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怎样"创新"才能做到"有效"
作者: 暂无 来源: 特区教育·教师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小出 杰出人才?这个被称为“钱学森之问”的问 题,随着大师的远去,似乎一下子成为整个教 育界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和沉重的话题。 其实,“钱学森之问”同样也是“温家宝总理 之忧”。温家宝总理曾在多种场合表示:“学 生在增多,学校规模也在扩大,但是如何培养 更多的杰出人才?这是我非常焦虑的一个问 题。”“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的教育还 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 人才培养的要求。”“从国内外的比较看,中 国培养的学生往往书本知识掌握得很好,但 是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还比较缺乏。” 诚然,我国的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创新教学,把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作为教学的根本宗旨。但是我们也要清晰地看到,目前,不管是社会的各个阶层,还是教育行业本身,“创新”一词已经成为当前最瞩目的词汇。从创新教育体制到创新教育理念,从国际教育创新大会到国内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从“创新”课堂教学到“创新”兴趣小组,从小论文“创新”学术沙龙到小制作“创新”科技实践……,在这些不同名目、不同层面、不同方式的“创新”要求、“创新”实践、“创新”活动里,究竟有多少“创新”元素间或其间?一位中学教师曾一针见血道:唯一的创新便是称呼都用上了“创新”! 要进行教育创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进‘步坚持和发展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观和学生观。教育家顺明远说:“什么样的人才算足人才?传统观念中‘学而优则仕’的人是人才,但是在今天这个社会需要多样化、职业发展需要多元化的时代,只要有社会责仃心,勤奋努力,为社会做出‘定贡献的就是人才。什么样的学生是好学生?过去认为考试成绩好的、听话的就是好学生,但在今天这个创新的时代、激烈竞争的时代,没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生,恐怕不能算是好学生。所以教育观念不创新,就不能很好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就小能培养出时代所需的人才。”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储朝晖研究员认为,现在中国培养小出杰出人才的最大问题,在于整个社会缺少独立思考的环境,社会强调的是怎么服从,向不是鼓励个性、创造性。他说,创造性教学要求学生具有独市性,但同质化的教育使学生丧失了独立性。 教育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培养创新人才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毋容置疑,近年来,处在转型期的中国,各种竞争异常激烈,社会矛盾在步步下移,连幼儿园的孩子都要进入应试链条,而这是违背人的成长规律的。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在现有的教育体制和现有的劳动用人制度难以一时改变的前提卜,中小学教育如何才能有效地培养“人才”和“好学牛”?笔者认为: 倡导全人格教育。林砺儒先生倡导的全人格教育值得推崇。林砺儒先牛是钱学森中学时代的校长。钱老晚年曾经列出对他一生影响最大的17个人,中学校长、教育家林砺儒是其中之一。林砺儒在北师大附中做校长期问,把孩子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看得非常重,培养的人才除钱学森外,还有张岱年、于光远和十几位院士。全人格教育理论认为,中学教育不是某种职业的准备,而是建立“全人格”,为将来个性发展打基础。一个中学生培养文学素养不是为了当名作家或将来卖文讨饭;培养他的科学素养也不是为了使他成为科学家;艺术也一样,都是基础性的,为了激发他的人格活力。在脑科学的多元智能研究中发现,基础教育(包括高巾)时期的孩子是潜人才,是人生的过渡期,才华能力都处于潜质状态。而我们现在的社会却用显形的成果衡量他们,无疑会扼杀他们的创造力。因为“人在15岁到25岁时,属于潜人才,他们正处在人牛的十字路口上,我们的基础教育要尽量减少杀伤力,保护杰出人才成长。” 落实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固然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但说到底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教育行为,其终极目标应该是培养个性突出、特长明显、人格健全的创造者。目前我们有些地方中小学教育的同质化倾向非常严重,学生在中考、高考的指挥棒下全无“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发展平台。怎样才能创新,怎样才能培育学生的发散思维,形成创新精神?首先,我们务必明晰“教育创新要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进行。”(顾明远)对于传统教育中符合教育规律的优秀思想、制度和方法,我们要继承,并且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扬,赋予新的思想内容,成为新的教育传统。这是创新教育的原基点,也是为学生奠定坚实的基础知识所必须的。其次,教育创新要紧密联系教师专业发展。要贴近教师工作和生活的实际,深入研究解决教师面临的各种问题,超越以往的旧思想、旧模式,创造符合时代发展的新思想、新模式,使教师“积极探索教育创新的途径和措施,努力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有所作为、有所创造,开创中国教育创新的新局面。”第三,在教学设计中创新。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或在布置课外作业时,可多设计些具有启发性、探索性的问题让学生探究;即使是考试,也宜在每份考卷的最后附上有一定创新含量的习题(包括实验设计等)供学生选做。在计分方式上,如果学生在非附加题部分因误失分,而在附加题上有“作为”,老师就应该给学生高分予以鼓励。只有让受教育者自由、主动地进行自我发展,它们身上内隐的创造性素质才可能外显出来。第四,在评价体系中创新。提倡全息评价,从而纠正狭隘的教育价值观、因循守旧的人才观、片面的教学观和教学质量关。这是落实创新教育的一种导向机制和政策保障。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