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形神之辩”到“性气之归”——中国哲学的特征及其内在张力

日期:2017.01.01 点击数:9

【类型】期刊

【作者】 

【刊名】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关键词】 “性气之归” 双重人性 “形神之辩” 中国哲学 内在张力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宋明道学核心价值研究”(15zdb008)

【摘要】中国文化是一种典型的主体性文化,其张力则往往要通过不同的视角及其分歧表现出来。先秦的儒道互绌,曾使孟、庄两位表现出不同的超越指向,但秦汉以降,贯通两汉的宇宙生化论则成为其一味走向内在的表现;佛教的传入虽然带来了中印文化的冲突,两晋南北朝的“形神之辩”也就成为其张力的具体表现,但范缜以“形”释“神”复又收“神”以归“形”,毕竟标志着其内在张力的消解。唐宋以降,在“三教”并行的背景下固然形成了一种融合趋势,而其张力则又表现在理学的双重人性之间,但明清气学的一元论追求与内在化走向,却再次将这一张力内在化,从而也就成为超越追求的再次消解……这种内在张力的不足,就使中国文化始终在超越与内在两极之间摆动,同时也是社会思潮中理想与现实、精英与大众双向纠结的文化根源。在中西文化交汇的今天,反思中国文化内部儒道互绌、儒佛融合以及理学双重人性的归向,因而如何拓展中国文化的内在张力以增强其对异质文化的吸收与消化能力,则无疑应当成为当今文化建设的一个重大任务。

【年份】2017

【期号】第6期

【页码】72-84

【全文挂接】 获取全文

3 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