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古典儒道碰撞中的孔子教师问题研究
作者: 徐娜娜   杜钢   朱军   来源: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道视野   碰撞   自我定位   孔子   教师问题  
描述: 在早期儒道视野中,关于孔子教师问题存在较多争议。两种视野的碰撞给后人提供了不同的作为教育家的孔子形象。通过对孔子志趣的梳理,探讨在儒道视域中孔子通过为学和教学而形成的自我定位,并辨析两家对孔子自我认定的认识,可以进一步挖掘孔子教师问题对我国文化所产生的影响。
试析宋代新儒学对道教思想的融摄
作者: 王蕾   来源: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境界   道教   宋代新儒学   本体   工夫   心性  
描述: 道教自其产生之时就以杂而多端著称。它不仅容纳了来自不同学科的理论精髓,更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中道教思维方式对儒学的影响最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它影响了新儒学关于宇宙论、心性论、心性涵养以及境界等重要理念的形成。
王制论与周秦儒学的行政意识
作者: 曹胜高   来源: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王制   先王之道   外王之道   秦汉制度  
描述: 王道学说的历史起点是先王之道,而学理指向为外王之道。周秦学者探讨王道的实现时,提出了以“法先王、法圣王”为要求的王制论,如孔子立足先王之制,从中总结先王之道;孟子依据外王之道,追述古圣王之制;荀子则以圣王之道,提出后王之制的建构。秦汉儒生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以先王之制为经验、以王道学说为依据、以后王之制为指向的王制学说,成为秦汉改制的理论支撑。
浅论唐代道教戒律对儒释道法的融摄
作者: 暂无 来源: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戒律     融摄     唐代道教  
描述: 唐代是道教发展的鼎盛时期,道教戒律在这一时期走向系统化、规范化、成熟化。在对儒、释、道、法的融摄中,道教戒律完成了自我构建,形成了独特的体系,从而为道教的发展繁荣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吴世尚《庄子解》以儒解《庄》探析
作者: 暂无 来源: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以儒解《庄》   吴世尚   《庄子解》  
描述: 吴世尚《庄子解》有明显的以儒解《庄》倾向。吴氏阐释《庄子》,不仅表达了“欲合庄与孔而为一”的企图,还常常征引先秦儒家经典及宋明理学以解《庄》。吴氏以儒解《庄》既是对历史上“合儒道而为一”的思想的继承,也受到了清初思想文化的影响。由于一味地“欲合庄与孔而为一”,吴氏所揭示出的《庄子》“本义”必然会“微失本旨”。
《西游记》中儒释道三家思想的交融与思维创新
作者: 暂无 来源: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交融   《西游记》     思维创新  
描述: 玄奘取经是中外交通史和宗教史上的一大奇迹。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后世,都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以玄奘取经为题材的《大唐西域记》和《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等纪实作品广为传播,影响深远。到了明代,朱元璋以和尚出身当了皇帝,他既需要用儒教思想来维护自己的统治,同时还想维持自己佛家出身的光环,又不想得罪中国传统的道教,所以三教融合达到了新的高度,思想的深度碰撞必然产生新的思想火花。在此背景下写成的《西游记》,到处充满了创新思维。以今天科学发展的眼光来看,《西游记》中充满了对未来社会科学发展的期望和幻想,期待着人类实现更加美好的未来。
明清传教士作品对儒释道思想的实指化误读倾向
作者: 暂无 来源: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早期传教士   还原   儒释道   实指化   误读  
描述: 明清时期的早期传教士在介绍、传播基督教思想的过程中,在思想策略和具体言说上都采取了类比策略。在他们对中国传统儒释道思想的解释中,蔓延着实指化倾向。这集中体现在对某些范畴、概念的有意误读和对某些人物、神话的有意还原上。
中州戏曲与儒学情志
作者: 暂无 来源: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州戏曲   中州   儒家文化  
描述: 文化是人类独创的意义体系,是人们在精神上和心理上所依附的"实体"。中州戏曲是一种地域文化,它在儒家思想的长期浸润下,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品性,充满了儒学的情志。主要体现在内容上具有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积极入世、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向善求治、爱好和平的价值取向,以人为本、万物和谐的自然观念。
“名”与“言”的困境与突破——试论《庄子》中的孔子形象
作者: 暂无 来源: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孔子   庄子      
描述: 《庄子》内七篇的孔子形象是理解庄子哲学的关键,是庄子“重言”表达方式的典型代表,并蕴涵着庄子思想的深层意蕴。庄子用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人物、地点、情节,更新了历史,塑造了定位于儒家、实为道家的新尊师“仲尼”。庄子通过以“孔子”之名、“孔子”之言的方式,巧妙地将自己的思想“注入”孔子,以“孔子”之形批驳儒门后学,传播庄学,这无疑是最有力、最强大的“借重”方式。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庄子通过对名、言之困境的反思而对之进行解构与突破,也即寻找一条“得意忘言”的全新义理阐释模式。
《老子》第23章解义
作者: 暂无 来源: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老子》   魏源       王弼  
描述: 今本《老子》第23章"故从事于道者"一段话,已失去原貌,当据马王堆汉墓帛书本《老子》勘正。因为经文有误,历来注家皆失其解,马王堆汉墓帛书的出土为正确理解这段话提供了条件。这段话的大意是,与得道的人交往共事,自己也会得道;与背道的人交往共事,自己也会失道。《老子》这段话的用意在于劝说君主罢黜百学而独行己道。这段话与相关经文一起透露出了《老子》思想的心理根源,有利于我们对《老子》思想的准确把握。
< 1 2 ... 3 4 5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