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暑期人大附中作文素质提升计划 体验生活,深入思考

日期:2010.01.01 点击数:9

【类型】期刊

【作者】 

【刊名】作文通讯·高中

【关键词】 2010年暑期人大附中作文素质提升计划 体验生活,深入思考

【摘要】供稿/王彩云[人大附中分校] 文章重在多写多改,不断地揣摩和研习会让文字更凝练,更具有表现力。然而,若没有丰富的内容和深入的思考做支撑,再华美的语言也会显得空洞单薄.因此,注重生活积累才是提升写作的根本。风雨晦明、衣食住行、喜怒哀乐,生活中的一切皆可成为写作素材,正如刘熙载在《艺概》中所说:“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只要勤于观察,日积月累,所获必然丰厚。假期不像平时那样学习紧张,时间相对充裕,可以深入体验和思考生活,更是积累的好机会。 一、阅读之乐 假期闲暇好读书。苏东坡以一句“腹有诗书气自华”说明了读书对人思想与气质培养的作用。同学们可以依据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定书目》或自行选择书籍阅读。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时,可以用批注的方式记录自己阅读中随处产生的感受,也可以用读书报告的方式系统完整地表达自己的看法。阅读时,要留心体会并学习写法,探求写作的规律,鲁迅先生说:“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以大家经典做摹本进行练习,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作品较为艰深,可以借助导读性和鉴赏性的文章去理解,如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推出的“上海著名中学师生推荐书系”就属于这一类,高中生读书,既要博览,也要根据需要精研。如从提高记叙文写作的角度考虑,《哈利·波特》构思巧妙周密,故事情节跌宕,高潮频起,是很好的范例;而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则比较适合想更多了解历史文化,为作文增添文化内涵的同学。 二、信息之趣 假期当然不能耳边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除了读书之外,我们也要借此良机关注报纸、杂志以及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全面而有时效地了解社会。阅读报刊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专门的本子进行剪报积累,并加以简要评点。不要小看这一举动,这是建成自己珍贵的“资料库”的过程,对我们的作文非常有益。遇到自己感兴趣的热点事件时,还可以多方查找相关信息,深入透彻了解,进行专题式的纵深研究,这既能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调查能力,也会提供这样的启迪——如何增加文章的厚度。 三、行走之效 媒体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世界,但它们无法取代亲近自然。无论是名山大川,还是寻常巷陌,多走走看看,对我们的益处绝不止愉悦身心。游览,不能走马观花,匆匆而过,要用心观景,这样才能在写作时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的境界。大凡旅游胜地,风景优美之处,文化底蕴多半也会深厚。看风景,更要感受风景背后的文化。如果事先搜集资料,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与风土人情,带着准备和想法去看,收获就会多一些。比如去颐和园,很多人都感叹其美,却道不出它具体美在何处。如果你事先了解它是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在游览中注意到亭台、长廊、殿堂、庙宇和小桥等人工景观与自然山峦和开阔湖面相互和谐、融为一体的特点,则更能体会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同准则。 四、融合之功 “渎万卷书,行万里路”,包括通过其他渠道了解世界,都只是提供了积累的机缘,只有不断思考,才能将所见所闻化为自己的内在积淀。面对积累下来的众多零散事件或局部现象,通过比较、联系和推导纵深挖掘,我们会加深对现象的认识,以及对现象背后原因的把握。