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黄玉顺:儒学为了生活而存在
作者: 郑秋轶   来源: 瞭望东方周刊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黄玉顺研究“生活儒学”。他的“标准照”是一张穿唐装的照片,看上去很严肃。其实他经常“呵呵”。在博客上,他和网友互动频繁,基本上有帖必复。有人赞了他的文章,他回道:“呵呵!谢谢!共勉!”甚至写文章跟人论战时,开篇也是“呵呵”。 黄玉顺学中文出身,儒学和哲学之外,也写一些谈文学的文章,偶尔也会关心三农问题、计划生育和钱学森之问。
把儒学重新拉回我们的生活
作者: 渠魁   来源: 瞭望东方周刊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自1994年《原道》创刊,至今已20年。大陆新儒家代表人物、最近出任三亚学院南海书院院长的陈明说,当年创刊颇费周折。借助这份20世纪90年代重要的民间刊物,他要为“文化保守主义”正名,强调儒学在历史和现实中的文化功能,并告诉人们,儒学在今天完全可以发挥价值重建、文化认同、身心安顿的作用。 今天的陈明,或被认为是新儒学中的改革派,或被认为是“文化派”,其实他是实践派。
“真儒”梁漱溟:未竟的社会改造实验
作者: 暂无 来源: 瞭望东方周刊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如果不是1937年日本的入侵,一种‘新的人类文明模式’也许就在中国初现端倪了。” 这就是梁漱溟的抱负。他是要用2500年前“真正孔子”的儒家理性和情怀,融合“西方的科学和民主”,去打造一条政教合一的民族复兴之路。 以上这般抽象的理论会在人脑海里呈现出怎样的情景?大凡记忆里装满了各种“儒教”标签的人,在预设之后看事实的答案,大概会觉得难以想象: 在军阀混战、民生多艰的长镜头中,辫子和小脚还随处可见的山东农村里,出现了这样一些画面:人们引进了美国新品种的优质棉花改良本地棉种;建立了各种农产品的生产合作社;农村信用社开始向农民们提供低息贷款;乡里、村里都建起了培训学校;农民们组织起来造林、修路;大家开始投票选举,以及实践基层民主自治…… 或许,上面这些关键词会让一些人联想到当前遍布神州大地的“新农村建设”,但实际上,梁漱溟当年在山东邹平的这块试验田,还不是这么一个概念。
“真儒”梁漱溟:未竞的社会改造实验
作者: 暂无 来源: 瞭望东方周刊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真儒”梁漱溟:未竞的社会改造实验
中国崛起后重思东亚政治模式:儒学会再次成为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作者: 暂无 来源: 瞭望东方周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作者:文/堤林剑(日本) 我想特别讨论的,是关于中国的两个问题:第一,中国是否能够在保持充分社会凝聚力的同时继续实现高速经济发展;第二,协商民主和儒学会以某种方式对中国发展产生助益吗 毋庸置疑,上海世博会开幕式上令人眼花缭乱的壮观场面再次强化了中国作为新兴全球超级大国的形象。但对许多人而言,这是一个既令人惊叹又让人不安的国家。 一个人口总量如此巨大、族群如此众多的国家,何以能在如此之短的时间内如此蓬勃地发展?面对如此活跃的变迁,它如何能保持社会凝聚力?中国经济是否会继续发展,并且,中国一定会由此融入错综复杂、深不可测的全球资本主义体系吗?中国的独特体制能长久维持吗?它将会对世界产生何种影响?在行使其对全世界的政治影响力时,中国将会奉行多边主义并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吗? 当下国际秩序中最主要的变化,就是一个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秩序的崛起。在试图理解这个秩序时,外国观察者可能会提出比上述更多的问题。我只是一位研究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学者而非中国问题专家,没有资格就上述问题给出有见地的答案。因此,本文中,我并不打算直接去解决这些问题,只想给出一些我的思考视角。 关于中国未来的两个问题 就在上海世博会开幕式进行之际,我在市郊的复旦大学参加了一场名为“东亚协商政治的文化渊源”的研讨会。 正如其名称所表明的,上海研讨会试图探究的,是东亚文化与其过去和现在的政治状况有多大关联。更重要的是,这种讨论有助于去除西方中心主义倾向并丰富整个政治理论话语。目前,东亚国家在全球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中参与度不断提升(尤其是在文化领域),中国在经济上的成长更是助推了这一趋势。因此,很自然地,中国在研讨会上受到了最大的关注。 我想特别讨论的,是会上涉及的两个问题:第一,中国是否能够在保持充分社会凝聚力的同时继续实现高速经济发展;第二,协商民主和儒学会以某种方式对中国发展产生助益吗? 我最先想说的是,历史经验表明:首先,当贫困是一种普遍现象时,它并不必然导致民众骚乱或公共价值被侵蚀;其次,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往往就在许多人认为社会环境得到改善的时候,那些较贫穷或处于弱势地位的人就开始表达不满,并可能引起社会和道德的不稳定。在大革命前夕的法国是如此,明治维新前夕的日本也是如此。 