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孔子哲学的义理架构*
作者: 杨少涵   来源: 学术研究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孔子    
描述: 孔子哲学的两根支柱仁和礼建基于孔子的心性学说。孔子的心性学说包括心论与情论两个部分:心包括良知之心与认知之心,情包括道德情感与自然情感。道德情感与良知之心是仁的两个基本内涵,这是成就道德的内在根据。礼的基本功能是调节规约自然情感以防止其过度发展为过与不及,掌握礼就需要加强认知之心的学习认知作用,这是成就道德的外在根据。仁与礼及其心性学说就构成了孔子哲学完整而圆融的义理架构。
儒学形态与功能的历史演变及现代转化——李锦全先生儒学史观片论*
作者: 李维武   来源: 学术研究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学史   李锦全   历史主义   儒学形态与功能  
描述: 李锦全先生在长期的儒学史研究中形成了自己的儒学史观,其要点在于:(1)强调以历史主义的态度和方法看待儒学,认为儒学随中国社会历史的变迁而演变,形成了不同的形态与功能;(2)重视儒学历史发展中的包容性
明代道教散文的崇儒倾向及其生成*
作者: 暂无 来源: 学术研究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生成机制   明代   崇儒倾向   道教散文  
描述: 学界对明代道教散文关注极少。明代作家之众,作品之多,值得研究。援儒入道,以儒济道,以道畅儒,用儒家济世安民、护国安邦、解民倒悬的经世思想来指导道教内丹炼养以达到成仙的宗教终极目标,尤以张宇初、张三丰、陆西星和伍守阳在创作主旨的价值取向上表现出强烈的崇儒倾向。明代封建帝制所强化的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最高统治者对道教的好恶,道教作家早期儒学教养所刻下的生理印记以及明代的文章正宗观念,构成崇儒倾向的生成机制。
儒佛二教的交集与分歧——以朱熹对“作用见性”的理解为中心*
作者: 暂无 来源: 学术研究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熊十力   朱熹与佛教关系   宗密   作用见性   牟宗三   儒佛交集与分歧  
描述: 凝集了禅宗智慧的“作用见性”命题,曾引起教内、教外人士的共同关注,到了南宋时期,儒学阵营中的代表人朱熹仍然给予了特别关注。在朱熹所涉佛教的文字中,“作用见性”四个字是极为常见的。那么,朱熹对“作用见性”究竟说了什么?说得怎么样?从他的说法中可以发现什么?为了弄清这些问题,我们特别征引了宗密、熊十力、牟宗三等关于“作用见性”的理解,综合诸家识见,参悟儒佛义理,探寻朱子本真,明晰儒佛分合,以求获得有价值的启示。
如何理解当代中国学派关系——兼评“援马入儒”和“援儒入马”两种说法
作者: 暂无 来源: 学术研究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学派关系   一主多辅   援马入儒   援儒入马  
描述: 对学派关系进行基础理论的研究非常必要。在这样的基础上可以观察到当代中国学派关系的三个特征:"一主多辅"的基本格局,竞争冲突与和解会通的并存及新主体和新载体的出现。在这一格局中,"援马入儒"和"援儒入马"两种说法是需要辨析的例证。
从识心创化的角度看梁漱溟思想中的儒佛二重关系
作者: 暂无 来源: 学术研究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阿赖耶识缘起   识心    
描述: 在梁漱溟思想研究中,儒佛关系始终是一个难题。从总体上看,梁漱溟对传统儒学的现代阐释中主要基于唯识学阿赖耶识缘起论,而他的"心"概念则将这二重因素结合起来。梁漱溟所论之心主要指阿赖耶识缘起论中的心王与心所,包含识、情、意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处于转识成智的进程中。在此基础上,梁漱溟所论之仁的三个层次,即内觉、外情和意,可与唯识之心形成某种对应。这可以视作以唯识学为参照反观传统儒学心性论的一种尝试。
明清之际关于“科学技术是否有益于身心”的争论*
作者: 暂无 来源: 学术研究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早期启蒙学者   正统儒家   明清之际   科学与身心   万艺之超艺  
描述: 余英时认为,从明清之际开始,近代西方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几乎没有遇到阻力"。这一观点不合乎基本的历史事实。从南京教难到康熙历狱,以"卫道""正统"自居的儒家士大夫始终把反对西方科学技术传播作为其主要诉求。"科学技术是否有益于身心",成为明清之际儒耶对话中的一个重要问题。20世纪的新儒家赋予了这一问题以现代性批判和启蒙反思的理论色彩,"科学与玄学之争"以及科学精神的确立是否必须以"良知的坎陷"为代价的争论,犹是400年前争论之流风余韵。以基本的历史事实再现400年前的这场争论,重温明清之际中国早期启蒙学者关于科学与人文之关系的深刻论述,对于廓清西方哲学自康德以来割裂科学与人文、将科学排斥于人文之外的错误观点、重建真善美之统一的现代人文精神,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现代新儒家的朱子学研究——以冯、唐、钱诸先生对朱熹“理生气”说的诠释为例*
作者: 暂无 来源: 学术研究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现代新儒家   朱子学   理生气  
描述: “理生气”说是朱熹哲学体系中较为重要和复杂的理论范畴,现代新儒家中,冯友兰、唐君毅、钱穆等学者都曾对之做出过诠释。冯友兰认为朱熹的“理生气”指的是气依傍理而聚合与运行,但气并非由理所生产出来;唐君毅将朱熹的“理”释为动态的“生生之理”,在此基础上解朱熹的“理生气”为“气之依理而生,依理而行”;钱穆则强调,朱熹之理、气一体浑成同时又可拆开了说,其“理生气”是就理气离而言,乃指理是气的“大匡廓,大架构”,气在这一“大匡廓,大架构”中形成,而就“理气合”来看则不存在“理生气”。上述诠释都未从纯粹的生成论角度解读朱熹的“理生气”说,但又各有侧重,共同勾勒出了朱熹“理生气”说的基本面貌。今天对之进行综合比较分析,可视为对现代新儒家有关朱子学研究的一个微观考察。
论憨山德清的庄子学
作者: 暂无 来源: 学术研究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世间法   庄子学   出世间法   儒释道   憨山德清  
描述: 德清解庄子,有其独到之处。他以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理解儒释道三教关系,以一种三教本当如此的理解诠释了三教圆融关系。他认为庄子论道之广大自在,究天人之际,千古无人能及,独佛经可以"证响之";庄子诋訾孔子,只是"诋訾其迹",实乃破执;庄子的"逍遥",为佛经的"无碍解脱",唯圣人可实现;庄子的方内与方外,不可偏枯,"德充于内,必能游于形骸之外"。在真知与真人问题上,他不同意庄子有真人而后有真知的观点,认为有真知而后有真人。
《楞严经》之译、解与圣典化问题
作者: 暂无 来源: 学术研究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圣典化   《楞严经》   解经   译经  
描述: 将《楞严经》之翻译、注疏及其在中国佛教思想史中的境遇与效用做深入考量,可以发现《楞严经》在中国经历了一个圣典化过程,而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楞严经》成为中国佛教传统中的重要经典,对于中国佛教思想传统的形成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另外,在儒佛互动的过程中,《楞严经》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朱、王之学的辩难与融通的过程中,《楞严经》亦成为儒者言说的重要理论资源。
< 1 2 ... 3 4 5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