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论董仲舒对封建制度文化的整合
作者: 暂无 来源: 学术研究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天人合一   教育制度   董仲舒   封建制度   文官制度   博士弟子员   独尊儒术   选举制度   知识分子   学而优则仕  
描述: 董仲舒为了巩固大一统的政治局拘,以天人合一为思维导向,从制度文化建设的理论高度,做了一系列开创性的工作。他使辞育制度‘j官吏选拔制度相结合,为封建专制政体开辟了高质量的、稳定的官吏来源,并从苏度上落实了儒家“学而优则仕”的理想;他进一步强化了宗法封建社会家国同构的政治功能,使儒家忠孝一体的说教,上升到制度范畴的层面,并转化为人们普遍接受的行为方式;他采儒法之善,辉以阴llH五行学说,使儒表法里(或曰阳德阴法)的统治方略,成为整个封建社会的治国“范式”。这些,为其实现思想方面的一医天下、道一风同的理想追求,为其巩固思想\化建设方面的成果,起厂十分重要的作用。一、读书致性的政教合一论“学而优则仕”,是儒家的一贯理想。多少年来,“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受到严厉批判。其实,这是只看到读书作官思想的弊端,而未看到其历史必然性和正面意义。在我看来,“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作为一种教育价值取向和实现政治目标的手段,它有其积极的思想意义和历史作用。这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它在客观上提倡知识理性,起到了强调知识、重视知识和知识分子的作用。第二,它将个人理想追求与社会整体发展连为一体,将道德生命的实现与治国平天下的实践融合为一。第...
戏曲歌词承接与联章诗关系探讨
作者: 暂无 来源: 学术研究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宋元戏曲   《咏怀诗》   《长恨歌》   《张协状元》   叙事体   联章体   诸宫调   《九歌》   《诗经》   歌词  
描述: 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 ,是新近学术热点之一。它已由诗歌、散文、戏曲和小说四大类体裁板块 ,即文学文体各自内部分类研究 ,扩展到文学文体与实用文体之间的互相影响、互相融合研究 ,进而从文化视角来透视文体形式所积淀的深厚“意味”。我新近的研究兴趣和重点就是中国古代戏曲文体。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文体 ,戏曲内部结构颇复杂 ,欲对其体制、渊源、流变等作整体描述和思考 ,需先从其局部构成因素入手 ,进行个案考察。这里只探讨联章诗或组诗与戏曲歌词承接之间的关系 ,以考察诗歌联章对戏曲歌词承接的影响。王国维有感于“元人之曲” ,元明“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 ,均不著于录 ;后世儒硕 ,皆鄙弃不复道” ,① 于 1912年发表《宋元戏曲考》 (即《宋元戏曲史》) ,对宋元戏曲研究有开创之功。从王氏所集《曲录》六卷、《戏曲考原》一卷、《宋大曲考》一卷、《优语录》二卷、《古剧脚色考》一卷、《曲调源流表》一卷来看 ,他所谓“元曲”主要指剧曲。因此后世学者在研究宋元戏曲歌词时 ,主要将注意力放在戏文乐曲和元剧诸宫调上 ,并探讨了诸宫调创立之前的说唱形式 ,如变文、鼓子词、唱赚 (包括缠令和缠达 )。但是 ,宋元戏曲的曲唱毕竟由乐曲和...
