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词社的传承以及发展

日期:2010.01.01 点击数:18

【类型】期刊

【作者】 

【刊名】名作欣赏·学术专刊

【关键词】 民国词社的传承以及发展

【摘要】民国词社颇为繁盛,词家们群聚于北京、上海、南京、天津等地,组建备大词社,使传统文学在新文学的夹缝里获得了成长空间。研究舂音词社、如社等词社的活动,有利于进一步了解民国词学之态势。 1911年武昌起义一声炮响,宣告了民国诞生。嗣后未久,“五四”新文化运动狂飙突起,一股反传统潮流随之有力地冲击文坛,促使其发生巨大变革。然而千年积累的词业,尽管在这个时期曾被边缘化,但从未消亡衰歇,而是一直沿自己的特定轨迹发展着。 民国词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一、准备与酝酿期——民初(辛亥革命至二十年代中期以前)的词坛:二、发展与高峰期——民国中期(二十年代中期至抗战之前)的词坛;三、渐趋萧条期——民国后期(抗战爆发后直至建国前)的词坛。民国时期的四大词学重镇,北方有北京、天津,南方有上海、南京,或为政治中心,或因有外国租界而地位特殊,聚拢大量名手、老宿,使其词学到第二阶段后同时迈向了兴盛。毋庸置疑,此间的词社是词学兴盛的一大标志。兹对四地各阶段词社稍加描述。 一、晚清余习与民初词社 辛亥革命,八方鼎沸,原先繁华的政治中心——北京词坛一片萧瑟,词人活动与社事多移至南方进行。滨海一隅的上海因为流人翕集,而成了新的词学重镇。朱祖谋、况周颐、徐珂、庞树柏、王蕴章、陈匪石、夏敬观、周庆云与吴梅等都来到这里,词坛一下子热闹了起来。1915年,王蕴章、陈匪石、周庆云发起舂音词社,请“清末四大家”之一的朱祖谋担任社长,社员先后有庞树柏、吴梅、袁思亮、夏敬观、徐珂、潘飞声、曹元忠、白曾然、李孟符、陈方恪、叶楚伧、况周颐、郭则法、邵瑞彭、林葆恒、叶玉森、杨玉衔、林鸱翔、黄孝纾等,阵容强大,为民初最著名的词社。词社定期集会,共集十七次。社事最盛时,“曾约间一二月为近足之游,故昆山之行、鸳湖之行、吴门之行,皆命俦啸侣,特雇画肪,尽一日之乐。谒刘墓一集,尤兴会飚举”①。1918年,社事终止。周庆云、王蕴章等曾谋刻社稿,后因周氏遽逝,未果。词社特点,《春音余响》中说:“舂音第一集社题,为《花犯·咏绿樱花》。时东事正急,一日,同游六三园,睹绿樱花一株,幽艳独绝,同社诸人,意忽忽有成,乃拈是调以寄慨。词成,由沤丈评阅,名定甲乙。榜发,余列第一,檗子第二。《花犯》为涩调之一,其中上去声不可移易者,共有三十七字。余词并不佳,特仿方千里和清真词例,上去声皆一一遵守原谱而已。”⑦可知该社严于音律,限调限题,作“四声词”。这是因为在社中,朱祖谋乃是当然的领袖,其在清季与王鹏运等造就了后期常州词派的兴盛,在朱氏引导与号召下,民初舂音之填词风格自然仍为晚清常州词派的延承,并已成为清末民初词业复旧活动的一个主要标志。 二、词风转移与中期词社 前清时的北京词坛,社事十分频繁,王鹏运等人的咫村词社、“庚子秋词”唱和都很有影响。