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按年份分组
关键词
论裘沛然教授的诗歌的思想意义
作者: 张建中   来源: 首届国学国医岳麓论坛暨第九届全国医学与科学学会研讨会、第十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会研讨会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剑风楼诗集》   诗歌创作   裘沛然   创作思想  
描述: 裘沛然教授是著名的中医学家和中医临床家,同时又一位著名的诗人。他在医事之余写下的旧体诗作凡140多首,结集《剑风楼诗集》刊布于世。作者从分析裘老诗歌的思想意义着手:从"旗帜鲜明的爱国主义立场","弘扬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实践大医精诚的医德楷模","神妙瑰奇的中医养生观","浓烈厚重的人间真感情"等方面进行分析论证,剖析了中医"医丈相通"、"医儒相通"的文化现象,使一位名医的成长轨迹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展示在人们的眼前。
论竟陵派出现的契机及钟谭的诗歌创作
作者: 沈金浩   来源: 明代文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竟陵派   谭元春   诗歌创作   明代   钟惺  
描述: 万历时期,文人士大夫在混迹于趋易近俚的风尚之中时,除了少数几个本身文化低、素质差的附庸风雅者外,对于其余更多的文人来说,俚易只是满足了懒散浮躁这一方面,那种以古为高、鄙视下俚、以文传世的观念此刻只是暂时蛰伏,传统的审美意识并未被这样的一次冲击所解构。在这种情况下,竟陵派的一声冻雷就很容易让诗界的审美观从旧有的根节上抽出新的枝芽。此外,封建专制社会往往会形成文化上的少头寡元及人们的顺时随人心理,这应该也是对竟陵派形成新的响应的社会心理基础。 钟惺、谭元春的诗歌理论正是产生于这样一种社会氛围之中:人们对政治、官场、个人前途的失望,由此带来的对国运普遍的既忧患又冷漠,儒、道、佛及商业经济自私、急功近利意识在独善为己这一点上的统一,都促使诗歌在理论上继续走背离兼济的“独抒性灵”之路,在风格上向冷淡、幽深、孤峭发展,而竟陵二子的理论核心,正是这一路。 尽管他们的诗歌总体上都追求幽深孤峭,但在内容和风格上还是有些区别的。这可能与他们在哲学上的不同趣向及性格有关。钟惺半辈子浮沉于官场,其生活格调比谭元春略高。但其性格严冷,不喜与人交接,而谭元春则屡试不售,久居乡里,其性格也比钟平易、随便些。钟惺年轻时曾关心过心性之学,晚年更遁于佛禅,因此他的诗中不时杂有禅味。谭元春的思想非常实在,只求当下现成的东西,而不愿自设羁绊。这种排斥学道的倾向,使谭元春的诗中较少钟诗中的那种禅味佛理。虽然都喜欢表现某种幽情单绪,但野老乡居的生活是谭诗的主要内容。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