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氏穆斯林:实践与诠释中的儒回

日期:2013.01.01 点击数:15

【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杨德亮 

【学位授予单位】中山大学

【关键词】 孔氏穆斯林 儒回 诠释 实践 伊斯兰

【学位名称】博士

【摘要】孔氏穆斯林,一方面比较特殊,他们大都声称是孔子之后,按照孔氏字序行辈取名,或者在《孔子世家谱》编修活动上积极参与,以穆斯林自居,实践着伊斯兰教的功课和信仰,对孔氏家族和回族社会来说,都是一个特殊现象;孔氏穆斯林一方面又不特殊,在甘肃、青海、云南、贵州、河南、山东、北京、辽宁等地都有分布,是组成纷繁多样的汉语穆斯林社会之一部分。文中的“儒回”,既是孔氏穆斯林,又指称汉语穆斯林。通过对甘青交界的一个村落之孔氏穆斯林,进行微观的经验观察后,我们发现,穆斯林在生活实践中,通过诠释重构了历史记忆,诠释过去是为了现在的实践。实践与诠释的不断互动和调适,也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普遍特点。穆斯林在宗教信仰和日常人伦实践中,运用诠释解决了信仰与人生中的问题,并使信仰与人生融合。而且,在诠释指导的实践中,又形成了不同的信仰传统,从而使伊斯兰和穆斯林社会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特征。对伊斯兰教义和经文的不同诠释,导致了不同的实践方式,进而在不断的实践与诠释中,形成不同的边界,最终导致不同的宗派以及宗派中的支派产生。分门别派是伊斯兰世界甚或宗教世界的普遍特点,正如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特征一样。穆斯林社会甚或整个人类社会,都应该正视文化的“多样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多样”是天道,包容“多样”是人道。通过对微观伊斯兰社区的经验研究,我们看到,伊斯兰不仅是一种宗教信仰,还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套实践的知识体系。伊斯兰自身具有的强大诠释空间,以及实践时空的丰富多样,都使“多元伊斯兰”成为可能。伊斯兰在中国的不断实践和诠释,不但使“中国伊斯兰”成为一种社会事实,而且造就了独特的儒回现象。汉语穆斯林不但用自身的实践,展现了伊斯兰与中国文化之历史和未来的动态对话,而且本身可以作为一个活态的案例,成为当下文明对话的一个文本。

【年份】2013

【导师姓名】王建新

【分类号】

【全文挂接】 获取全文

3 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