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华严学之魂——历代中外学者论述李通玄新华严学

日期:2010.01.01 点击数:39

【类型】期刊

【作者】 

【刊名】五台山研究

【关键词】 五台山华严学之魂——历代中外学者论述李通玄新华严学

【摘要】中华第一大居士、五台山华严思想奠基人、佛教“华严三圣”创立者、唐代山西寿阳方山寺长者李通玄( 635-730),山西太原人,倾毕生之智,以《易》会通佛典“经中王”《大方广佛华严经》,其代表作《新华严经论》的流传,成为佛教中国化、民众化的关键一步,宋代崇宁二年(1103)被皇帝赐封“显教妙严长者”尊号,从根本上促进了五台山乃中国佛教文化中心的形成,在海内外佛教界产生了广泛影响。现分古代、近现代、国外三部分,摘录中外学者对李通玄新华严学说的论述,供研究参考。 一、古代学者 (一)照明:唐大历年间人,山西寿阳东方山逝多林寺比丘,李通玄亲传弟子。在大历五年(770)所作《华严经决疑论序》中写道: 北京李长者,皇枝也,讳通玄。性禀天聪,智慧明简,学非常师,事不可测。留情《易》道,妙尽精微。放旷林泉,远于城市。实日王孙,有同舍国。年过四十,绝览外书。在则天朝,即倾心《华严经》,寻诸古德义疏,掩卷叹日:经文浩博,义疏多家。惜哉后学寻文不暇,岂更修行?幸会《华严》新译义理圆备,遂考经八十卷,搜括微旨,开点义门,上下科节,成四十卷《华严新论》。犹虑时俗机浅,又释《决疑论》四卷、又《略释》一卷、又《解迷显智成悲十明论》一卷。至于《十玄六相》《百门义海》《普贤行门》《华严观》及诸诗赋并传于世……识者议日:惟西域净名遍行是其流,此方孔老非其类,影响文殊普贤之幻有也。 (二)马支:号云居散人,约为唐代人。在《释大方广佛新华严经论主李长者事迹》中写道: 至大历九年二月六日,有僧广超于逝多兰若获长者著论二部:一是《大方广佛新华严经论》四十卷,一是《十二圆生解迷显智成悲十明论》一卷,传写扬显,遍于并汾。广超门人道光能继师肩负二论同游燕赵,昭示淮泗,使后代南北学人悉得参阅论文,宗承长者,皆超、光二僧流布之功耳。其为《论》也,统贯经意,标表法身,廓性海于无边,历刹尘而不动,分泮众教,极彼源流,融镕上乘,会此华藏,俾迷径者获道,滞教者忘机,可谓毗卢之指归,华藏之日月矣!若非圣人悯世降生,开导昏瞑,孰能条释大典,指授人心欤! (三)志宁:盛唐时期人,福建省福州开元寺沙门。于唐大中年间( 847-859)将《新华严经论》注疏部分会于经文之下,合成一百二十卷。其在《大方广佛华严经合论序》中写道: 大唐忻代之间,有长者姓李号通玄……造斯经论四十卷成……后人获其稿本,传写流行,其论所明与诸家疏义稍有差别……四十品之妙文,文在第三禅说,十十以为圆数……今寻《经》见义,又似贯华;甘露泽流,犹如瓶泻……志宁虽不亲观造论,皆凭人世盛传,览此论文,稍似得其大意。今见此方君子好善之流,以论与经难为和会,志宁不揆衰迈、才无能为,今将论文注于经下,使后之览者无费乃心,才始开经使得见论。稽首诸佛毗卢遮那一切圣贤,愿垂加护论。从第八卷起注入经,兼论与经共成一百二十卷,愿诸达士罔有怪焉! (四)慧研:宋代乾德年间( 963-968)福建高僧。时有广东报恩寺僧空慧禅师倾金开印《大方广佛华严经合论》,慧研于乾德丁卯年(967)为之作序,在序中这样写道: 玄宗开元中,太原有逸士李通玄者,间代净名也。而神鉴物表,陶情释氏。因阅《华严义疏》,叹云:“大教弘芳,多家繁制,劳文白首,岂暇进修?”逐穷八十卷之真铨,总括四十轴之玄论……张皇教海,罗列义天。大中载无诸有高僧志宁,缅思后进之披寻,难测法门之丰富,遂合经论,文旨相须。然其义类繁衍,未圆品藻。慧研因参云水,叨览指归,敢扭笺毫,整斯漏略,列经论以标准,彰教理而相收;义朗文清,不假猊台而抱帙;神辉智发,何劳鹫岭以寻师?总圆一部一百二十卷……所冀长光佛日,将两曜以齐明;永赞金轮,等二仪而远大。 (五)赞宁:是五代十国至宋初年间(919-1006)的著名僧人,于宋端拱元年(988)完成《宋高僧传》,附录李通玄造论及之前教内对《新华严经论》之不同看法。文中写道:唐开元中太原东北有李通玄者,言是唐之帝胄,不知何王院之子孙。轻乎轩冕,尚彼林泉,举动之间,不可量度……放旷自得,靡所拘绊。而该博古今,洞精儒释……而倾心《华严》,未始辍怀……所造论四十卷,总括八十卷经之文义。次《决疑论》四卷,绾十会果因之玄要,列五十三位之法门。……大历九年六月内,有僧广超到兰若收论二本,召书生就山缮写,将入汾川流行,其论由此而盛。