宋代书院的兴衰──兼论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的发展
作者: 暂无 来源: 学术研究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书院教育   规律性   教育机构   宋代   基本线索   兴衰   五代   学术界   情况   出发点  
描述: 书院是五代时期开始出现的教育机构。目前学术界对书院的情况还研究得不够清楚,对书院教育的发展更缺乏规律性的认识。本文主要探讨宋代书院的发展过程,并试图以此为出发点,简单勾勒从五代到清朝书院发展的基本线索。书院在宋代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一、宋代书院发展的第一阶段以教育为基本职能的书院是在宋朝建立之前不久才出现的。五代时期(907-960年),连年的战争和动乱破坏了大批学校,因而一些信奉儒家教化理论的人建立起书院,以弥补学校数量的不足。这时书院很少,都以培养学生参加科举为基本目标,同一般学校并没有太大区别。关于这时书院教育最清楚的记录见《范文正公别集》:窦禹韵在5代时先后担任州郡支使判官和后周户部郎中。他在自己家的南面建立~所书院,有40多个房间,藏书几千卷,聘请儒土任教。他的5个儿子都在这里学习,另外不论相识与否,任何有志于学的人都可以到这所书院读l书。窦禹钧为贫穷学生提供费用。结果他5个儿子全部科举及第,这所书院的许多学生后来都成为重要官员。“凡四方之士,由公之门登贵显者,前后接履。”①宋代书院发展的策一阶段是太祖朝至仁宗朝前期(960-1033年),这是宋代书院教育的萌芽时期,实际上是五代书院发展的延续。在...
世界华人儒商及儒商文学
作者: 暂无 来源: 学术研究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徽商   文学   司马相如   盐业   滥觞   经商   振兴   “儒商”   范蠡   世界  
描述: 儒商及儒商文学的崛起,堪称当代世界华文文坛上的潮流之一.它的出现有其历史渊源.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可以看到儒将、儒医、儒生,却找不到“儒商”一说.但实际上,善修文章又精通商术之人古已有之.象子贡、范蠡、司马相如等,都是中国古代“儒商”结合的滥觞.到明、清时期,儒与商的结合日益密切,当时的商贾之乡徽州就有“贾而如儒”的特色.如明代徽商潘仕出身书香门第,却废儒习贾,经商有成后又舍贾归儒,终于学有所成,名声大振.清代徽商江春富甲天下,任盐业总商达40年,“老而归儒”、“雅好诗书”,有《黄海游录》、《随月读书楼诗集》传世.由于儒商支持振兴文教,创造了徽州文化的辉煌,徽州书院之多居全国之冠.
论苏轼的文人品格与诗风
作者: 暂无 来源: 学术研究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诗歌   艺术风格   性格   文学评论   苏轼  
描述: 论苏轼的文人品格与诗风马茂军从传统观点看来,蜀学为杂学。王安石“谓苏明允有战国纵横之学”(《邵氏闻见后录》)。朱子评苏辙《老子解》说:“苏侍郎晚为是书,合吾儒于老子,以为未足,又并释氏而弥缝之,可谓舛矣!……诚惧其乱吾学之传,而失人心之正耳。”朱熹还...
岭南文化与孙中山的思维模式
作者: 暂无 来源: 学术研究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归属   体验   西化倾向   思索   实践活动   孙中山   史学界   儒化   岭南文化   思维模式  
描述: 孙中山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岭南地区或岭南华侨文化圈内度过的,岭南文化对孙由,!I的以响班或可相而知_忧而.到目前为止,孙中山的思维模式和岭南文化对孙中山的拉响这两个问题,似乎尚未引起史学界广泛的注意。研究孙中山个性、思想和活动的学者,在确定孙中山的文化归属时,总是不加思索地强调孙中山的西化倾向或儒化特征。事实上,岭南文化作为孙中山的母体文化最初出现在孙中山的心理屏幕上,孙中山感知世界的方式,对人对已对事对物的态度,对社会对人生对命运的体验,以及实践活动的具体方式方法,也就很自然地带有明显的岭南文化的胎记。也就是说,是岭南文化赋予了孙中山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以及思维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或者说孙中山是在岭南文化的直接启蒙和影响下开始思维和学会思维的。所以,我们没有理由回避岭南文化与孙中山的思维模式这个问题。首先,岭南文化是孙中山思维模式明者开放思维闭式方向发展的直要推动力。岭南文化是多元文化的产物,开放、多元、实用是它的主要特征。不断地吐故纳新和新陈代谢,更是岭南文化的内在机理。多元文化决定了岭南人思维路向的多元性和复杂性;文化的实用性和开放性,又决定了人们认识上的直观性和实体性。孙中山生活在这样一个复杂开放、活跃变动...
