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楞严经》之译、解与圣典化问题
作者: 暂无 来源: 学术研究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圣典化   《楞严经》   解经   译经  
描述: 将《楞严经》之翻译、注疏及其在中国佛教思想史中的境遇与效用做深入考量,可以发现《楞严经》在中国经历了一个圣典化过程,而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楞严经》成为中国佛教传统中的重要经典,对于中国佛教思想传统的形成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另外,在儒佛互动的过程中,《楞严经》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朱、王之学的辩难与融通的过程中,《楞严经》亦成为儒者言说的重要理论资源。
从《大学章句》“格物致知”看朱子的注经与解经
作者: 暂无 来源: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格物致知   注经   解经  
描述: "格物致知"作为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命题,自朱子抉出阐发后便为历代儒学家们所关注。"格物致知"的重要性不仅表现为其在认识论上开启了一条向外求知的路径,还表现为其在工夫论上的实践意义。本文通过对"格物致知"这一命题提出过程的回顾,阐明朱子以"格物致知"为基点,通过对"格物致知"的重新解释来架构其新的《大学》理论模式,以此开启了注疏训诂与义理阐发相结合的解释路向。
晚明佛学与儒典解经-以智旭的《四书蕅益解》为中心
作者: 暂无 来源: 哲学门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正统性   四书蕅益解   解经   智旭   儒佛关系  
描述: 本文以晚明佛学大师智旭的《四书蕅益解》为中心,讨论了晚明佛学思想是如何通过解经学的策略来重新融通和安排佛教与儒家之关系。文章并不是一般性地论述智旭如何用佛学概念去会通儒经,而是把《四书蕅益解》放在晚明思想史的历史脉络中,特别是朱子与阳明学的不同传统中,去探讨智旭解儒中的读解策略和用心。
颜师古《玄言新记明老部》的诠释体例与思想特色
作者: 暂无 来源: 社科纵横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颜师古   三教融摄   解题   《玄言新记明老部》   解经  
描述: 颜师古的《玄言新记明老部》在经典诠释方面有自己的鲜明特点。他将《老子》八十一章看作一个严密的逻辑系统,通过精炼的语言提点和勾勒出了《老子》一书的逻辑层次和结构体系,透显出了极其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同时,《玄言新记明老部》受到隋唐时代儒释道三教合流互补思想氛围的影响,其批判、吸收、融合儒释资源的特色也很明显,在此基础之上体现出了较为清晰的道教化倾向。
论汤用彤对魏晋玄学的理解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哲学史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汉学   道家   汤用彤   经典解释   经学   魏晋玄学   解经   儒家   王弼  
描述: 儒家经典的解释历程里 ,如何从儒家与具体事象纠缠的经典言述中 ,解释出具有普遍品格的意义 ,使儒家之理想在任何情境下都能发挥作用 ,始终是儒家解经历史上一个不能迥避的问题。魏晋玄学既释道 ,也释儒 ,它的出现首先为儒家解决此问题提供了不同于汉儒的思考方式。它的兴起与其说是道家思想的创新发展 ,倒不如说它同时也是儒家经典解释历史的一个里程碑。本文企图通过分析汤用彤先生对魏晋玄学的理解 ,展示儒家经典解释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经典解释的目的与经典解释方法的关系。并探讨二者的关系理解与不同经典之间的交流之相关性。最后通过作者对汤用彤先生的批评 ,进一步探讨特定的经典解释的目的与特定的经典解释的方法相互间可能产生的矛盾。一、汤用彤对魏晋玄学的理解从《魏晋玄学论稿》的编目看即知 ,汤用彤对玄学与如何解经的关系最为关注 ①。汤用彤认定 ,玄学之所以对儒家经典解释传统形成有重大作用 ,并由此而成为解经的典型的原因 ,就在于 :魏晋玄学通过王弼、向秀和郭象所体现出来的儒道两家经典的互解 ,不仅使儒道两家的分歧 ,通过字句上的精心诠释而得以化解 ,而且更重要的是 ,使儒家经典所蕴涵的普遍性品格得以发掘 ,并为经世致用奠定思想基础...
试论以小说解经
作者: 暂无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8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易经》   《礼记》   汉书艺文志   《杂记》   小说家   解经   圣人   小说   儒家   《周官》  
描述: 客有见此题目者,大惊曰:“夫怪力乱神,子所不语,盖小说之不登大雅之堂尚矣,今子为此说,不将为侮圣人之言乎?”应之曰:余之以小说解经者,仅举《易经》之《明夷》,《周官》之“稍食”、《礼记》之《杂记》为言。而所言者,皆旷古以来,解经之士之所不能言或不敢言者。今余为之擘肌见理,使之涣然冰释,岂非汉人之所谓礼失而求野者乎?寻《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小说家与儒家同为九流十家之一,而所著录,则“儒五十三家,八百三十六篇;小说十五家,千三百八十篇”,是则小说家者流,且侈然以六艺之附庸,而蔚为大国矣。况所谓圣人者,六朝人演为《冲波传》,宋元人般为杂剧,是亦小说戏
孔子不见阳货欲往公山佛肸之召辨
作者: 暂无 来源: 船山学刊 年份: 193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大节   出处   出入   论语   孔子   行权   事实   解经   李氏   君子  
描述: 论语可疑之事。莫大于畔召欲往二节。后儒不征事实。而将就于欲往二字。以留后学之疑。非所以论聖人。非所以解经也。夫聖人守经行权。皆有大中至正之道。必无苟且于造次顚沛之顷。若贤者出入于小德也。况大节乎。如使大节可以出入。何以为时中之聖。而能定万世之依归。且拜下先进犹必示所从违。豈出处去就而忽味然勤无赖之心思乎。孔子进以礼退以义。试问畔召礼乎。往畔义乎。且此二节记于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