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新儒学视域下范仲淹经典诠释的特点及其思考
作者: 王金凤   来源: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新儒学   思想转向   经典诠释   范仲淹  
描述: 对于范仲淹思想在何种程度上影响了新儒学生成这一细节问题,学界相关研究尚处阙如状态。两宋新儒学是基于经典文本的诠释而得以形成与开展的,因此选择以经典诠释的角度切入该问题的讨论可以更为直观地体现新儒学初期的生成样态与开展趋向。通过对范仲淹经典诠释的形式、形态及特征的考察与检讨,不仅可以说明与此关联的若干流行见解需要被重新审察,还能够呈现出其经典诠释思想之于两宋新儒学的发生具有一种观念引导、意识转向的风向标意义。
跨文化语境下的中国经典诠释及其意义:以利安当《天儒印》为例
作者: 暂无 来源: 比较经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传教士   《天儒印》   中西文化交流   经典诠释  
描述: 传统的文化交流观念通常期待外来文化能够在本文化的学统之下理解本文化及相关经典,并惯于以外来者理解了多少、正解了多少、曲解了多少作为判断外来者之文化态度、交流策略、学习能力的标准。这样的观察视角往往会忽略或轻视文化交流或文化撞击中产生的一些新事物的价值。其实,产生新事物乃是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功能和重要议题。在讲求"跨越"和"多元"的今天,有必要正视或重新定位那些(以传统为模型而衡量之)看似不经或不准确的事物,并以此为契机思考:经典或传统的时代性价值该如何呈现?经典或传统的再生空间该如何构筑?利安当的《天儒印》竭力用天主教的一神论、道德观、礼仪含义及人类由来说解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中的一些格言,使之成为包含天主教观念的经文,因此正是思考跨文化诠释议题的良好个案。
论晚明“四书”诠释中的佛学路向——以焦竑、袁宗道、智旭为中心
作者: 暂无 来源: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袁宗道   焦竑   经典诠释   智旭  
描述: 在禅宗思想随阳明学广泛流传的背景下,晚明兴起了一股“以佛释儒”的经典诠释风尚。焦竑、袁宗道、智旭等作为儒者、居士、僧侣的代表对“四书”做出了佛学解读。诠释者们讲直觉、贵意象、遵循不说破原则,将儒释义理交融会通,极大地拓展了经典诠释空间,激发了文本的生命活力。从具体的诠释旨向看,儒者与居士一直坚守儒学本位,而僧侣更多地借解读四书藉儒显佛。在学者们的共同努力下,儒家经学史翻开了崭新一页,儒释合流成为新的经典诠释兴奋点。
“学而时习之”:儒家经典诠释传统的重要原则
作者: 暂无 来源: 河南社会科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经典诠释  
描述: 《论语》开篇首句“学而时习之”,是一个颇具诠释价值又深蕴诠释学意涵的命题.对这一命题中“学”、“习”、“时”等概念的探析,可以彰显儒家经典诠释传统的几个基本原则,即:意义源泉的圣典预设、为己之学的根本宗旨、学贯于行的根本指向以及达权通经的根本策略.而这些原则本身,又引发了对现时代中国古代经典诠释的路径及其可行性的反思.
