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军二级上将方阵剖析 兼论胡宗南究竟何时晋升陆军二级上将(上)

日期:2010.01.01 点击数:18

【类型】期刊

【作者】 

【刊名】军事史林

【关键词】 国民党军二级上将方阵剖析 兼论胡宗南究竟何时晋升陆军二级上将(上)

【摘要】王逸峰 2010年2月,笔者阅读2010年第1期《军事历史》杂志,注意到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的肖裕声少将谈到胡宗南在解放战争期间是否晋升陆军二级上将军衔问题。肖裕声将军在听了笔者的意见后,认为在作为专家组成员审查重大历史题材文献片《忠诚》时,自己提出的胡宗南“占领延安后则被授予陆军上将军衔”即陆军二级上将军衔的看法是以讹传讹的结果,将迅速转告专家组其他成员,并对文献片的有关文字解说内容作出修改。 那么,在大陆期间的国民党军队的陆军二级上将、陆军上将、陆军中将加二级上将衔之间有什么区别,陆军二级上将究竟包括哪些人,胡宗南究竟何时晋升陆军二级上将军衔呢? 根据国民政府在1935年、1936年颁布的有关条例,国民党军上将从1936年2月起在等级上分为4级5类,依次为“特级上将”、“一级上将”、 “二级上将”、 “上将”、 “加上将衔” (在1930年代称为“陆军上将衔陆军中将”,在1940年代称为“陆军中将加上将衔”,此种“加上将衔”仅在陆军中施用,去台湾后取消)。其中,陆军(海军)上将实际就是陆军(海军)二级上将,而不属于一个新的军衔等级。至于, “加上将衔”的将官虽然佩戴二级上将的军衔标志,并且,初期领取中将最高额薪俸,后来改革薪俸制度后,领取二级上将的薪俸,但实际仍然是陆军中将,只是具有晋升二级上将的优先资格。 同时,晋升二级上将并不是必然地要经过加上将衔的台阶,中将直接晋任二级上将的情况并不稀奇。许多将领成为永远的加上将衔的陆军中将。那么,在大陆期间,国民党军的二级上将衔究竟授予哪些人?有何特点呢?本文试对此进行一定分析,以为引玉之砖,求教于专家与知情者。 根据《国民政府公报》、 《总统府公报》记载,在1935年4月至1949年9月期间,总计任命有少将以上将官4461名。其间,国民党军的一级上将军衔采取了定额9人的制度。以后,虽有晋任递补、褫夺、退役、病故等情况,但总额始终是9人。总计,一级上将17名,其中,授任9名、晋任3名、追晋3名、追赠2名。其中陆军16名、海军1名。 仅次于一级上将的二级上将34名(现役军人授任22名、现役中将或加上将衔晋任10名、非现役者晋任1名、非现役者授任1名。内有6人后来晋任、追晋为一级上将)、上将55名(其中,海军授任1名、海军追晋2名)。陆军二级上将的正式称谓有两种即陆军二级上将或者陆军上将,叙第二级。在大陆时期国民党军队以陆军为主,海空军实力薄弱,故并无海军二级上将和空军二级上将。但是,出现了相当于海军二级上将的海军上将。 在1935年至1949年间,见于国民政府公报的国民党军上将军衔获得者共142名,其中授任陆海空军特级上将1名(蒋介石)、一级上将17名、二级上将34名、上将55名、加上将衔55名(加衔38名、授加8名、特加1名、追加5名、赠加3名),以上共162人次(其中有17人的军衔升迁过,陆军各种上将157名,海军各种上将4名)。 一、陆海军上将的构成解析 一般来说,国民政府实行的陆海军上将制度与赠衔制度有着密切关系。国民政府始终实行赠衔制度,即指军官军佐去世后被追赠、追晋的军衔。追赠军衔来褒扬和抚恤已故人员的制度起源于中国古代宗室王公大臣死后封予爵位的“追封”。但是,国民政府始终没有颁布专门的赠衔法律法规。在1935年9月颁布的《陆(海空)军军官佐任官暂行条例施行细则》第20条规定, “对于国家著有勋绩之军官佐,其身后有须特令追晋官阶者,不受本条例及本细则之所限。”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有关公文中,对追晋、追赠的区别并不严格,对象也不局限于现役或者非现役军人。对此笔者仅对1935年4月以后到1949年间,实行新的军衔制以后的追赠、追晋的陆军海军上将情况加以统计,此前的以及其他衔级情况未统计。 上将55名:陆军上将52名,海军上将3名。 1935年4月3日追赠:范鸿仙(民国先烈);1935年4月6日追赠:石青阳(积劳病故);1935年7月15日追赠:谭人凤(民国先烈);1935年10月18日追赠:张开儒(积劳病故);1936年4月2日追赠3名:王金铭、施从云、白毓昆(均为民国先烈);1936年6月24日追赠3名:徐镜心、刘浦霖、簿子明(均为民国先烈);1936年7月23日追晋:李生达(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中将);1936年II月23日追晋:王均(飞机失事去世,生前为陆军中将);1937年4月12日追晋:黄慕松(1935年4月4日授中将,1937年3月20日在广东逝世,时任广东省政府主席);1937年7月31日追晋2名:佟麟阁(抗战阵亡,生前职务军衔为陆军中将)、赵登禹(抗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1937年12月6日追晋:郝梦龄(抗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1937年12月11日追晋:饶国华(抗战阵