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论孔子的文化焦虑与传承意识——以孔子乐教思想为考察中心
作者: 雷永强   来源: 河南社会科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发明仁学   以质救文   文化焦虑   删诗正乐   内在超越  
描述: 孔子之时,文质乖离,由于缺乏“质”的支撑,周文亦呈现疲态。为摆脱先王乐教之“文”的形式化,孔子发明仁学,以质救文,使之走上了人文的、内在超越的路向;孔子本着深深的文化焦虑和继绝学的文化担当精神,整理上古文献,接续斯文,其功最著者在删诗正乐;在乐教实践中,孔子知行合一,倡雅声正乐,其美善兼济,化民成俗,和同天下,成为儒家治国济世的有效手段。
论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儒佛道三教经典的汲取
作者: 暂无 来源: 河南社会科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说文解字注   儒释道   文字解释   段玉裁  
描述: 段玉裁是清代乾嘉考据学派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和经学大师,精于儒家经典,熟知释道二教典籍。代表作《说文解字注》多运用儒家经典以"经"解"字",凸显了他以儒家为中心的经学家之形象;能够契理契机地援引佛教典籍来诠释与补充字义,反映出他对佛教的了解与友好态度;以道家经典为侧重兼摄道教典籍诠释字义,形成了他独特的解释系统。段氏《说文解字注》对儒佛道三教经典的汲取,不仅体现了他渊博的学识和其《说文解字注》的特点,而且也体现了他以儒家经典为本位的思想立场和他对儒佛道三教知识的理解与贯通。
“天地之中”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设立“天地之中”儒、释、道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可能性、可行性与必要性
作者: 暂无 来源: 河南社会科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天地之中     道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   生活文化   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描述: "天地之中"登封是中国早期王朝建都之地和文化荟萃的中心,各种文化均热衷于在此建立基地。在统治者的推崇下,儒、释、道文化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结合,逐渐衍生出民众生活化的儒、释、道文化表达,绵延至今,不少成为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文化生态的角度考察,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上形成一种互补共生、相互支撑的关系。设立"天地之中"儒、释、道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对于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守住我们民族的文化根脉,保持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天地之中”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设立“天地之中”儒、释、道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可能性
作者: 暂无 来源: 河南社会科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天地之中”登封是中国早期王朝建都之地和文化荟萃的中心,各种文化均热衷于在此建立基地。在统治者的推崇下,儒、释、道文化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结合,逐渐衍生出民众生活化的儒、释、道文化表达,绵延至今,不少成为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文化生态的角度考察,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上形成一种互补共生、相互支撑的关系。
“天地之中”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设立“天地之中”儒、释、道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可能性、可行性与
作者: 暂无 来源: 河南社会科学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天地之中”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设立“天地之中”儒、释、道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可能性、可行性与
春秋战国时期儒道法墨和谐社会思想浅析
作者: 暂无 来源: 河南社会科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和谐思想   浅析   春秋时期  
描述: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元典时代和轴心期,中国传统和谐社会思想的基础主要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以儒家、道家、法家、墨家为代表的和谐社会主张,构成了后世政治智慧的主体,有着深远而重大的影响,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借鉴和启示意义。
论刘备、宋江和唐僧的“醇儒”化
作者: 暂无 来源: 河南社会科学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刘备   “醇儒”化   通俗小说   唐僧   宋江  
描述: 历史上的刘备是一个充满王霸气质的枭雄,宋江是一个充满力量感的盗跖式的英雄,而唐僧则是一个大智大勇的得道高僧。但作为文学形象,刘备、宋江和唐僧却平庸、无能,缺乏文学感染力。这三个人物文学形象和历史形象的大异其貌,恰恰是作者在中国古代文化重伦理的儒家精神的深刻影响之下不断进行“醇儒”化的结果。
“学而时习之”:儒家经典诠释传统的重要原则
作者: 暂无 来源: 河南社会科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经典诠释  
描述: 《论语》开篇首句“学而时习之”,是一个颇具诠释价值又深蕴诠释学意涵的命题.对这一命题中“学”、“习”、“时”等概念的探析,可以彰显儒家经典诠释传统的几个基本原则,即:意义源泉的圣典预设、为己之学的根本宗旨、学贯于行的根本指向以及达权通经的根本策略.而这些原则本身,又引发了对现时代中国古代经典诠释的路径及其可行性的反思.
