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王制论与周秦儒学的行政意识
作者: 曹胜高   来源: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王制   先王之道   外王之道   秦汉制度  
描述: 王道学说的历史起点是先王之道,而学理指向为外王之道。周秦学者探讨王道的实现时,提出了以“法先王、法圣王”为要求的王制论,如孔子立足先王之制,从中总结先王之道;孟子依据外王之道,追述古圣王之制;荀子则以圣王之道,提出后王之制的建构。秦汉儒生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以先王之制为经验、以王道学说为依据、以后王之制为指向的王制学说,成为秦汉改制的理论支撑。
荀子对“儒”的分类
作者: 暂无 来源: 邯郸学院学报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荀子     礼义   先王之道  
描述: 为了适应新型政治体制的变化,苟子对儒家内部展开了审视与批评,并进行了不同层次的划分,提出大儒、雅儒、俗儒之别,还有小儒、偷儒、贱儒等之别。在苟子对“儒”的分类中,可以看到儒家在战国政治转型中的秩序安排,也可以看到儒学发展史中的荀学性格。
王道即先王之道:先秦儒家法先王思想流变
作者: 暂无 来源: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皇极   先王之道   王道   法先王  
描述: 王道是儒家政治思想的核心,也即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道,儒家经典“六经”就是王道的载体。根据《尚书》的记载,以尧、舜为开端,三代之王相继法先王之道。历夏商二代传给武王的“洪范”包含了九个范畴的统治大法,在其核心范畴“皇极”中最早提出了王道的概念和内涵。进一步而言,孔子继承周代文化,损益三代之礼,就是要继承先王之道。孟子主张法先王之道,先王之道就是以仁心行仁政。荀子认为百王之道无变,肯定了先王之道,但他主张法后王,后王是先王之道的集中体现。
“學以致道”與“習以成德”——以《論語徵》爲例試析荻生徂徠的道論
作者: 暂无 来源: 儒家典籍与思想研究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先王之道   荻生徂徠   《論語徵》   古文辭學  
描述: 荻生徂徠作爲日本江户時代古文辭學的開山鼻祖,以其五十歲左右爲轉折,可將其學問分爲語言學和哲學兩個分期(1)。如平石直昭所言,雖然徂徠學的研究已經細緻入微,但是對各個部分之間關聯的分析卻尚乏深入探討
论日本儒学对先王之道的解读
作者: 暂无 来源: 学术界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先王之道   朱子学   礼乐刑政   荻生徂徕  
描述: 先王之道是儒学中的重要内容,对它的解释一直以朱子学为主。但日本江户时代的儒学家则不满这种解释,如荻生徂徕提出以礼乐、六经为道,把它的内容解读为先王所制定的"礼乐刑政"等制度,这使得先王之道从空洞的道德理想变成了博大的治理天下的方略,从而导致了理学斯文扫地,促进了日本近代人文主义兴起。
荻生徂徕「不言」的诠释方法析论
作者: 暂无 来源: 台大文史哲学报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先王之道   名物   不言   经典诠释   古文辞   荻生徂徕  
描述: 本文旨在分析日本德川儒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学者荻生徂徕在解释儒家经典中,善用「不言」之意的解经特质及其问题。首先,分析徂徕基於《六经》古文辞方法,指出他的学问之道在於追求「名」、「物」相合的先王之道,「名」即是秦汉以前典籍中的古文辞语言-即《六经》的语言;「物」即是名所指涉的事物,即《六经》所载的礼乐制度。徂徕认为唯有语言与语言所指涉的对象物相合,才可能论议先王与孔子之道。其次,探讨徂徕「不言」之意的解经特质,分析(一)徂徕特强调「礼乐不言」,「不言」在此系作为强调实践礼乐的动态意义,以区别宋儒基於「理学」而重视言语之教的静态意义;(二)「不言」作为否定後儒「无中生有」的解经之批判用法,反对後儒编造如「性善」、「天理人欲」、「内圣外王」等概念来解释古代经典,恣意解释《六经》的道理;(三)从徂徕《论语徵》有意的阙解《论语》章节中,窥知徂徕有排除紧张的君臣关系,以及贬低颜回地位之「不言」之意。最後,由以上分析徂徕的「不言」诠释特质,进而指出徂徕诠释方法的矛盾及衍生的解释问题,即徂徕常自犯其「无中生有」的解经原则,以及使其经典解释局限在特殊性意义,而忽略其普遍性意涵,有可能扼杀经典解释的开放性或创造性。
颜渊之死
作者: 徐风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报纸 关键词: 孔氏   国君   先王之道   子思   孔子   弘道   精神追求   子贡   颜渊   求道  
描述: 颜渊之死
《爱莲说》发微
作者: 暂无 来源: 语文学习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朱熹   先王之道   道德   牡丹   修身   周敦颐   屈原   比德   君子   莲花  
描述: 讲求蓄志修身的儒家有君子"比德于物"的传统,此传统一方面通过外物之美砥砺陶冶其志,另一方面通过外物之美展现其蓄志之美,起到"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的效验。因此在其阐经论道之际,抑或诗文赋志之时,比德之"物"不断被继承与变换着。如君子比德于玉、比德于松,宋末元初人王义山的《君子堂记》曰:"晋唐以来,称竹为君子,又谓兰似君子,蕙似土大夫。"然而,始以莲花比德于君子并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者是北宋周敦颐。周敦颐生于北宋真宗天禧元年(公元1017),卒于神宗熙宁六
“知默”與“知言”——荀子思想中“默”的體知面向
作者: 暂无 来源: 诸子学刊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定曲   知言   先秦儒家   道德思考   先王之道   文子   非十二子   郝懿行   方朔   良非  
描述: 在先秦儒家中,人或咸知孟子之"好辯"1,而不意荀子亦以"言辯"、"善辯"著稱於世,蓋依荀子,"今聖王没,天下亂,奸言起,君子無執以臨之,無刑以禁之,故辯説也"。(《正名》)又云:"君子之於言也,志好
韩愈建立儒学道统的意义及现代启示
作者: 暂无 来源: 学习论坛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社会主义新文化   道统论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先王之道   现代启示   宋明理学   儒家学说   韩愈   儒学   传统文化  
描述: 一些年来,对韩愈所建立的儒学道统论,众说不一。现提出我的一些粗浅看法,以就教于大方。 一、以儒排佛的实质是倡兴 儒学,重新确立儒学的独尊地位 一般认为,韩愈兴儒排佛是站在儒家的立场,仿照佛教传法世系的祖统说,建立起一套儒家的道统论,以此为思想武器,坚决地反对佛道二教。这是事实。然而,笔者认为,这还仅仅是现象,并非实质。韩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