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岱年先生易学研究及价值

日期:2010.01.01 点击数:12

【类型】期刊

【作者】 

【刊名】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关键词】 张岱年先生易学研究及价值

【摘要】林忠军 张岱年先生的易学研究是在中国哲学视域下展开的,以最具有哲学意味的《易传》为对象,主要集中在《易传》疑难问题的考辨、概念和命题的哲学分析及哲学体系分析。 《易传》作者与时代的考辨 传本《易传》是先秦系统解释《周易》的重要著作,但关于其作者和成书年代问题,一直是易学史上聚讼未决的疑案。自汉司马迁始,孔子作《易传》的说法延续千年无人怀疑。降至宋代,欧阳修曾首先以《易传》中有自相矛盾的内容为据,得出《系辞》、《文言》、《说卦》而下“皆非圣人之作”、“亦非一人之言”的结论,打破了传统看法。到清人崔述和民国初古史辨派思潮兴起,孔子作《易传》的旧说则基本被否定,代之而来的是《易传》作于战国或者西汉时期,是孔子儒家后学的作品等说法。自20世纪末至今日,不少学者又根据新出土帛书《易传》等材料,回归司马氏旧说,主张孔子作《易传》。 张先生在梳理中国哲学、建构其哲学体系时,目睹了中西文化会通下古史辨派兴盛及其提倡辨章学术考辨源流对于传统经学研究方式的冲击,但未直接参加关于《周易》经传作者的讨论。他更多关注的是《易传》范畴和命题意义及其运用。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发表的文章中,才对《易传》争议的问题作了回应。 张先生以文献资料为据对于《周易》经传进行了考辨,提出“《周易古经》不能晚于周成王时代,是西周前期的作品”。“《系辞》和《彖传》基本上是战国时代的作品”。20世纪90年代,张先生推进了这一观点,得出结论:“《周易大传》的大部分是孔子的再传弟子或三传弟子所编纂的,是战国前期至中后期的著作。” 关于《易传》作者,张先生提出“《系辞上》所谓‘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颇与《论语》所载颜渊的精神境界相似。所以,《易传》与‘颜氏之儒’可能有比较密切的关系”。这不失为一家之说。后来,他修正了自己的观点:“《史记》、《汉书》所记传《易》的经师中,最有名的是子弓,荀子多次以子弓与仲尼并称……《系辞》《文言》亦可能是子弓师徒的著作。” 当时学界流行一种倾向:以“易”读音“亦”,将《论语》中学易一段话读为“五十以学,亦可以无大过矣”,以证明孔子未学易。张先生指出:“‘鲁读易为亦’,是说鲁将易字读作亦,其本文也作易,作易不误。” 马王堆帛书《易传》出土,进一步印证了张先生的观点。帛书《易传》关于孔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的记载,印证了司马迁关于孔子“晚而喜易”、“韦编三绝”的说法;关于“以德而占”的记载,印证了《论语》“仁者不忧”和《易》“不占而已”的推断。因此,20世纪有的学者认为的孔子与《易》没有任何关系的说法不攻自破。 帛书《易传》公布后,张先生就帛书《系辞》等篇章中所涉及的疑难学术问题提出自己的理解。帛书《系辞》中使用了不同于今本的文字,如今本“象”,帛本作“马”;今本“太极”,帛本作“大恒”。学界对此众说纷纭,张先生通过考察《礼记》中“马”字可以解作筹码之义,肯定帛书《系辞》作“马”,不是错写而是异文。又以《老子》中“象”字屡见和《左传》中“易象”为根据,认为《系辞》中的象字应是正文,而帛书的马字乃是异文,可能是辟某人的名讳而改“象”为“马”等等。他最后得出结论:“田何传本《易系辞》不可能晚于帛书《系辞》。” 《易传》哲学分析 张先生对于易学突出的贡献,不是运用考辨方法对《易传》作者和时代进行考辨,而是比较早地用哲学理论分析法对《易传》哲学思想的评述。 首先,从宇宙本体论角度考察和分析了《易传》中哲学概念。 按照张先生的理解,哲学是以基本概念范畴为主要内容,故研究哲学当从分析哲学家的概念范畴开始,解释其内涵,考察其产生和演变,分析其层次和体系。他详细分析了《易传》的主要概念范畴。“太极”是先秦著作中最具有哲学意义的概念,《易传》提出“易有太极”,却未对此做出任何哲学的解释。张先生采取了郑玄、虞翻等人的说法,太极即太一,是指淳和未分之气,或称为元气,“为天地的根源”。世界万物皆由太极生成,由太极生天地、四时、八卦,然后演化出万事万物,这是《易传》的世界生成说。张先生把这种思想定性为“朴素的唯物论观点”。 太极生两仪,两仪即天地阴阳。张先生探讨了天地阴阳概念。