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芒鞋一双眼 天将金石付斯人

日期:2010.01.01 点击数:9

【类型】期刊

【作者】 

【刊名】收藏家

【关键词】 乾隆 金石学家 碑刻 金石文字 蓬莱 熹平石经 拓本 钱大昕 翁方纲 汉魏

【摘要】口秦明 北京故宫近期推出的“蓬莱宿约——故宫藏黄易蓬莱阁汉魏碑刻特展”是一个小型专题展,以清代黄易的访碑为线索,辅以其传世碑拓拓片、访碑图及访碑文字,为观众再现他在嘉乾时期的金石考古活动。本刊约请故宫秦明先生撰文作介绍,以纪念这位在金石考古领域作出贡献的先行者。——编者 In terms of the special exhibition of Huang Yis inscription collection of Han and Wei dynasties held at the Palace Museum, the paper introducesHuang Yi and his inscription collection and study on inscription of Han and Wei dynasties. 一、关于黄易 黄易(1744~1802年)浙江钱塘(今属杭州)人,字大易、大业,号小松、秋盘,又斋号秋景盦、小蓬莱阁等。官兖州府运河同知,癖金石,精篆隶,工丹青,善诗文,素有“浙西三妙”“、“西泠四家”②、 “金石五家”③之誉。生平以诗书画印金石碑版为缘,结交甚广,尤以汉魏碑刻鉴藏而为世人所重,可谓乾嘉名士。黄易虽以金石名家,但诗、书、画,印亦深具造诣。工隶书,与汉魏碑刻相渊源,治印取秦汉法。他注重访碑,将实地勘查、椎拓、绘图、记录与鉴定、著录相结合,类似于近代的考古田野调查。著有《小蓬莱阁金石文字>、《小蓬莱阁金石目》、《嵩洛访碑日记》、《岱岩访古日记》等,另有《小蓬莱阁诗》、《秋禽词草》等刊行。编集《黄氏秦汉印谱》、 《秋景盦主印谱》、《黄小松存印》、《种德堂集印》等。曾绘访碑诸图,有《访古纪游图》、 《嵩洛访碑图》、 《岱麓访碑图》、 《得碑十二图》等传世④。 黄易生于乾隆九年(1744年)十月十九日,卒子嘉庆七年(1802年)二月二十三日,享年五十有九。关于黄易的生平,最具权威性的记载是他的姻亲潘庭筠所撰《山东兖州府运河同知钱唐黄君墓志铭》。此墓志铭文献中并无记载,浙江省博物馆藏-《黄易山水画册》,“道光己酉春钱唐魏谦升滋伯”录此全文于后,并识云:“父执黄小松司马与予家同居湖墅,扮社苔岑,纪群交谊,相得甚欢。其志铭为丈潘德园侍御所撰,家侍御世父春松先生为之书丹刻石者也。” 翁方纲与黄易初未相识,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五月,小松以<祀三公山碑》拓本寄赠,覃溪诗以谢之,遂订金石交。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八月,黄易就选人都,持所得汉碑数种示覃溪。是年十月,小松将之官,同仁赋诗送之,覃溪题诗册首日“金石盟言”。此后二人金石为缘,愈发契合。翁访纲所撰《黄秋盦传》实为小松碑传之绝笔。此传文理、文辞俱佳,记事翔实生动,人物个性鲜明,家世、家庭、友朋关系清晰,尤凸现乾嘉社会之风貌。 《小蓬莱阁金石文字》系黄易晚年潜心金石研究集成经典之作,延钱大昕⑥为之序,云: 海内研精金石文字与予先后定交者盖廿余家,而嗜之笃而鉴之精则首推钱唐黄君秋盦。秋盒博极群书元元本本,于吉金乐石尤寝室依之,虽簿书络绎,车马殆烦,偶有小暇,启囊橐而亲摩挲焉。每遇古拓秘本,解衣付质库易之,自谓千驷万乘无以尚也。顷岁,出其家藏宋拓石经残字及成阳灵合、魏元丕、朱龟、谯敏、王稚子、范式诸刻双钩而镌诸木,署其名曰《小蓬莱阁金石文字》,属予序之。昔洪文惠尝取熹平石经字重刻于越州蓬莱阁,予尝游山阴,信宿郡斋,访阁址于荒烟荨草之间,欲求洪刻只字,邈不可得,况熹平元刻乎!秋盒所刻虽不及文惠什之一,而令好古之儒得睹中郎遗迹于千七百年之后,真艺林快事也。此外皆世间未有之本,如殷卣周鼎,愈久而愈珍。秋盦又尝于嘉祥紫云山探武氏石室,得画象倍于洪氏,且有出于洪录之外者。盖文惠生南宋之世,版图分裂,足迹不到齐鲁,宜其搜罗未备。秋盒遭际承平,宦游斯土,加以嗜古好之专,搜访之勤,是以著录多于前贤。假令文惠复生,当有退避三舍者。日小蓬莱,谦词也,孰能为之大哉!嘉庆五年五月五日嘉定钱大昕书。⑦ 黄易对钱大昕的学术造诣亦多推许,于著述题跋间尝有格循。钱《序》堪称黄易金石文字之学术评传,谓“而嗜之笃而鉴之精则首推钱庸黄君秋盘”,藉钱辛楣之口而更具影响,尤拟黄氏与洪适比肩伯仲,恐他人不敢言及。 