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晓义 敬天异物就是环保

日期:2010.01.01 点击数:6

【类型】期刊

【作者】 

【刊名】mangazine名牌

【关键词】 廖晓义 敬天异物就是环保

【摘要】四月末的北京,早上的天气仍有些寒凉,廖晓义身穿-牛绿色夹衣,深棕色的宽大裤子,风一样的走进会议室,不施粉黛,没有任何的首饰,她把短发随意地拨到耳后,掏出一台黑色的小笔记本便开始忙碌起来,半小时后她要做一场矢于社区低碳生活的讲座,现在正是最后的准备阶段,她最终决定再加两段视频使讲座更有说服力,于是不断叮嘱工作人员:“音响—定要帮我调好啊,不然效果不好 。” 忙碌中她给记者找名片,不停地翻弄着随身带的有点发旧的黑色的帆布背包,“哎呀,我总是找不到自己的名片。”她挠挠头,不好意思地笑笑,犯迷糊的样子像个孩子。名片限简单,关于她的身份介绍只有短短的一行:“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主任廖晓义”名片是再生纸制作的,右下角赫然印着—枚小小的循环再生标志。 脱去外衣,里面仍是一件绿色的宽松毛衣,熟识她的人过来寒暄:“廖老师,今天来听你的讲座我特意穿了绿色的衣服,与你保持一致。”廖晓义呵呵笑了,对记者说:“我在城市里总是喜欢穿绿色的衣服,因为城市的绿色太少了,不过我到农村就总是穿红色的衣服,农村的绿色多啊。” 她说的农村是指四川彭州通济镇大坪村,5.12地震给这个乡村带来血泪冲击,廖晓义带领团队在废墟上建起生态建筑、发展生态产业、建立乐和家园,“乐和”二字,寓意是希望大坪村村民们敬天惜物、乐道尚和。现在她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都呆在那里,很少回北京,回京也呆不了几天。 56岁的她仍然保持着充沛的精力和旺盛的活力,工作人员搬来椅子让她坐着讲,她却摆手谢绝了,“我喜欢站着说话,站着说话就可以手舞足蹈。” 每个人都是地球的儿女 1995年,廖晓义离开在美国读博士的丈夫,带着女儿和电视专题片《地球的女儿》回国,这部耗尽她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时攒下的两万美元制作的片子成为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民间组织论坛的中国骄傲,从此“地球的女儿”也成为她的代名词,她说:“每个人都是地球的儿女,自然是母体,我们是胎儿。” 廖晓义喜欢彝旅诗人吉锹马加的诗句:“一个孩子站在山岗/双手拿着被剪断的脐带,充满了忧伤”。在她看来,这就像人与自然关系的—种隐喻,人类总想征服自然,他以为他长大了,机械革命使他增长了筋骨,拥有机械能力:发现石油和电力,获得了物质能源;信息革命又给了他电脑,从躯体到能源到大脑都被机械武装了之后使他认为自己完全可以脱离开自然的母体,可以随意的控制自然改造自然,然而实际上剪断了那根脐带之后,“人是很苦的,不只是环境恶化,还有心灵硬化和身体退化,整体的生存状态痛苦而难以延续,人应该重新捡回并且再接上这根脐带,尊天敬德,乐道尚和,放弃蛇头吃蛇尾的发展,最终吃到自己的脖子根。不是说对自然不再开发利用,而是要尊重自然,要取之有道、有度、有情。” 言语中的廖晓义带着一股悲天悯人的情怀。多年哲学的修养,让这位女性在环保战场上充当一位布道者的角色。而生活中的她,则是不折不扣的环保身体力行者。能坐公车就不打车,能坐火车就不搭飞机:能不开空调就不开,尽管自己和女儿已经汗流浃背,却说这是自然排毒有益健康。而对于那些不愿意放弃空调的人们,她则提议环保地使用空调。北京空调夏天高一度冬天低—度的口号就是她倡导起来的。身边的朋友也提过:这样的生活是否太艰苦?廖晓义却用“价值观不同”轻松化解问题她说自己不是一名牺牲者,只是做了自己认为最要和最有价值的事,在追求幸福的动机上和大款追求财富并没有十么区别,只是对于幸福的理解不同而已。 