亡,生前职务军衔为陆军中将);1938年4月6日追晋:王铭章(抗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1939年3月追晋:张谞行(抗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1939年3月23日追晋:蒋方震(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中将);1939年11月21日追晋:廖磊(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中将加上将衔);1939年11月25日追晋:吴光新(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中将);1940年7月7日追晋:张自忠(抗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加上将衔);1940年9月23日追晋:陈安宝(抗战阵亡,生前职务军衔为陆军中将);1941年9月29日追晋:唐淮源(抗战失利自杀,生前为陆军中将);1942年6月2日追赠:赖心辉(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中将);1943年6月12日追赠:蒋作宾(积劳病故,民初将领);1943年9月10日追晋:陈训泳(海军上将,积劳病故,生前为海军中将);1944年6月22日追晋:李家钰(抗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1945年4月9日追晋:张定瑶(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中将);1945年5月25日追晋:陈季良(海军上将,积劳病故,生前为海军中将);1945年5月28日追晋:邹洪(积劳病故,生前为陆军中将);1946年7月31日晋任:王树常(加上将衔,并予退为备役);1946年7月31日授任8名:李济深、但懋辛、李杜、张钫、石敬亭、郭汝栋、周濂、金汉鼎(均为非现役将领,并予退为备役);1946年10月19日授任:张贞(非现役将领,并予退为备役);1946年11月22日授任:萨镇冰(海军上将,并予除役,即授予退役海军上将军衔,时年87岁);1946年12月7日晋任:吕超(原加上将衔,并予退为备役);1947年1月6日晋任:蔡廷锴(原中将,并予退为备役);1947年1月19日授任:俞飞鹏(非现役将领,并予退为备役);1947年2月28日晋任:姚以价(原中将,并予退为备役);1947年6月9日授任:陈铭枢(非现役将领,并予退为备役);1947年10月24日追赠:叶开鑫(1937年12月15日湖南宁乡病逝,生前为陆军中将);1949年1月追晋5名:李明(内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黄百韬(内战兵败自杀,生前为陆军中将)、陈章(内战阵亡,生前职务军衔为陆军中将)、邱清泉(内战兵败自杀,生前为陆军中将)、熊绶春(内战阵亡,生前为陆军中将)。 1942年2月孙连仲“任陆军上将”,任官状上并未注明“叙第二级”,他是唯一一个在世而又担任军职却并未分级的“陆军上将”,实质应该等同于陆军二级上将。孙连仲(1893 - 1990),字仿鲁,乳名席儒,河北雄县龙湾村人,时任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增补程潜晋升而出的缺。1935年4月4日授中将,1936年12月16日加上将衔,时任第26路军总指挥。1937年9月以后历任第二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一军团军团长、第二集团军代总司令、第二集团军总司令、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第六战区副司令长官、代司令长官、第六战区司令长官、第十一战区司令长官,河北省政府主席,保定绥靖公署主任,国民政府主席北平行辕副主任,1945年至1947年任国民党第十一战区司令长官兼河北省主席。1948年任南京卫戍总司令,后任李宗仁总统府参军长。1949年去台,任总统府国策顾问等职。1956年1月退役,1990年8月14日,病逝于台北。 从1946年7月起,国民党军将领正式实施退除役制度,被授任或者晋任陆(海)军上将者,不论原来是否为现役军人,在晋(授)任上将军阶的同时“退为备役”或“除役”。 除陆军上将孙连仲外,追赠、追晋、授任的陆海军“上将”不在现役军官范畴,也不占据二级上将的名额,是肯定过去功绩、提高退役待遇的一种形式。军衔级别与退役待遇均等同于陆海军二级上将。有的研究人员认为陆海军上将是一个新的军衔等级是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 现役将领内职务及军阶最高者为1942年晋任二级上将的孙连仲,时任第六战区司令长官,职务最低者为第一三二师中将师长赵登禹、第一四五师中将师长饶国华、第一二二师中将师长王铭章。

【年份】2010

【期号】第7期

【页码】

【全文挂接】 获取全文

3 0
相关文章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