辛亥后,却一下子寂寞了。直至1925年,聊园、趣园始立词社。聊园词社,由南海人谭祖任(字篆青)发起与主持,夏孙桐哲嗣慧远撰文《近五十年北京词人社集之梗概》,谓:“每月一集,多在其(此指谭氏)寓中。盖其姬人精庖制,即世称之‘谭家菜’也。每期轮为主人,命题设馔,周而复始。如章曼仙华、邵伯纲章、赵剑秋椿年、吕桐花凤(剑秋夫人)、汪仲虎曾武、陆彤士增炜、三六桥多、邵次公瑞彭、金篯孙兆藩、洪泽丞汝闿、溥心畲儒、叔明僡、罗复堪、向仲坚迪琮、寿石工玺等,皆先后参与。而居津门者如章式之钰、郭啸麓则法、杨味云寿柑,亦常于春秋佳日来京游赏时,欢然与会。当时以先君年辈在前,推为祭酒。一时耆彦,颇称盛况。其时仍以梦窗玉田流派者居多。继则提倡北宋.尊高周柳。自晚清词派侧重南宋,至此又经一变风气。聊园词社自乙丑成立,屡歇屡续,直至篆青南归,遂各星散,前后达十年以上。”但社集无定期,亦无刊物。趣园词社则系太仓人汪曾武主持,“客均为聊园中人,其吟咏散见各家词集,集中所谓社题者,可征一二”@。另外,陈声聪在评议夏孙桐词时曾提到“民初京都先后有聊园、趣园、稊园、蛰园诸词社”⑤,则此地词社尚不止聊、趣,聊园当为北方词社重张坛坫之始。综上,经谭祖任、汪曾武、夏孙桐与郭则法等北方词界首领的辛勤耕耘,北京词社重又活跃与兴旺了起来,像聊园词社,自1925年一直延续到抗战前夕才停止活动,这一时期真是民国北京词坛最美好与高潮的一段。更重要的是,此时北方的这些代表性词社,词风已开始脱离常州的牢笼,转而推尊北宋。 而随福建词人郭则法由旧京移居津沽,天津词坛也开始热闹了起来。此前,津门从无词社。天津词社华丽出彩,大有超越旧京之势。1928年夏,郭氏“与郭侗伯、徐芷升、杨味云、章式之、胡晴初、陈仁先、林子有等廿余人结须社,陈瞍庵、樊樊山亦间与之,此为北方词社重张坛坫之最盛时期,与沪上朱古微之沤社相犄角。社集满百次始止,刊有《烟沽渔唱》二册”⑥。津沪能够对举,是由于两地的情势近似:“国内频年丧乱,士大夫多流寓于外人租借地,冀得苟全。南有上海,北则天津,并为畸士文人栖身息影之所。借文酒之会,以遣优生念乱之怀。”《烟沽渔唱》,是须社的社刻,当时蕲水陈恩澍、宛平查尔崇、汉军驻防李孺、长洲章钰、侯官周登嗥、满洲京旗白廷夔、金匮杨寿楠、侯官林葆恒、清苑王承垣、长沙郭宗熙、吴县徐沅、商丘陈实铭、建德周学渊、济宁许锺璐、开州胡嗣瑗、蕲水陈曾寿、宜兴李书勋、侯官郭则法、遂安唐兰、黄陂周伟等二十二人,每月三集,限调与题,自1928年夏始,至1931年春天社集满百次之日止,将社课先后请词坛名家朱祖谋与夏孙桐二人选定后出版,即为此书。这是民国北方词社刊行社稿之始。须社为北地最兴盛的词社,诚“足与上海之《沤社词钞》,后先辉映云!”⑤其一直到1937年抗战前夕才停止活动。纵观社刻,其风格同样已较多样。值得一提的是,此时的南北词社人士,泾渭分明,流动性并不是很强。北方以词社为据点的词人,开始慢慢挣脱形式的拘束,艺术取径变得广大起来。南方却不如此,然意图跟随朱氏宗风。 上世纪30年代,南方的上海、南京,同样也是词流云集,词社辈出,很是繁华,其声势,一举赶上并超越了北方。