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中国古代富豪榜
作者: 暂无 来源: 人力资源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英国人胡润在中国搞富豪榜,引起很多热闹也给不少人惹下麻烦。其实这在咱们中国古已有之。 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文中排列从春秋到汉武帝时代众多的豪民巨富,述其创业经过,致富之术,财产规模。“太史公富豪榜”上最早出现的两位,是了不得的名人。一是范蠡,越王勾践的主要谋臣,灭吴之后,因为还有许多智谋未能用尽,于是乘扁舟浮游江湖,改名换姓,经商聚财,至千金辄散去,世号陶朱公。 再有一位是子贡,孔夫子的高徒。子贡先生有一特点,谓“亿(臆)则屡中”,就是推测商品的行情变化非常准确,难怪是要发大财的。要是他炒起股票来,该是一把好手吧。 从战国到汉代的富豪,有单纯从事商品贸易的,如魏国的白圭,曾为魏惠王的相国,后来转向农业产品特别是粮食的买卖。 但更多的富豪拥有产业基础,如战国时猗顿起于盐业,郭纵起于冶铁,皆“与王者埒富”,秦始皇时有乌氏倮,是从事畜牧业的,马牛之类多到不能细数,以一条条山谷为计量单位,世代开采丹穴,财富之多,无人算得明白。 汉代以冶铁致富的最多,列入富豪榜的有卓氏、程郑、孔氏、曹邴氏四家,卓氏家族有位卓文君,因为跟文豪司马相如私奔而名垂史册。 除了那四家还有一位无盐氏,他是放高利贷的,算是民间金融家。吴楚七国之叛,他冒险借款给从军的贵族,获利十倍之多,于是成为关中巨富。 富豪所从事行业的变化是经济发展变化的标志。像战国和汉代炼铁行业出富豪最多,正表明铁制农业工具的运用越来越广泛。 近些年IT行业有钱人多,是同样道理。而从财富的积聚来看,商业买卖也许来钱快,令人兴奋,但总不如实业稳当,所以累世富豪多有产业基础。 (廖望)
孔子的知人法
作者: 暂无 来源: 人力资源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来到陈国与蔡国之间。因为兵荒马乱,三餐以野菜果腹,大家已经7天没有吃到一粒米饭了。颜回好不容易筹到了一些白米,赶快下锅煮饭。饭快煮熟时,孔子看到颜回掀起锅盖,抓了些白饭往嘴里塞,当时孔子十分吃惊,但是装作没有看见。饭煮好以后,颜回就去请孔子进食。孔子假装若有所思地说:“我刚才梦
孔子的人才观(中)
作者: 暂无 来源: 人力资源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孔子认为人才难得,人才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如果用现代术语来说,孔子也认为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孔子曾感叹:“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孔子认为人才难得,唐尧舜禹时之所以天下大治,是因为那时人才最兴盛。但10个能人当中,还包括武王之妻邑姜,就是说实际上名正言顺的贤能大臣只有
孔子的人才观(下)
作者: 暂无 来源: 人力资源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孔子将人才分为普通人才、优秀大才、贤才、完美人才和圣人。普通人才,虽有一定的才能但不堪大任。孔子认为自己的弟子子路、冉求、公西赤等人都是能独当一面的人才,但还没有做到“仁”。优秀的杰出的人才,往往才能很大,但也有一定的缺点。孔子觉得管仲气量小、不节俭、不懂礼,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不拘泥于小信,是出
孔子的人才观(上)
作者: 暂无 来源: 人力资源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有一次子贡问:“老师,您看我是怎样的一个人?”孔子说:“你是一种器皿。”子贡对这种泛泛的回答自然不满意,“器”有贵有贱,有大有小,用途不一,所以又问:“什么器?”孔子回答:“瑚琏之器。”瑚琏,是兴于夏商时代的祭祀玉器,为宗庙盛黍稷之器,可见其在祭祀器皿中的身份是尊贵的,以之喻指,当然肯定了子贡的才干
孔子为何“五十以学易”
作者: 暂无 来源: 人力资源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报纸
描述: 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并且感叹:“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意思是如果再给自己几年时间,50岁开始学《易》,便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读《易》,韦编三绝”。读《易经》读得把穿竹简的皮条翻断了很多次,可见孔子对《易经》是何等的看重和热爱。孔子认真学习研究《易经
儒、墨、道家的大爱观
作者: 暂无 来源: 人力资源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儒家:仁者爱人 儒家思想中最为重要和最具有代表性的内容,就是仁爱思想。 首先是“仁者爱人”。孔子认为,“仁”可以引申为三种含义:一是泛指道德和有道德的人;二是泛指乐观而又有高尚情操的人;三是指有理或有真理。这三个方面均与“爱人”这个最基本的思想相联系,所以,孔子进一步指出:只有具备“仁”才能称其为人,“成人”就是一个“求仁”的过程。这一思想被孟子简洁地概括为“仁者爱人”。 其次是“爱人、亲亲”。据统计,在《论语》中谈到“仁”的有58章,“仁”字出现105次。仁在人际关系中才能存在,表现形式为“爱人”和“自爱”(即“亲亲”)两种。 “爱人”是孔子对“仁”的正面回答,既可理解为广义的对人类的爱,又可理解为狭义的对别人的爱。孔子将“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视作“仁”的极致,将人的爱人之心当成爱亲之心的扩大。儒家明确提出“泛爱众而亲仁”,就是提倡关心和爱护他人。 孔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孟子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正是由爱己转化而来的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爱。 墨家:爱人若爱其身 墨家提倡“兼爱”,主张无差别地把爱施展到所有人身上,做到“爱人若爱其身”。 墨子剔除了孔子“仁”的私爱成分,突破了“亲亲”血缘的束缚,从人人“相爱”、“相利”的原则出发,提出了“爱无差等”的“兼爱”说。