从城市到乡村的乐和 在城市推广环保,在廖晓义看来不过是“一抹浅绿”。好比她早期倡导的空调度数调节法、垃圾分类、节能节水都是建立在现代物质上的,是对于现代人无法摆脱物质文明生活的一种退而求其二欠的做法,“不能说是城市环保’。学哲学的她,希望有一个能够从根本上和整体上解决的办法——文明模式的转型。显然,这种模式在城市很难实现。“比如说在城市里很难选择你的这种叫低碳建筑也好,绿色建筑也好,你很难选择你的能源消费方式,污水处理的方式等等,城市之间也很难做真正的那种彼此之间像—个家庭—样的。那么在城市推动这种产业转型创意产业、养生产业、教育产业、养老产业等等,它也受很多的限制。但是在乡村就还有这中空间。”廖晓义现在的关注重点就是如何把“一体深绿”在乡村中建立和推广起来。这个“一体深绿”,就是乐和。“注意和那个‘乐活’是不一样的,‘乐和’注重的是‘和’。其实就是一个从失和的世界转向乐和的家园,其实这个和就是人与天和,个与群和,人与心和,力与力和,心与智和,它是一个整体的和。只有一个整体的和,才能解决人和自然的这种和谐。”位于四川省彭州市通济镇的大坪村就是廖晓义的乐和家园。它包括了生态文明系统的六个方面:乐和人居——建造乡村生态民居:乐和生计——发展乡村生态经济:乐和伦理一一修复乡村精神家园;乐和治理——完善村民参与机制:乐和养生一一建立乡村保健诊所;乐和生态——实施乡村环境管理。其中乐活生计避免了乡村以牺牲环境发展经济。村民们用生态养殖和种植致富,绿色中国消费联盟成为该项目的绿色时尚的订购者之一,大坪山的手绢已作为特别的礼物走进了一些重要会议,还作为载着汉字和英文的交流载体被送到—些国际改要如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和联合国官员手中。 环保的中国智慧 廖晓义是中国第一位获得有“诺贝尔环境奖”之称的“苏菲环境大奖”的民间环保人士,澳大利亚最高环境奖“班克西亚国际环境奖”获得者,2008年又获得“全球公民奖”,给她颁奖的正是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这些国际场合,穿着旗袍、画着淡妆、操着一口流利英语的廖晓义总是不遗余力地分享和推广她的环保的中国智慧。可是—旦来到乡村,她的装束和行为又_与一般的农妇无异,“村民们都喊我廖嬢”。 她笑称自己是个“虔诚的好学生”,—直跟着西方入学环保,却发现西方的环保虽然有很好的经验但却有自己的问题,他们把过度消耗物质资源的生活方式当做既定的前提,将环保理解为纯技术的话题。于是她将西方的环保经验与中国的哲学智慧相融合,便有了环保的中国智慧。“中国智慧很简单,说到底就是天人合一,也就是人这个胎儿怎么和自然这个母体形成一种中敬畏和谐的关系。”在她看来,中国“敬天惜物”的传统就是最大的环保,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五个方面——儒、道、佛、医、艺从不同的角度为环保提供启迪。“儒家讲人事,就是个体和社会怎么合一;道家讲人本,那是物我合一;佛家讲人心,心灵和知识之间如何合一,不仅有知识还要有德性道心;中医讲人身,告诉我们精气神如何合一:至于艺,人居,琴棋书画帮助我们对生命的理解、使情感倾注到细微处,一种诗意的栖居。” 这个创办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的村长显然更加喜欢乡村生活。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口号的世博开幕期间,她依旧扎在乡村,因为“乡村让生命更真实”。

【年份】2010

【期号】第6期

【页码】

【全文挂接】 获取全文

3 0
相关文章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