除钱大昕、翁方纲外,乾嘉时期的其他金石家也曾对黄易有过评述,如王昶⑧《蒲褐山房诗话》云:“官济宁,凡嘉祥、金乡、鱼台间汉碑,悉搜而出之。而武氏祠堂画像尤多,所见汉石经及范式、三公山诸碑,皆双钩以行于世。又工填词。官虽不达,亦为名流所重。”阮元⑨《小沧浪笔谈》云: “收金石刻至三千余种,多宋拓旧本,钟鼎、彝器、钱镜之属不下数百。予每过仟城,必留连竞日不忍去。小松尝白作得碑二十四图及嵩洛、泰岱访碑图,以秀逸之笔传邃古之情,得未曾有。”⑩孙星衍《寰宇访碑录》自序云:“又值同世通人名土,搜奇好异,邮示所获,扩其见闻,若今王少寇昶、钱少詹大听、翁阁学方纲、冯编修敏昌、阮抚部元、黄司马易、武大令亿、赵明经魏、何文学元锡,皆为此学。”藉此可知,黄易金石学于时已具影响,后人谓其与钱大听、王昶、翁方纲、孙星衍合称“金石五家”并非虚言。 通过上述文献累列,可知就学术水平与地位及对后世的影响而言,黄易是可以堪当的。而且,黄易对金石学的贡献既有与其他金石学家相同的地办,更有其独特之处。“第一,亲自到古代石刻所在地调查、观摩石刻原件……捶拓,并以图文方式记录石刻地点和时代情况。”“第二,对武氏墓群石刻的发掘与保护。”此外“对于其他石刻,黄易也很少据为己有,而是就地保护或建议当地官府进行保护。”历史学家谢国桢先生曾多次评价说: “在我国的收藏家和鉴别家,审定书籍辨别宋元版本方面的首推吴门黄丕烈;网罗散佚考定金石方面当推武林黄易。” “可是黄荛圃藏书多以曰验为凭,而黄小松则是亲身去就地勘查,亲自动手椎拓,还把亲身的经历亲自动笔制成访碑、得碑的图画,这种认真负责,具有科学研究的精神启发了后来考古学的风气,似乎是要超出荛圃以上,是难能而可贵的。”又言:“其经游之处,手自攀登测验,画为图记,以当目睹,裨益学人不浅。因之荛圃、秋盦两家之学,各有所长,未可加以轩轾。但秋禽攀登跋涉,实践之功,犹或过之。”访碑类似于今天的田野考占调查,是金石学家的传统。黄易的访碑活动,除了与传统相同的记录和做拓片外,更以图画和跋语的方式记录自己得碑的经过,有类今天的田野考古调查日记,不仅在金石学家中独标一格,走在了前列,而且几近于近代考古学的方法。这是应当给予充分肯定的。 二,关于“小蓬莱阁” 簧易以“小蓬莱阁”作为斋名,有着双重的寓意。其一, “小蓬莱阁”原为黄易七世祖黄汝亨(贞父先生)读书南屏书窒,在杭州两湖雷峰之麓,后毁。黄易于此有追思先人、秉承家学之意。其二,宋代著名金石学家洪适,精研汉魏碑碣,始著《隶释》、 《隶续》,并摹刻汉熹平石经于会稽蓬莱阁,后世奉若圭臬。黄易推崇前贤,笃嗜金石碑版,尤以汉魏见长。颜其斋“小蓬莱阁”,虽为谦辞,亦明其志。 《小蓬莱阁金石文字》和《小蓬莱阁金自.目》是目前黄易存世仅有的两部金石学著作,堪称经典。 《小蓬莱阁金石文字》有乾隆末年(或为嘉庆初年)刻本、嘉庆五年(1800年)钩刻本、道光十四年(1834年)石墨轩翻刻本以及宜都杨氏翻刻本,尚可多见,故宫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即有此四种。该书集汉魏间《石经残字》、 《成阳灵台》、《魏元丕》、 《朱龟》、 《谯敏》、《王稚子》、 《祀三公山》、 《武粱祠画像》、 《赵圉令》、 《范式》诸碑,凡十种,皆为黄氏家藏善本。除《王稚子》、 《祀三公山》和《赵圉令》三本外,其余七本皆入藏故宫博物院,海内外独一无二! 《小蓬莱阁金石目》为录黄易所积金石而成,由好友何梦华(元锡)为之整理校勘,始有传钞之本流传于世,却也仅见南京图书馆所藏乾隆间稿本,以及国家图书馆所藏民国十九年刘公鲁抄本,两种而已。且未被收录于容媛、容庚编校<金石书目录》中,殊可宝贵。谢谢国桢<江浙访书记》评云: “是项金石目录,每种皆记其原石出土地点、发现年代,使后之读者有迹可寻。” “小蓬莱阁”、“小蓬莱阁金石”、“小蓬莱阁金石文字”等印,也常出现于黄易所鉴藏碑帖拓本之上。因此,“小蓬莱阁”成为了黄易金石学研究的一个代名词,而“小蓬莱阁汉魏碑刻鉴藏”则代表了黄易的金石考据学研究的最高成就。黄易汉魏碑刻鉴藏的特点,时人钱大昕已有总结, “嗜之笃、 “鉴之精”,这个评价是客观中肯的,具体体现为数量多、品质高、研究精、影响大。 三、数量和分布 根据《小蓬莱阁金石目》的记载,黄易收藏的汉魏碑刻拓本共203种,其中“汉石刻”179种(含砖文1

【年份】2010

【期号】第4期

【页码】3-10

【全文挂接】 获取全文

3 0
相关文章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