至大中中,闽越僧志宁将论注于经下,成一百二十卷……宋乾德丁卯岁,闽僧慧研重更条理,立名日《华严经合论》,行于世,人所贵重焉。但此文后又有附录日:……北齐内侍刘谦之随王子入台山焚身,谦之七日行道,感复丈夫相,冥悟《华严》义,乃造论六百卷,久亡。至李长者之化行晋土,神变无方,率由应以此身而为说法也。或日:“李论中加乎十会,经且阙焉,依梵字生解可非迷名耶?何长者说法之有?”通日:“十会理有,宜俟后到之经。所解南无,言离中虚也。此配法观心也,若知触物皆心,方了心性。故经云:知一切即心自性,则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此乃心境如如,则平等无碍也。”观李之判教该博,可不知华言义耶?尝闻幽州僧惠明鸠诸伪经并《华严论》同焚者,盖法门不相入耳。伪经可焫,李论难焚,伊非小圣境界也。亦犹杨墨之说,与儒相违;行方外者,复憎孔孟。水火相恶,未始有极。苟问通人,分曹并进,无相夺伦哉。 (六)张商英(1043-1122):字天觉,号无尽居士,新津人。宋治平二年进士,大观四年拜尚书左仆射,后知河南府,深信佛法,崇李通玄,他在宋元祜三年(1088)所作《决疑论后记》中写道: 太原府寿阳方山,李长者造论所。……元祜戊申七月,商英游五台山,中夜于秘魔金色光中,见文殊师利菩萨,慨悟时节,誓穷学佛……九月出按寿阳……斋戒往谒焉。至则于破屋之下、散帙之间,得《华严修行决疑论》四卷,疾读数纸,疑情顿释……太师曾公子宣闻其事,谓商英日:“子盖发明长者之意而记之,使学《华严》者,益生大信,而知所宗……”夫《华严》之为教也……其汪洋浩博,非长者孰能判其教、抉其微乎!长者名通玄,或日宗室子……以开元七年,隐于方山土龛造论,十八年三月二十八日卒,垒石葬于山北……三十年后的宋政和八年(118)张商英再次来到方山,在《长者龛记》中写道:“予元祜戊辰奉使河东行太原寿阳县方山瞻李长者像……于破竹经架中得长者《修行决疑论》四卷、《十玄六相论》一卷、《十二缘生论》一卷,梵夹如新,从此顿悟《华严》宗旨,邑人以予知其长者也……予去彼三十年,有住持僧宗悟来言,方山非昔日方山也,松柏林木高大茂盛不植而生皆应古记。又于长者造论处发现龛基,以砖石砌,前建轩阁,古跡历然,游人士庶不绝于道…… (七)戒环:温陵人,宋宣和居温陵开元寺,赋性恬淡,不溽世昧,世称“温陵大师”。大师对李通玄雅称“方山”,对其论著评价甚高,在建炎二年(1128)作《大方广佛华严经要解序》中这样写道: 戒环向以《华严》海藏汗漫难究,遂三复方山长者疏论,述总要叙,疏条经旨,稍辨端倪,继沿缀缉。清果明禅师所集修证仪,略解圣号表法。屡为贤达下询,愿尽九会之奥。因取清凉国师纲要,与《论》校勘,别为斯解。以方山为正,清凉为助,洞究全藏。才万八千言,庶几览者,无异剖大经于一尘,睹法界于弹指也。 (八)李贽(1527-1602):字卓吾,号温陵居士,晋江人。明嘉靖三十一年举人,万历中为姚安知府。后弃官讲学,有《焚书》、《心经提纲》等著作。在《李长者华严经合论简要序》中写道: ……至开元中,方山长者李通玄,撰为《合论》(此为误解——录者注)……备矣!先佛为经,后佛为论。佛志宁合经论而为一,佛慧研厘经论以标纲,皆不过为后代佛子便于观览故耳,其用心勤也。然一百二十卷之繁,吾恐一切圣贤,终未敢轻易也。破夏以来,获听宁佛者袁文炜,细读《华严合论》一遍,乃知善说《华严》无如长者,因简其尤要者录之。傥有大心众生,欲乘如来乘直至道场,则此二百纸简要之论文,便是《华严》无尽藏之法界也。自心是毗卢遮那佛智,自眼是佛文殊根本智,自身是佛普贤差别万行智,自诵是佛音声,自听是佛观世音力,自语是佛开不二之门,自念是佛不思议神通。自在功德皆佛也,吾何幸身规见之。 (九)圆理:字云东,号沤室,明代嘉兴人,为天宁寺比丘,有《云东集》。所作《刻华严合论纂要跋》写道: 毗卢法门,展一句为百千万句,亦未为广;总百千万句以为一句,亦未为略。吾友无参有作广作略之能,顾皆不用,独取枣柏大士(即李通玄)四十卷论文,促为三帙,广略适中,而义已备。又况枣柏大士未举笔已前底肝胆,尽在其中者乎!有者谓:“也只是个减文字汉。”山僧却向他道:“尔未见无参在!” (十)方泽:字觉之,一字冬豁,俗姓任,明代嘉善人,住嘉兴精严寺。戒学俱高,诗偈清真,有《冬溪集》等。明隆庆元年(1567)十月所作《刻

【年份】2010

【期号】第2期

【页码】

【全文挂接】 获取全文

3 0
相关文章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