环境标准法律制度的困境与出路
作者: 暂无 来源: 河南社会科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社会治理   传统   逮捕   法治   环境标准  
描述: 法治生成的土壤并非仅存于现代社会的国家之中。中国传统社会“法家”治理以及儒法共治时期的“引礼入法”“礼法结合”,均反映出法律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机械的法律适用以及漫无边际的适用法外因素,会严重地削弱法律治理在社会中的能力及效果。当代中国法治建设,在借鉴和反思传统社会法律治理的得失的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协调法律规则与参与主体的关系,从而实现法治在现阶段治理能力的提升。在中国,逮捕是人身约束程度最强的一种强制措施,因而也受到广泛的关注。长期以来,构罪即捕现象的存在一直使检察机关受到较大的非议。2012年的《刑事诉讼法》修改,对逮捕程序做了一定程度的调整,力图规范其裁量权的运用,进而限制未决羁押的滥用倾向。于是,构罪即捕的弱化程度,也就成为立法目标实现与否的重要衡量指标。然而从根源上分析,中国特色的诉讼构造体系才是这种现象产生的真正症结,从而引发了羁押功能的进一步扭曲。更为重要的是,在构罪即捕的影响下,被追诉人的人身权利受到了极大的威胁。消除这一痼疾,就必然要求替代性羁押措施能够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同时融入更多的诉讼化因子。唯有如此,构罪即捕的生存土壤才能日臻消逝。目前,我国环境标准法律制度存在诸多不足,诸如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法律层级低,环境标准体系不健全,环境标准之间存在冲突,环境质量标准未能有效发挥核心作用等,导致环境标准制度效益折损。美国、欧盟、日本的环境标准制度比较成熟,值得借鉴。应立足我国环境保护实际,对环境标准实行分类管理,重构环境标准体系,建立环境标准实施评估机制。本刊编辑部特邀相关专家对以上问题进行研究,供读者参考。
构罪即捕现象的解析及应对
作者: 暂无 来源: 河南社会科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社会治理   传统   逮捕   法治   环境标准  
描述: 法治生成的土壤并非仅存于现代社会的国家之中。中国传统社会“法家”治理以及儒法共治时期的“引礼入法”“礼法结合”,均反映出法律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机械的法律适用以及漫无边际的适用法外因素,会严重地削弱法律治理在社会中的能力及效果。当代中国法治建设,在借鉴和反思传统社会法律治理的得失的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协调法律规则与参与主体的关系,从而实现法治在现阶段治理能力的提升。在中国,逮捕是人身约束程度最强的一种强制措施,因而也受到广泛的关注。长期以来,构罪即捕现象的存在一直使检察机关受到较大的非议。2012年的《刑事诉讼法》修改,对逮捕程序做了一定程度的调整,力图规范其裁量权的运用,进而限制未决羁押的滥用倾向。于是,构罪即捕的弱化程度,也就成为立法目标实现与否的重要衡量指标。然而从根源上分析,中国特色的诉讼构造体系才是这种现象产生的真正症结,从而引发了羁押功能的进一步扭曲。更为重要的是,在构罪即捕的影响下,被追诉人的人身权利受到了极大的威胁。消除这一痼疾,就必然要求替代性羁押措施能够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同时融入更多的诉讼化因子。唯有如此,构罪即捕的生存土壤才能日臻消逝。目前,我国环境标准法律制度存在诸多不足,诸如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法律层级低,环境标准体系不健全,环境标准之间存在冲突,环境质量标准未能有效发挥核心作用等,导致环境标准制度效益折损。美国、欧盟、日本的环境标准制度比较成熟,值得借鉴。应立足我国环境保护实际,对环境标准实行分类管理,重构环境标准体系,建立环境标准实施评估机制。本刊编辑部特邀相关专家对以上问题进行研究,供读者参考。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