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论“情操”及“-操”——一种存在论意义的探讨(论纲)
作者: 暂无 来源: 江苏社会科学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情操     超越性   存在论    
描述: 了海德格尔基础存在论意义上的“-操”思想特点,试图说明作为人存在之本源展开方式意义上的“-操”现象,是如何为各种情操提供可能的。
从识心创化的角度看梁漱溟思想中的儒佛二重关系
作者: 暂无 来源: 学术研究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阿赖耶识缘起   识心    
描述: 心所,包含识、、意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处于转识成智的进程中。在此基础上,梁漱溟所论之仁的三个层次,即内觉、外和意,可与唯识之心形成某种对应。这可以视作以唯识学为参照反观传统儒学心性论的一种尝试。
悲情的儒、道、佛出路:论《红楼梦》首回神话主宰人物的寓意
作者: 暂无 来源: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女娲     《红楼梦》   儒道佛  
描述: 人物,全面探求作者寄托于人物名称上的主旨寓意,发现作者意以佛、道、儒三家思想解决具有浓烈悲剧意味的人"",使""纲在归于"青埂"无地的幻境外更有现实的归属。
与道情
作者: 暂无 来源: 江汉论坛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家     儒家  
描述: 作者从四个方面对中国古代的情理论进行了分析与比较。首先,先秦儒家提出了善、恶、美,道家则提出了真情说。其次,儒家在对待情感的态度上表现出由节、禁到灭的变化;道家则由“无情”发展到“安
儒、道之“”特色论
作者: 暂无 来源: 许昌学院学报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家     比较研究   儒家  
描述: 儒道论“”各具特色 :先秦儒家提出了善、恶、美 ,道家则提出了真情说 ;儒家在对待情感的态度上表现出由节、禁到灭的变化 ,道家则由无情发展到安、任情 ;儒家诸子对性与范畴作了较为
《性自命出》与《淮南子·缪称》论“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哲学史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子思子     缪称  
描述: 郭店楚墓所出儒书《性自命出》 ,据内容可划分为上、下两个部分。这两部分中都有不少地方论及“” ,下一部分对“”的重视尤其引人注目。据考察 ,这种重视“”的思想 ,亦见于《淮南子》的《缪称》篇
“思无邪”新论
作者: 暂无 来源: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思无邪      
描述: 在孔子的诗学观点中,思无邪因历来的聚讼纷纭而倍受关注。其实,思无邪意义理解上的矛盾,根源在于礼与这两个儒家思想概念的复杂关系中。孔子在礼制的层面上提出思无邪这一诗学观念。后儒们对性情的讨论冲击着思无邪的权威。思无邪意义的变迁,基本上是与礼二者间矛盾的体现。
儒家伦理法的内在精神及其重构
作者: 暂无 来源: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重构    
描述: 从文化类型上看,儒家法应属伦理法。这一文化品性决定了它的内在精神,进而形成以“—理—法”位阶排列为特征的中国古代社会调整规范系统。推进当代中国的法制现代化,必须正确认识儒家伦理法的历史局限和影响,进行现代法治精神的重构。
孔子哲学的义理架构*
作者: 杨少涵   来源: 学术研究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孔子    
描述: 孔子哲学的两根支柱仁和礼建基于孔子的心性学说。孔子的心性学说包括心论与论两个部分:心包括良知之心与认知之心,包括道德情感与自然情感。道德情感与良知之心是仁的两个基本内涵,这是成就道德的内在根据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诗乐思想研究
作者: 刘文萍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孔子      
描述: 作为中国“轴心时代”的“轴心”人物,孔子开创的儒家文学思想对中国两千年来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长期以来,后世把孔子的文学观主要概括为以“诗教”为核心,强调文学要为政治教化服务,认为文学是以仁义礼乐教化百姓的最好手段。所谓“诗教”即是强调诗歌与政治教化之间的联系。孔子是一位以“仁”立教的圣者。孔子学说的核心是诲示人要成为仁人君子。他为我们建构了一个君子的人格理想,开示了人之为人的应然价值尺度。孔子的文艺思想、教育目标都是围绕这一核心展开的。具体说来,通过文学艺术来塑造高尚的人是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