同理,有了更多的经济自由,以及与之相伴的不断加剧的人口流动、社会流动和日益扩大的贫富分化,中国很快就会发现自己面临各种有关社会和道德不稳定的问题,更不必说个人的个体化问题了(就像在许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常常看到的那样)。因此,虽然协商话语和儒学愈来愈受到关注是出于许多原因,但是其中最迫切的原因或许应该是,人们觉察到了处理此类问题的紧迫性。 基于协商或儒学的政治是否将有所助益,答案只有在未来才会揭晓。但是,另一个历史教训就是,集权容易产生腐败,即使是由有德之人来执掌权力。自由民主体制下的解决方法是,尽可能少地依赖道德,并通过把分权与制衡制度化去限制权力。中国希望寻找一条不同的道路,但即便如此,它仍然需要找到一种结合道德和权力的合适方法。 一个有益的做法似乎是,既考查现状又考查历史,以便看清道德与权力在理论上和实践中有着怎样的关联。经验表明,值得称道的理想并不一定总会带来人们想要的结果。当然,道德的完全缺失又会导致政治的混乱。在这个更大的背景下,关于儒学能否在政治中得到实际运用,我们可能会找到更好的理解办法。 儒学会再次成为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我个人认为下述做法既有意思也有意义:即梳理那些对建立信任—— 不仅限于民族同胞之间,而且包括东亚各国之间—— 曾经产生助益的话语历史脉络。也就是说,要回到“西方冲击”之前,去找出构成东亚处理“国内政治”和“国际关系”方式的重要规范性因素。 在此背景下,儒学会再次成为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或许,同样有意义的是,将儒学置于一个有助于建立信任的宏大话语框架之中,去关注国家间的互动过程而非对它们进行个别研究。 此外,我们还应该对下述问题展开分析:在“西方冲击”之后,传统的观念和实践经历了怎样的激烈转变;以及,为了处理构成东亚地区现代性的那些极不相同的现实问题,西方的众多概念和理论在传入东亚之后被怎样地再解释和重构。 所有这些似乎像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如果成功,它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东亚在建立共识、沟通、谈判以及对政治的想象等方面的独特处理方式,这一点对于比较政治理论的发展甚为重要。■ (作者为日本庆应义塾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薛仁明:文明是路上有景致,人家有笑语
作者: 暂无 来源: 瞭望东方周刊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薛仁明的书有一种澡雪精神,但如果你想与他谈中国哲学的思辨性,他大半会笑而不语,因为今天的他,更多是一个“中国文化的体践者”。 上世纪80年代,还在读大学的时候,他醉心于传统文化的学习。读书常常废寝忘食,用功到凌晨四点钟方才入眠。 那是薛仁明生命中最为勤奋的求学阶段,他这样形容那段岁月:“儒释道的书籍,我算是读了一些。
左手图书,右手影视
作者: 暂无 来源: 瞭望东方周刊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一定要敢于跨界,不能被行业束缚!”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柯利明说到兴奋处就像在进行极具煽动性的演讲。 越来越多的行业打破界限,进行优势资源聚合,影视界也正在发生这样的变化。2014年7月热映的电影《老男孩猛龙过江》(以下简称《老男孩》)就是其中的代表。 电影《老男孩》肇始于2010年火爆网络的同名微电影,由儒意影业联手乐视、优酷共同出品。
儒生汤一介:阐旧邦,辅新命
作者: 暂无 来源: 瞭望东方周刊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2014年9月9日8时56分 ,著名学者、北京大学哲学系终身教授汤一介在北京病逝,享年88岁。 上世纪80年代,汤一介创建中华文化书院,推动“文化热”;90年代,他首倡“国学”,提出中西文化对话,引领风气之先;2003年,76岁时,他又主持规模宏大的《儒藏》编纂工程。 “作为一个哲学家或哲学工作者,应该继续努力把我想的问题提出供大家讨论,这样才不负作为一个学者、一个教师的责任。
何处惹尘埃
作者: 暂无 来源: 瞭望东方周刊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中国禅宗史上最重要的人物是六祖慧能。有人把他和孔子、老子并列,称为中国儒、道、释的“三圣”。慧能继承弘忍衣钵的故事载于《六祖坛经》,带有很多传奇色彩。 当时五祖弘忍在湖北黄梅的东山寺开坛说法,有弟子七百多人,其中大弟子十余人。 在大弟子中有一位叫神秀,他被选为“教授师”,代老师给普通弟子授课(有点像现代大学里的助教),学问特别好,地位最为突出。
曾国藩的出世入世之道
作者: 暂无 来源: 瞭望东方周刊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我国自唐、宋以后,以儒、释、道三家的哲学,作为文化的主流。在这三家中,佛家是偏重于出世,儒家偏重于入世,道家的学问,老庄之道就更妙了,可以出世,亦可以入世,或出或入,都任其所欲。像一个人,跨了门槛站在那里,一只脚在门里,一只脚在门外,让人去猜他将入或将出,而别人也永远没有办法去猜,所以道家的学问,是出世的,亦是入世的,可出可入,能出能入。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