中国当代文学的文化内涵
作者: 暂无 来源: 学术研究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家   无常   文以载道   无为   中国当代文学   仁爱   思想   悲观主义   文革   宿命论  
描述: 中国当代文学的文化内涵是复合的,至少含三个方面。第一是以儒、道、佛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儒家的仁爱、忠君爱国、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经国济世、文以载道的思想,佛家的世事无常、人生如梦、一切皆空的虚无主义、悲观主义、宿命论思想,道家的无为和与世无争的思想,都对中国当代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例如文革前27年文学中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爱党爱国、为人民服务,尊老爱幼的思想,都与儒家思想有密切关系。新时期文学对中华文化精神的体现更为明显:轰动一时的《棋王》对人物的描写,将对中国的古典哲学、道禅精神的领悟灌注到人物形象之中。4/J、鲍庄})中的仁义思想,“寻根文学”对中华文化的追寻亦很突出。当代台港文学,也一直渗透着中华文化精神,香港梁_锡华的《香港大学生生活》呈现了世界各国众多文化思想,是文化小说,但他独尊儒家,提倡对旧儒家旧道家有所批判的新儒家思想及新道家思想。《香》的姐妹篇《独立苍茫》则流露了生命无常的佛家思想。台湾的现代诗人,在70年代回归传统后,亦普遍接受了儒、佛、道思想,特别是佛家思想,如周梦蝶、余光中、洛夫等即如此。台湾不少作家笔下的人物,年青的时候信仰儒家,讲求经国济世;中年仕途与事业受到挫折,就讲求道家,归隐乡...
“挥霍”辨义
作者: 暂无 来源: 学术研究 年份: 198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进士   指挥   出版社   文法   文学   家宴   太平广记   冬至   动词   国史  
描述: 《太平广记》卷二百四十二“何儒亮”条(出《国史补》):“唐进士何儒亮自外州至京,访其从叔,误造郎中赵需宅,自云同房侄。会冬至,需欲家宴,挥霍云:‘既是同房,便令入宴。’”人民文学出版社《太平广记》于“挥霍云”之“霍”下校云:“霍疑儒”。按,校语无据,校者将“挥”看作动词,为“指挥”义,将“霍”作为“何儒亮”儒之误字。于是“挥霍”便成了“挥儒”即“指着何儒亮”之谓。然进士姓何,名儒亮,文中不云“挥何”,亦不云“挥儒亮”,而单言“挥儒”,文法上断无此例。实为校者未明“挥霍”之义。
如何评价苏轼
作者: 暂无 来源: 学术研究 年份: 198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岭南   主导思想   封建社会   片面化   思想体系   消极出世   苏轼   积极入世   思想倾向   世界观  
描述: 学术界对苏轼晚年在岭南的思想倾向问题,争论较多。他的主导思想究竟是儒还是道、佛?是消极出世,还是积极入世?’对个人前途是悲观还是乐观?、我想这是否存在一个问题,即关于苏轼世界观的属性以及他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的问题。不论儒、释、道,它们的思想体系都是在我国封建社会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归根到底是为维护这个社会的封建秩序起作用的,虽然它们的装现形式不同,有的似乎积极入世,有的好象消极出世,但如果看不到它们的共同性质,看不到它们的可以互相转化,就把问题片面化了。
思想启蒙与反传统:李泽厚谈五四运动
作者: 暂无 来源: 学术研究 年份: 198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现实意义   新儒学   片面性   文化心理结构   思想启蒙   五四启蒙   封建传统   启蒙运动   五四运动   全盘反传统  
描述: 新儒学派认为五四运动是一个历史的错误,我不以为然。五四应该全盘肯定。五四确实遗留下许多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在思想启蒙方面遗留的问题更大。正因为如此,五四的现实意义更大。全盘反传统不是一种科学态度。五四反传统的过激,是封建传统极为强大情况下产生的特殊的必要的行为;如在今天仍然强调这点,只能成为一场历史闹剧。
< 1 2 3 4 5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