两宋的《论语》诠释与儒学重建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哲学史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圣人之道   《论语》学   经典诠释   理学  
描述: 两宋时期文化界兴起的复兴原始儒学、重建儒家有体有用的圣人之道,导致《论语》诠释的学术热潮兴起。宋儒的《论语》学在经典诠释、本体建构、下学工夫三个方面均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从而建构了一种理学型的《论语》学,使《论语》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
杨文会《孟子发隐》探析
作者: 暂无 来源: 兴大中文学报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孟子发隐   杨文会   经典诠释  
描述: 楊文會(1837-1911),字仁山,為近代佛教復興之功臣。本文以「性善之辯」、「心思之別」、「天人之際」、「文史之間」等四項主題為線索,勾勒《孟子發隱》大意,列舉註文蘊含之學術課題,旨在觀察佛、儒兩家思想交會之情形。楊文會註解《孟子》,意在達成「以佛釋儒」之目的,故佛教思想與《孟子》形成相互解釋之關係,此即西方哲學家所說「詮釋之循環性」,可為解明《孟子發隱》之鑰。透過對《孟子發隱》之研究,可以揭露文本全體與部分章句之間的循環關係,亦可發現文本與詮釋者之間的互動關係,以及古說與今詮之間的緊張關係。就佛、儒兩家思想進行意義通分之過程而言,儒家思想是理解佛家思想之所依,佛家思想則為深化儒家思想之利器,兩者互為緣起,共成理解與詮釋之任務。
再论东亚儒学的建构逻辑——以黄俊杰的相关论述为中心
作者: 傅永军   来源: 周易研究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东亚儒学   东亚   互动关系   经典诠释   建构原则  
描述: 探究东亚儒学的建构逻辑,不仅要关注东亚儒学的可能性根据,还要关注东亚儒学的建构语境和原则。通过匡正日本学者子安宣邦对“东亚”概念的误读,证成东亚儒学存在与发展的文化多元化语境。在这种语境下,东亚儒学必然被建构为一种包含东亚各国儒学的“殊异性”于自身、又具有“整体性”之特质的儒学形态。通过对“东亚儒学”建构中存在的三种互动关系的分析,解析出“东亚儒学”建构中的主要原则。这些原则透显出东亚儒学建构中的实践智慧,为东亚儒者处理各种复杂性思想议题以及自身的系统化和整体性发展,提供了理性指引和规范引导。综合地看,东
论清儒经典诠释的拓展与限制
作者: 暂无 来源: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清儒   语言   身体观   经典诠释   易卦  
描述: 人与宇宙始终为相即相融的关系,在诠释的活动中,主体客体始终无从分离,儒家经典的汉学解释和宋学解释,均不例外。通过分析《易经》"身体→语言→义理"思想架构,发现,其中《易》卦与人的身体对应,并反映客观的外在世界之规律。卦爻辞以身体源出天地阴阳之规律,视语言为发自身体而建构一切政治伦理价值,以字、词为核心,在卦爻辞中作种种的延伸衍释,等于运用语言来作为身体之内在价值与外在世界相遇的媒介。以此一宇宙观为基础,可了解到宋儒对于先秦经典中生命与宇宙一体的奥义,实有瑰丽而深邃的阐扬,但却忽略了语言的重要性;清儒注意到经典语言作为身体及义理实践的桥梁,也了解"语言多义性"的奥义,将宋明儒诠经忽略语言的偏失扭转过来。汉宋典范对儒典的解释,长短互见。儒家经典传统是跨越千百年时代交替的有机生命体,随着不断继起的新诠释,而持续发生转变与发展。
荻生徂徕「不言」的诠释方法析论
作者: 暂无 来源: 台大文史哲学报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先王之道   名物   不言   经典诠释   古文辞   荻生徂徕  
描述: 本文旨在分析日本德川儒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学者荻生徂徕在解释儒家经典中,善用「不言」之意的解经特质及其问题。首先,分析徂徕基於《六经》古文辞方法,指出他的学问之道在於追求「名」、「物」相合的先王之道,「名」即是秦汉以前典籍中的古文辞语言-即《六经》的语言;「物」即是名所指涉的事物,即《六经》所载的礼乐制度。徂徕认为唯有语言与语言所指涉的对象物相合,才可能论议先王与孔子之道。其次,探讨徂徕「不言」之意的解经特质,分析(一)徂徕特强调「礼乐不言」,「不言」在此系作为强调实践礼乐的动态意义,以区别宋儒基於「理学」而重视言语之教的静态意义;(二)「不言」作为否定後儒「无中生有」的解经之批判用法,反对後儒编造如「性善」、「天理人欲」、「内圣外王」等概念来解释古代经典,恣意解释《六经》的道理;(三)从徂徕《论语徵》有意的阙解《论语》章节中,窥知徂徕有排除紧张的君臣关系,以及贬低颜回地位之「不言」之意。最後,由以上分析徂徕的「不言」诠释特质,进而指出徂徕诠释方法的矛盾及衍生的解释问题,即徂徕常自犯其「无中生有」的解经原则,以及使其经典解释局限在特殊性意义,而忽略其普遍性意涵,有可能扼杀经典解释的开放性或创造性。
儒学新论—— 郭齐勇学术论集
作者: 郭齐勇   来源: 孔学堂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郭店楚简   王船山   体验性   朱子   中国文化   齐勇   简帛   相隐   批判主义   经典诠释  
描述: 书号:978-7-80770-049-4开本:16开定价:58.00印张:18.75版次:2015年10月第1版2016年5月第1次“楚简研讨”讨论上博楚简有关孔子师徒的故事及其为政思想与《论语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