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按年份分组
关键词
清代边区儒学的发展与特质:台湾书院与内蒙古书院的比较
作者: 暂无 来源: 台湾师大历史学报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内蒙古   清代   台湾   书院   儒学   边缘儒学  
描述: 臺灣和內蒙古為清廷不同典型的邊疆之地;二地書院的興建,均是滿清推行「崇儒重道」文教國策的產物,同為滿清帝王儒學所籠罩,並深受朱子學的影響。 二地的書院教育,都歷經長期而緩慢發展的歷程,官方的力量自始至終皆居於主導地位,而倚賴外來師儒甚深。降至晚期,緣於內憂外患,地方官員深覺邊疆應與內地為一體,在臺灣開始實施撫番政策,在內蒙古則更重視漢人的角色,由而均出現書院增長的趨勢;並都表現出民間自發結集、地方官員主動,兩者相輔相成的力量,中央朝廷的因素已趨於被動而褪色。呈顯出晚清邊區儒學教育發展的共同特徵。但二地畢竟在歷史背景、社會結構、地緣關係等方面,極不相同由書院發展所呈現的儒學特質,亦迥然有異。 清代臺灣的政教建制,被內蒙古視為堪可仿效的楷模,前後長達一百多年。此反映遠在海外的臺灣無論在行政建置、文教措施、書院建設以及儒學思想的呈現各方面,都比和中原只有邊牆之隔的內蒙古,更與內地具有一致性。但由於內蒙古向為京師屏藩,邊防重地;清廷以滿、蒙、漢多語的方式培養土默特蒙古與八旗非漢菁英,其受中央直接支援和管控的程度遠高於臺灣,無寧是清廷中央的外衍力量,此又比臺灣更具核心性。二者形成辯證性的對比,並各自顯映其書院發展的獨特性。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