兼爱思想强调人们相互间的义务和互利,兼相爱是为了交互利,爱人与利人紧密相连,构成有机的统一体。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使“天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暴寡,富不侮贫,贵不熬贱,诈不欺愚。” 墨家的兼爱思想虽带有很大的空想成分,但它站在老百姓的角度,从为维护广大劳动者的利益所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是具有人性的平民哲学。 道家:慈悲仁爱 道家提倡慈悲仁爱,《道德经》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日慈,二日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 老子主张“上善若水”,因为水与包容天地的“道”很相似,“上善”(真正体道之人)就像水一样,不争强好胜、争名夺利,而是虚怀若谷,有容纳百川的度量、善利万物的品格,这样的人才能真正成为有成就的人。 道家经典中反复申述“积功累仁,祚流百世”,“施恩布德,世代荣昌”,“人行善恶,各有罪福,如影随形,响之应声”,等等。道家的善恶观,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民众的善恶选择和善恶行为,并衍生为中华根深蒂固的慈善伦理传统。
“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夏令营启动
作者: 暂无 来源: 人力资源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由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与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中华传统文化诵读工程联合主办、北京季谦教育咨询中心承办的“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之“方太青竹简——启发原创心灵,相约《论语》一百”大型大学生公益夏令营活动已启动。 夏令营活动时间是2010年7月18日至8月18日,来自海峡两岸和香港、澳门的近千名大学生,将通过诵读中华经典、学习书法艺术、习练中华武术等形式,熟练掌握《论语》等中华经典,掌握书法楷书、隶书的基本技法,并对儒、释、道等东方哲学思想与西方哲学思想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焦新)
训 人脉不是一笔划算账
作者: 暂无 来源: 人力资源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专家连线 连线对象: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 有需求就有市场,据说,现在“富二代”培训市场已经很大了。 有的地方党校捷足先登,老早就开办了“富二代”培训班,然后各色人等跟上,有的看名头,还比较靠谱,挂靠在名牌大学的名下,虽然细打听无非是继续教育学院。有的则打名人牌。教的课程五花八门,有点企业管理知识和儒释道三家精髓,但更多的是如何扎领带、穿袜子的礼仪,有的培训班还组织“富二代”上井冈山。 反正不管教什么,都是外面请,请来谁算谁。一个培训班,正经的讲师,只有一个,还兼做收费工作人员。但不管多乱,或者多滥,每个班的收费都不低,少说五六万元,多则几十万元。据说好些“富二代”都能随遇而安,说是即使学不到什么,也可以借此建立一个人脉关系,认识来自各地的“富二代”,以后接班时,碰到难处,可以互相帮忙。其实,笔者在很多名校的EMBA班上,听学员讲的也是这一套,不期望学到什么,只指望建立一个人脉关系。 其实,“富二代”的接班问题,是一个很严肃的课题。既然“富一代”有心让孩子学点什么,而且“富二代”也有心向学,为何不找点明白人,找个靠谱点的学校,花钱请他们办个暑期班之类的培训呢?非要把几万元、几十万元的钱砸进去,只换来认识几个同学的结果,这样算账划得来吗? (马北)
包容是一种美德
作者: 暂无 来源: 人力资源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包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种无私的气度和博大的胸怀,是一种智慧和境界,这种境界源自于人的道德修养,来自于人的内心“善良、慈悲、仁爱”的自然流露。 包容的精神为历代圣贤所推崇,在传统的儒、释、道文化中多有论述。如老子说“孔德之容,唯道是从”,是指有淳厚的品德才能包容万物,并能与大道相应,而大德的范式就是道;老子还说“江海之所以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为百谷王”,意思是大江大海之所以浩渺渊深,是因为它们善于居下位,以接纳涓涓细流,而成为水中之王者。孔子说:“宽则得众”;《尚书》中说“有容乃大”,认为有容量的才能称为“大”,所以,大地、大山、大川、大海等都带个“大”字,表明它们有无比深厚的兼容品质。佛家讲“一念境转”、心中常存“感恩”、“善解”和“包容”,慈悲为怀,才能包容万有,心怀有多大,包容的世界就有多大。 包容是谦逊、虚怀若谷的品德。西周时,周公辅佐成王,励精图治,思贤若渴,前来投奔的人非常多。他有时候洗一次头,几次握着散开的头发去见客;吃一顿饭,也数次吐出含在嘴里的食物去接待客人。即使这样,犹恐怠慢、埋没了来投奔的贤士。 周公以“握发吐哺”的精神使天下人心所向,四夷宾服。周公告诫自己的儿子伯禽说:“圣上让你治理鲁国,你一定要谨守谦恭啊!要知道天的道理,不论什么,凡是骄傲自满的,就要使他亏损,而谦虚的就让他得到益处。地的道理,不论什么,凡是骄傲自满的,也要使他改变,不能让他永远满足;而谦虚的则要使他滋润不枯,就像低的地方,流水经过,必定会充满它的缺陷;而人的道理,都是厌恶骄傲自满的人,而喜欢谦虚的人啊!” 再如唐太宗不仅虚心纳谏,而且勇于求谏,真正做到了闻过则喜。他包容了魏征等人的犯颜直谏,宣扬别人的善言,目光高远,集聚全天下人的智慧,成就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和盛唐文化的繁荣。 包容是善的力量。古语说“厚德载物”,因德是无私的,是万物皆可亲可近的媒介,这种德越淳厚,就越有承载性和包容性。 因此道德高尚的人能够在任何环境中不为利欲所动,同情、爱护和帮助他人,心里总是装着别人的安危,唤醒、偕同他人一道行善、实践道义。 (智真)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