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教学探微

日期:2010.01.01 点击数:18

【类型】期刊

【作者】 

【刊名】老年教育·老年大学

【关键词】 中华诗词 文化人格塑造 学习兴趣 古体诗词 诗词教学 学员 老年人 古典诗词 老年大学 精选教材

【摘要】石门老年大学创办伊始,便开设了中华诗词课,我有幸被聘为教师之一。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我对如何教好这门课,有几点粗浅的体会。 精选教材,让学员享受精神大餐 学习古典诗词是一种艺术享受,也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人格塑造与锤炼。因此,教学中要特别注意精选教材,每堂课都能使学员乐享丰美的精神大餐。学校曾选订过几套教材,大都是按文学史系统编辑的,教学质量不尽人意。一是内容繁杂,时与量的矛盾很突出。二是很多内容不切合老年人需要,难以引起学习兴趣。 通过反复研究,我们决定自选教材,“按需施教”,尽可能让学员读到他们想读、乐读的作品。一部中国诗史,览不尽天下奇观,我们只能选“名胜景点”,走马观花,“到此一游”。 自选教材,工作量很大,我遵循三条原则:一是代表性。尽量入选各个时代、各种体裁的精品佳作,以免沧海遗珠之憾。二是针对性。根据学员的实际,选他们感兴趣的作品。教育家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由于我紧抓了这一环,学员兴味不衰,人气兴旺,由开始的十来人增加到现在的四十多人。每读一首好诗,都可使学员愉悦耳目,激动心灵,触发情思,开发才智,越学越想学,学习之乐,变成了生命之乐。三是示范性。优秀的诗词是学员练习写作的最好借鉴,一诗一法,一诗一技。如练叙事抒情,选贺知章《回乡偶书》为例;讲托物咏志,便以于谦的《石灰吟》示范,读写结合,一石二鸟。 优化教法,激发学员自主学习兴趣 诗词班的学员,大多对古典诗词素有爱好,有的还造诣较深,他们是乘兴而来,教师不能让他们扫兴而去。因此,改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诗词课教学,要充分体现它的艺术魅力。根据古典诗词音韵节奏美的特点,我基本废除了满堂灌的注入式,变讲为读,让学员在课堂上自我阅读、诵读、集体朗诵,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如朗诵会、背诵表演、诗词接力等等。学员们兴趣浓烈,课堂气氛活跃。通过教学,许多学员诵诗、背诗已成为生活中的一种习惯,生命中的一种乐趣。如78岁的老学员陈宛谋风雨无阻坚持上学,每天都要读背1~2首诗,连买菜、上学的路上也不放过,现在,他已经能熟背80多首诗词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一般老年人记忆力减弱,但他们知识功底较厚,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人生体验,因而对诗词的理解和鉴赏力较强。诗词教学中一般用不着教师一字一句串讲诠释,而要把功夫用在启发点拨上,构建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模式。鼓励学员自我钻研,相互讨论,各抒己见,充分体现教学的民主与开放性。如臧克家有一首咏老述志的诗:“早沐春风意葱茏,休凭白发便呼翁。狂来欲碎玻璃镜,还我青春火样红。”教师认为诗人表现当代老年人壮心似火的精神面貌,想把老花镜砸掉。而在互动中,学员陈和儒认为,诗人要砸的是镜子,而不是眼镜。因为只有对镜才能看到自己头上的白发,这样便与上句“休凭白发便呼翁”贯通起来了。学员们热烈讨论,认为他的意见可取,教师也虚心接受.真正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 这样的互动模式,还向课外延伸。如我在班上开辟了“学诗一得”、“我最喜爱的一首诗词”两个专栏,要求学员把写作中点滴经验和阅读到的好诗及时向大家推介。班干部李育绪、顾道兴等积极带头,或手书或打印,诗贴满墙,氛围浓烈。红土、渫阳等社区的学员,还自发成立了校外互学小组,以诗会友。他们轮流到各家集会,切磋诗词技艺,互评互改。间或小酌一番,其乐融融,使不少学员摆脱了孤独,增添了学习兴趣,扩展了生命张力。 课堂教学改革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把重点放在指导学员学习上,掌握了学习方法,就能由教达到“用不着教”。梁启超曾说:“教员不是拿所得的结果教人,最重要的是拿怎样得着结果的方法教人。”善教者教人以研究的方法。根据老年大学教育对象的特点,传授知识并非要务,重要的是引导学员自主、自觉、自能去学习新知新技,在学习中感受到进步之乐,提高之乐,成功之乐。