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吕氏春秋
作者:   战国   吕不韦   来源: 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杂家  
描述: 全书共分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儒、道思想为主,并融合进墨、法、兵、农、纵横、阴阳家等各家思想。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精解
作者:   战国   吕不韦   来源: 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译文   杂家   《吕氏春秋》   注释  
描述: 《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吕氏春秋言。《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吕览》。
荀子 第1
作者:   战国   荀况   来源: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译文   儒家   《荀子》   注释  
描述: 本书对荀子的所有内容分篇进行注释和今译,内容包括劝学、修身、不茍、荣辱、非相、非十二子、儒效、王制、富国、王霸、致士、天论、礼论、乐论、解蔽、正名、性恶、宥坐、子道。
荀子 第2卷
作者:   战国   荀况   来源: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译文   儒家   《荀子》   注释  
描述: 本书对荀子的所有内容分篇进行注释和今译,内容包括劝学、修身、不茍、荣辱、非相、非十二子、儒效、王制、富国、王霸、致士、天论、礼论、乐论、解蔽、正名、性恶、宥坐、子道。
荀子 第3卷
作者:   战国   荀况   来源: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译文   儒家   《荀子》   注释  
描述: 本书对荀子的所有内容分篇进行注释和今译,内容包括劝学、修身、不茍、荣辱、非相、非十二子、儒效、王制、富国、王霸、致士、天论、礼论、乐论、解蔽、正名、性恶、宥坐、子道。
荀子 第4卷
作者:   战国   荀况   来源: 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译文   儒家   《荀子》   注释  
描述: 本书对荀子的所有内容分篇进行注释和今译,内容包括劝学、修身、不茍、荣辱、非相、非十二子、儒效、王制、富国、王霸、致士、天论、礼论、乐论、解蔽、正名、性恶、宥坐、子道。
吕氏春秋全鉴 典藏版
作者:   战国   吕不韦   来源: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译文   《吕氏春秋》   杂家  
描述: 《吕氏春秋》,亦称《吕览》,是先秦的一部重要典籍,融合了儒、道、墨、法、兵、农、纵横、阴阳等各家思想,同时此书还蕴含了丰富的哲学、军事、教育、农业思想等,几乎包含了先秦学术领域的各个侧面,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崇文国学经典普及文库 吕氏春秋
作者:   战国   吕不韦纂   来源: 武汉:崇文书局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译文   杂家   《吕氏春秋》  
描述: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21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纂的杂家著作,又名《吕览》,完成于公元前239,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前夜。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
吕氏春秋 插图本
作者:   战国   吕不韦   来源: 南京:凤凰出版社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杂家  
描述: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包含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吕览》,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字。是杂家的代表性著作,影响深远。里面保留了大量的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言论,还有很多寓言故事。
韩非子
作者:   战国   韩非   来源: 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图书 关键词: 法家  
描述: 《韩非子》是先秦法家集大成之杰作,是我国古代政治学方面的名著,在古代哲学、文学史上也享有盛誉。它和先秦诸子百家如道家、儒家、墨家、兵家、名家、阴阳家等学派的著作交相辉映,共同编织了灿烂夺目的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彩虹。宋朝名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无独有偶,近代著名学者、革命家章太炎称“半部《韩非子》治天下”。严复在上光绪的“万言书”中也说:“在今天要谈救亡图存的学说,我想只有申不害、韩非子的大致可用。”这里的两个“半部说”,恰好合二为一,它正是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集中体现,“霸王道杂之”也好,“外儒内法”也好,都说明儒、法思想整体上的结合,构成了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基础,透出了一个时代的精神支柱。它也说明儒、法的互补性、可合成性。不仅儒、法两家如此,而且两家与百家也是互相渗透、相辅相成的,形成了共同支撑我国传统文化,并从不同角度完成其历史使命的格局。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