许多事件,发生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但它们常常有着某种内在联系,一旦把它们关联起来看,就会豁然开朗。加期里不妨和父母多交流体验和感受,家长有较多的社会经验,对许多问题的看法会相对全面和深刻,常常能够给予我们启发。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如果我们先不刻意去进行规范文体练习,而是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将写作生活化,写自已熟悉而有感受的事物,就会觉得写作也是享受,乐意为之,写作水平的提升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 《寂寞圣哲》读后感 ◆文/黄晓萌[人大附中分校高二] 寂寞,对于今日的我们来说并不是一种陌生的感受。没人陪伴和分享,无人理解与包容,都会使我们感受到孤独,品尝到寂寞。宏大的世界常常变成一个孤岛,喧腾的人生有时分外冷清,义怎能不生出寂寞?但在一定程度上,寂寞却是一种情怀,是孤芳自赏,还是孤影自怜?凄美,哀艳,都是刻骨的愁思。是寂寞,令人如此美丽。 圣哲,无疑站在平凡人心灵无法触及的高度而这些能够被称为“圣哲”的大思想家们,隔着千年的历史尘埃,跨着浩荡的中华文明,都距离我们太过遥远了,不免显得高高在上、遥不可及但老庄孔孟、儒道法墨,想来我们却并不陌生书本课堂里、电视报刊上,甚至是传承至今的同学民俗与民族之魂中,都有他们和它们深深的烙印无论是至人、神人,抑或是圣人,都与我们有共通之处,都是真实存在于尘世之间的人。 古来圣贤皆寂寞.、圣哲,能于生前得志者,更是寥寥无几。思想家往往是不与时代同步的。他们或超前于时代,发现现世的所缺,提出未来之蓝图,荀子如是;或落后于时代,发现现世的所失,留恋过去之生活,孔子如是。不与时代同步,也就不易被世人所接受,更不免被现实所迫而心灰意冷。只得在极度的失望与失落中,携着孤单和寂寞,带着高贵的灵魂与高尚的理想,或出尘,隐于深山老林;或人世,隐于市集朝野。千百年后的我们,仅一瞥,就为之惊艳,随即便是沉迷。入眼,字里行间都充斥着对时代的叩问和嘲讽。是圣哲被时代所抛弃,还是他们抛弃了世人?是寂寞成就了圣哲,使他们有了对世间冷暖更深的体会和更多的思想沉淀,还是因为身为圣哲,不被他人理解而难觅知音,所以才更显寂寞?我想,这两者是兼而有之的吧。 老子背负着看透历史的痛。 历史的黑暗,现实的邪恶,人性的泯灭……在这颠倒的世界与哲学里,一套老子的处世哲学孕育而生。 道可道,非常道。 老子,是在预言着人性倒退的路上前行。 一切把戏他都已经了如指掌,各色人物他也都似曾相识。当悲伤逆流成河,就是到了该离去的那一天。 柔弱胜刚强。 沉默,有时是对现实最强烈的反抗。 在血红的残阳中,行至关外。 他去了,一去杳然。 孔子背负着救世的责任感。 电影《孔子》上映,我们能够在短短两个小时中较为直观地了解到这位圣哲的传奇一生。从入朝为官到施展宏图,从心灰意冷到授业解惑。礼乐仁义与君子之道,贯穿始终。 十四年,周游列国,颠沛流离。无论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他始终坚守着最初的信念。与其说孔子在战火纷飞的乱世仍坚持并守护着心中的圣地,不如说他给自己编织了一个很美很美的梦。这个梦太长太久,太过美好,美好到成了孔子终其一生也无法企及的奢望。 《中国文化史》中有云:“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 孔子洒泪而尽,带着他的雄心远去。只留下一个孤寂的背影,一声沉重的叹息。 他如黑暗王国里的残烛,最后一次耀眼的跳跃,带走了唯一一丝光亮。 然而,也就是从那一刻起,他照亮了浩荡的中华历史,灿烂了千年的华夏文明。 庄子背负着永远的乡愁。 化而为鲲,畅游海底;化而为鹏,翱翔天际。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在后人钦羡的眼光中,他悠悠然于濮水垂钓。不为功名利禄所累,汪洋恣肆,独来独往,不吝去留。若垂天之云,悠悠往来聚散,在一种远离的姿态中显出格外的美丽与洒脱。 正如胡文英所说:“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感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 庄子陷入了自己布下的哲学困境,画地为牢。 世事庄周蝴蝶梦。 午夜,梦回。 化作一轮孤月之下一株孤独的树,展现一种不可企及的妩媚。

【年份】2010

【期号】第6期

【页码】

【全文挂接】 获取全文

3 0
相关文章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