上海沤社首先成立,这是极有影响力的一个词社。《同声月刊》创刊号说:“历年变乱,词人多集北京、上海,联吟遣忧。”的确,动荡的时局,幽微的心境,将大批流离中的词友汇聚一处,于是有了四大重镇,“历年变乱”对词的发展,又何尝不是件幸事!1930年旧历九月,夏敬观、黄孝纾等在上海与同仁发起词社,公推朱祖谋为社长。每月一集,集必填词,以二人主之。“题各写意,调则同一。必循古法,不务艰涩。襟抱之谐,唱酬之乐,虽王中仙集中咏物诸作,蔑以加焉。由是遂成‘沤社’,入会益多,有隔数千里而邮筒寄递者”⑨。至1933年,刊行《沤社词钞》,收朱祖谋、潘飞声、周庆云、程颂万、洪汝闽、林鹍翔、谢抡元、林葆恒、杨玉衔、姚景之、许崇熙、冒广生、刘肇隅、夏敬观、高毓澎、袁思亮、叶恭绰、郭则沄、梁鸿志、王蕴章、徐桢立、陈祖壬、吴湖帆、陈方恪、彭醇士、赵尊岳、黄孝纾、龙沐勋、袁荣法等二十九人二十次社集之作④。社稿问世以后,词社仍继续开展社集至1938年,七八年间,遂与须社呈对峙之局。所以陈声聪说:“南方词流之有纠集者,以朱古微之沤社为最盛,时亦最久,有社刊。”⑩1939年,夏敬观、廖恩焘、林葆恒诸老因沤社社友凋零星散过半,又另组午社于上海。月集一次,次年刊行《午社词》,收七次社集词作。集中作者为廖恩焘、金兆蕃、林鹍翔、林葆恒、冒广生、仇埰、夏敬观、吴庠、吴湖帆、郑昶、夏承焘、龙榆生、吕传元、何之硕、黄孟超等十五人⑩。 而南京与上海同时成立词社,在1935年。《京沪词坛近讯》称:“往年津、沪各地,并有词社之组织,以倚声之学相切鄘。既因人事推迁,渐归沉寂。近闻京、沪词人,复先后创立词社,月必联吟。”@《近讯》介绍如社:“其在南京者日如社,主其事者为乔曾劬大壮、夏仁沂晦翁、仇埰述庵、陈世宜小树,林鸥翔铁尊、邵启贤莲士、石凌汉弢素、吴梅霜厓、汪东旭初、廖恩焘忏庵、程龙骧木安、唐圭璋等十二人,社外作者则有夏仁虎蔚如、向迪琮仲坚、寿鑈石工、吴征铸、孙溶源太狷、吴锡永夔厂、蔡宝善师愚诸人,近已举行至第四集云。”~介绍声社:“其在上海者日声社,以本年六月十八日成立于沪西康家桥夏映庵宅。主其事者为夏敬观映庵,高毓澎潜子、叶恭绰遐庵、杨玉衔铁夫、林葆恒訒庵、黄漕秋岳、吴湖帆丑移、陈方恪彦通、赵尊岳叔雍、黄孝纾公渚、龙沐勋榆生、卢前冀野,亦以十二人为限云。”@然而南京社事不自此始,结社数量丝毫不落沪渎之后,此前,1924年有吴梅指导的词曲社团潜社,1931年有石凌汉与孙溶源、仇埰、王孝煃四人所结的蓼辛词社,1934年有吴梅指导的学生社团梅社,不过如社影响最大。 廖恩焘与林鸥翔为如社发起人。社友吴白匀撰《金陵词坛盛会——记南京“如社”词社始末》一文,谓:“先是,上海有词社,奉晚清大词人朱疆村先生孝臧为宗主,先生有别号‘沤尹’,故社名‘沤社’。当时南北词家参加者颇多,廖、林两先生亦在其列,既相遇于南京,乃建议集合同道友

【年份】2010

【期号】第10期

【页码】

【全文挂接】 获取全文

3 0
相关文章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