“阴阳”是西周末年出现的、中国哲学史的重要概念。张先生分析了《易传》中阴阳概念的属性和特点。他说:“阴阳是二种性质。在《易传》中,具有阳性的物体叫做‘阳物’,具有阴性的物体叫做‘阴物’。最大的阳物是天,最大的阴物是地。”“阳的特征是‘刚’,是‘健’。”“阴的特征是‘柔’,是‘顺’。”简单地说,“阳就是正面,阴就是反面。” 继而,张先生用阴阳之气阐明了“乾元”“坤元”的概念。“天所具有的阳性的气,叫做‘乾元’;地所具有的阴性的气,叫做‘坤元’。”元是始的意思,故“乾元可解为阳气之始,坤元可解为阴气之始”。张先生认为,《易传》提出太极生两仪、乾元坤元资生万物、有天地然后万物生这三说“是层次的不同,基本是一贯的”。 《易传》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阴阳不测之谓神”。张先生以此分析了“道”、“象”、“器”、“神”的概念。张先生认为,道是《系辞》中重要的哲学范畴,其含义是阴阳变化规律。“而这规律的基本内容是一阴一阳即对立两方面的相互推移、相互转化”。张先生认为,《易传》中的“象”与“形”对举,与“法”对举,“法象”之“法”,应是固定形式之意,象是可见的事物,未必有形,“有一定形状者才叫作器”。道与器的关系:道生器,即万物由道之阴阳二气产生;同时,道又不同器,道无形体,是抽象的,作为具体事物的器则是有形可见的。即《系辞》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上形下,这里有高卑之意,“肯定‘道’是高于形器的”。由此,张先生认为,在《易传》中“道”、“象、”“器”应该是三个层次,而不是两个层次。其实,张先生已经把“象”作为联结形而上和形而下的中间环节。 张先生区分了“太极”与“道”概念,“道的内容是一阴一阳,有阴有阳才有所谓道;阴阳末分的统一体‘太极’应比道更为根本。 道的变化流动是普遍的、复杂的,《易传》以“阴阳不测之谓神”说明之。张先生分析了《易大传》关于神的新界说的三项意义:“一是指万物的微妙变化”;“二是指人的智慧、德行的最高境界”;“三是指易卦预知未来的奇妙作用”。在他看来,这三项意义中,第一项意义是根本的。显然,张先生通过论述《易传》中太极、阴阳、道、象、器等具有宇宙论意义的概念,说明了自然的产生与演化过程,解释了宇宙发展变化的根据。 其次,张先生分析了《易传》中若干重要的易学命题。 在辩证观方面,张先生考察了“刚柔相推而生变化”等具有辩证意义的命题。按照张先生的理解,“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命题说的是阴阳对立相互作用是变化的根源。刚柔即阳和阴,相推即互转,指相互作用,阴阳对立是变化的根本。值得肯定的是张先生从易学和哲学两个方面来分析《易传》这个命题。如他说,此命题“有双重的意义,一层意义指自然的变化,一层意义指卦爻的变化”。 在人生观方面,张先生重点分析了“自强不息”、“刚健中正”等具有人生意义的命题。他认为,《易传》重视刚健,提倡人当效法天的本性,刚健中正,勉励前进,永不休止。《易传》推崇刚健,但并未忽略柔顺,主张知柔知刚。张先生提出《易传》的刚健学说,是对于老子守柔学说的纠正。 在天人关系方面,张先生则详细分析了“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等命题。裁成辅相有调整之意,故此句话是说,对自然加以适当调整,使自然更符合人类的要求。张先生认为,裁成辅相论是一种天人协调论,其本意是指农业生产及礼乐刑政的措施,但又不限于此。 最后,张先生考察了《易传》的哲学体系。 张先生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了《易传》的哲学体系。其一,考察《易传》的基本倾向和性质。他认为,中国哲学有自己的独特的概念名词和表达方式,有自己的最高问题。如先秦时代的最高问题是天道问题。张先生考察了《易传》的天道观之后,确立了《易传》的基本倾向和基本性质。他指出,对于《易传》不能过于简单化:“《易传》是企图对卜筮活动做出具体的解释,因而其中既有唯心主义思想,又有唯物主义思想。” 其二,考察了《易传》哲学体系中概念范畴的层次。张先生归纳出《易传》哲学范畴如下:太极、阴阳、健顺、生、易、变化、动静、道器、形上形下、神、几、日新。由前面分析看,这些内在联系的范畴概念,自上而下、层

【年份】2010

【期号】第5期

【页码】

【全文挂接】 获取全文

3 0
相关文章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