中国的民宅建筑中,具有最重要的象征意义。国人重视大家庭生活,所谓数世同堂即指一位年老长辈与其所有几辈后人同居一所住宅,家庭内众多人口都在同一个厅堂下生活。此时,厅堂的意义就更重要。大家庭总有一天会受制人口过众而分家‘,如此这些同一分支的亲族们的厅堂便是同一个名称。这些同一堂号的家庭们还可能会建一所公共的厅堂,此即祠堂。 至于皇家,则为太庙。如此,相同的堂号即为同族者的徽识。在这个意义上,堂号与欧洲历史悠久的家族徽标极其类似。共同的家族徽识,在生物学意义上,标志着创建家族的男性先祖的Y染色体,易言之,堂号即此种Y染色体的文字形式。在文化学、历史学的意义上,堂号标志着家族源流世系,一些望族的堂号甚至还标志着某种社会文化。因此堂号,不仅勒刻在厅堂祠堂,还印写在族谱、生活器具、礼单、书笺尺牍上,往往在家族内处处可见。 唐氏家族的堂号繁多,以晋阳堂、晋昌堂最多、最著名,其他如桐叶堂、桐荫堂、梧桐堂、梧封堂、北海堂、移风堂、思本堂、忠恕堂、敦睦堂、义训堂等。各堂都有自己独立的派语系统。历史中的唐氏名人

【年份】2010

【期号】第10期

【页码】

【全文挂接】 获取全文

3 0
相关文章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