诗词教学中近体诗的格律规则是最大难点。课堂上,教师不是把规则一条条地硬塞给学员,而是举出典型诗例,让学员标出其平仄韵律,然后再引导他们根据“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一流行的口诀,找出其平仄规律。学员们经过自己的仔细推敲,反复斟酌,最后归纳出三句话的平仄格律:一句中二四六平仄相间,一联中二四六平仄相反,两联间二四六平仄相粘。让学员“跳起来摘果子”比教师单向“奉送知识”,其效果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学员们反映,这么教学得有趣,学得踏实,学得主动。这也使大多数学员轻松地渡过了难关。 以读促写,鼓励人人动笔写诗 老年大学的诗词教学,读和写可以说是同等重要的。诗词的阅读和写作,都是文化内涵很丰富的精神活动。练习写旧体诗词,对老年人来说,可以陶冶性情,激活智力,美化人生体验,彰显生命价值。“诗言志”,老年人虽己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但胸中仍然激荡着时代沸腾的浪花,心灵深处仍然积累着对社会、对人生的深刻感悟,还有许多未了情,这些不都可以用诗词的形式来倾吐吗? 鼓励学员创作,首先要放宽尺度。那种一开始就要求学员作品“句句按格律,字字合平仄”的作法是不可取的,对不同的学员应要求有别。对那些一时难以合律的人,可让他们先写五、七言古体,这是古诗中的“自由体”,不讲求平仄对仗,只要句式节奏合律押韵就行了,让初学者首先入门。 其次,要充分肯定他们的进步。学员盛忠岳,只有小学文化,但学习热情很高,他从西北乡到县城租房子上学,从不缺席。两年下来,由不能开笔到可以写出像样的作品了。最近他写作了一首小令,歌颂柑橘新品种,清新有味:瓤,落口消溶果肉黄。名牌味,汁水像蜂糖。(《十六字令·咏纽荷尔》) 再次,要以精美的范例引路。俄国大作家托尔斯泰曾说,激发写作兴趣最有效的措施是“成功范例的诱惑”。教学中,我不仅精选了许多前代名家名篇作范例,还从报刊上选印了一百多篇当代旧体诗词的优秀作品,印发给学员以资借鉴。为了指导学员注意从日常生活和平常小事中发现诗材,发掘诗意,我特地选读了古今一些以小见大,“一滴露水见太阳”的优秀作品。如明代颜孝嘉的散曲《耍孩儿·芒鞋》:走天涯似转蓬,水云乡无定踪,芒鞋轻巧随风送。脚跟稳着须前去,竟上昆仑第一峰,悬崖撒手休惊恐。直走到山穷水尽,才见得海阔天空。“芒鞋”即草鞋一类的旅行鞋。本为极平凡之物,作者却写得风生水起,激情澎湃,写成了一首催人奋进的战斗进行曲。通过典型剖析,学员深受启发。课后组织了一次以“瀑”为题材的写作竞赛,佳作纷呈,效果明显。 最后,还要通过各种途径,尽可能让学员的作品变成铅字,得到展示,让他们充分体验到创作的甘苦,成功的愉悦。除班级和学校多次举办朗诵会、赛诗会外,学校还办有诗词专刊《诗翁新咏》,每学年出2-3期。校刊《老年学苑》辟有诗词专栏,选登优秀作品。我们还鼓励学员参加各种诗词竞赛活动,与全国及省市许多诗词刊物建立了长期联系。一年多来,在全国有影响的《诗刊》、《词刊》、《中华诗词》、《世界汉诗》等刊物上发表了大量诗作,有的还被日本《中日名流》等海外刊物选登。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作品的达50多人次。班长陈细彬的作品多次获得省市及全国性大奖,荣获“中华女诗人”称号,并光荣地加入了湖南省作家协会,成为我县乃至我市为数不多的女作家。 专题教学,构建课堂文化“超市” 夕阳如金,一分一秒都弥足珍贵。为满足学员对于诗词读写的多方面需求,我打破了一般教材按文学史顺序单纯讲授作品的模式,采取了“短平快”的专题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不求系统,只问需要;不求全面,只讲管用,使课堂成为他们精神文化的“超市”。专题的确立根据纵横两条线,纵线串起古今诗词作品和学员的实际及爱好,横线连通阅读鉴赏和写作。纵横两线交错,便形成了内容丰富多彩而又灵活多变的专题网络。比如学员对古体诗词的格律比较费解,普遍要求课堂重点讲授,于是我们便组织了“格律诗的平仄”、“平水韵和中华新韵”、“诗中的对仗”、“词的格律”等专题,学员不仅了解到中国古典诗词格律的发展变化,也初步掌握了各体式的特点和要求,以简驭繁。写作方面,我用四句话概括了创作古体诗词的总要求:“遵古律,用今语,写时事,抒我心”。根据学员在习作中普遍存在的题材狭窄、语言呆板、“格律+口号”等毛病,我还组织了“以我手写我心”、“点石成金——在生活中觅诗”、“如何抒情”、“写出真正的诗”等活动。

【年份】2010

【期号】第3期

【页码】24-26

【全文挂接】 获取全文

3 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