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论竟陵派出现的契机及钟谭的诗歌创作
作者: 沈金浩   来源: 明代文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会议论文 关键词: 竟陵派   谭元春   诗歌创作   明代   钟惺  
描述: 万历时期,文人士大夫在混迹于趋易近俚的风尚之中时,除了少数几个本身文化低、素质差的附庸风雅者外,对于其余更多的文人来说,俚易只是满足了懒散浮躁这一方面,那种以古为高、鄙视下俚、以文传世的观念此刻只是暂时蛰伏,传统的审美意识并未被这样的一次冲击所解构。在这种情况下,竟陵派的一声冻雷就很容易让诗界的审美观从旧有的根节上抽出新的枝芽。此外,封建专制社会往往会形成文化上的少头寡元及人们的顺时随人心理,这应该也是对竟陵派形成新的响应的社会心理基础。 钟惺、谭元春的诗歌理论正是产生于这样一种社会氛围之中:人们对政治、官场、个人前途的失望,由此带来的对国运普遍的既忧患又冷漠,儒、道、佛及商业经济自私、急功近利意识在独善为己这一点上的统一,都促使诗歌在理论上继续走背离兼济的“独抒性灵”之路,在风格上向冷淡、幽深、孤峭发展,而竟陵二子的理论核心,正是这一路。 尽管他们的诗歌总体上都追求幽深孤峭,但在内容和风格上还是有些区别的。这可能与他们在哲学上的不同趣向及性格有关。钟惺半辈子浮沉于官场,其生活格调比谭元春略高。但其性格严冷,不喜与人交接,而谭元春则屡试不售,久居乡里,其性格也比钟平易、随便些。钟惺年轻时曾关心过心性之学,晚年更遁于佛禅,因此他的诗中不时杂有禅味。谭元春的思想非常实在,只求当下现成的东西,而不愿自设羁绊。这种排斥学道的倾向,使谭元春的诗中较少钟诗中的那种禅味佛理。虽然都喜欢表现某种幽情单绪,但野老乡居的生活是谭诗的主要内容。
明代反传统的《诗经》研究
作者: 暂无 来源: 学术研究 年份: 199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明代中后期   竟陵派   重大影响   反传统   审美特质   诗经   钟惺   程朱理学   四库全书总目   独抒性灵  
描述: 一反传统的《诗经》研究,是指摆脱传统研究《诗经》的套路,如尊诗教,着重于考订训诂等,而单纯从文本出发,体味它的艺术审美特质。明代反传统的《诗经》研究与明代社会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有密切关系。程朱理学是末、元、明三代居于统治地位的思想。它作为封建社会后期兴起的新儒学,援佛入儒,重义理而轻事功,有很强的内省倾向,对封建文人的思想起着重大影响。到明正德年间,鉴于理学的末流已支离庸弱,不足以振起人心,王守仁提出“致良知”之说。他认为“心即理”,“吾性自足,不假外求”,这就是心学。作为理学的分支,心学把一切都解决在纯主观的心理活动之中,认为“此心目太古,何必生唐虞;此者苟能明,何必多读书”
《孔丛子》校证
作者: 暂无 来源: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年份: 199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御览》   子路   《孔丛子》   诸侯   水饮   钟惺   宋本   圣贤   梁丘   校证  
描述: 《孔丛子》乃世代通行之书,至今无人为之系统整理.唯清道光间金山钱熙祚为之校勘,文句多有改动,然可商榷者仍多.今读《孔丛子》所得数条,书录于案,以就教于方家.《嘉言篇》:“苌肱语刘文公曰:‘吾观孔仲尼,有圣人之表.其状河目而隆颡,黄帝之形貌也;修肱而龟背,长九尺有六寸,成汤之容体也.然言称先王,躬履谦让,洽闻强记,博物不穷,抑亦圣人之兴者乎?’”“履”,明钟惺评本作“礼”.按:“躬履”于此无意,当从钟惺本作“躬礼”.“躬礼”谓躬身施礼,犹言敬也.《旧唐书·曹华传》:“华令吏曰:‘邹、鲁,儒者之乡,不宜忘于礼义.’乃躬礼儒士,习俎豆之容,春秋释奠于孔庙,立学讲经,儒冠四集.”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