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西汉少吏的时代转型及其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以《汉书》可考之史实为中心
作者: 暂无 来源: 南都学坛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官僚结构   社会治理   少吏   大一统  
描述: 汉代“少吏”指官僚群体中位居百石、斗食、佐史之秩的低级官吏。因受汉代用人之制、意识形态、社会思潮变迁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西汉时期的少吏有一个从“文法之吏”“儒化之吏”到“吏化之儒”的发展与演变过程。这一方面反映出对秦时以法吏为主之弊的渐进式调整,另一方面又可弥补不谙吏事、不达时宜的儒吏之弊,从而使汉代官吏形成儒法兼通的历史格局。此外,汉代社会还给予少吏晋身的通路与保障,使得众多少吏得以渐达官僚结构上层;而这类官吏的参政不仅可保证施政的正确性、针对性和可执行性,而且有利于规范社会秩序并有效治政。
荻生徂徕的忧患意识和社会治理思想
作者: 暂无 来源: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三代之治   社会治理   忧患意识   礼乐刑政  
描述: 荻生徂徕(1666-1728)是日本江户中期著名的“古文辞学”派儒学家。彼时因商品经济的萌发,出现了“四民失序”、道德失范等诸多社会问题,面对新的历史转折,荻生徂徕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感促使他著书立说,向幕府建言献策,提出了具体的社会治理方案。总体而言,他认为要仿照“三代之治”,在日本建立起遵循“圣人之道”的礼乐制度来达到社会治理的目的。毋庸置疑,荻生徂徕对社会问题的“诊断”超越了常人和时代,但其为解决问题开出的“良方”有待进一步推敲和论证。
社会治理视角下的道、儒之辨——以老子、孔子为中心的考察
作者: 暂无 来源: 宁夏社会科学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老子     社会治理   孔子    
描述: 老子、孔子思想一直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部分,老子清静无为,孔子崇仁尚礼。这些思想体现着二人对当时政治社会的看法,蕴涵着独特的社会治理思想。比较二人的思想会发现,在针锋相对反对儒家思想的同时,老子的思想也表现出对现实政治格局、文化认同的一面,特别是在对待社会治理问题时,其思想的最终指归与孔子有合辙之处。
儒家政、德思想对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的启示
作者: 暂无 来源: 青年科学(下半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为政以德   全球化   市场经济   社会治理   和谐社会  
描述: 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提出缘于西周“天意”和民意结合与春秋战国社会剧烈转型的大背景。 “为政以德”有着民本、仁爱、礼治的文化内涵,其基本特征是重教化、重等级秩序、重入世有为,对后世中国社会治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面对全球化趋势加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的背景, “为政以德”思想对当下中国政治的启示有:执政要以民为本、执政者要修身立德、执政者需以身作则、要形成以德选官的用人导向;对社会建设的启示是:德法相济构建社会治理模式、以德为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环境标准法律制度的困境与出路
作者: 暂无 来源: 河南社会科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社会治理   传统   逮捕   法治   环境标准  
描述: 法治生成的土壤并非仅存于现代社会的国家之中。中国传统社会“法家”治理以及儒法共治时期的“引礼入法”“礼法结合”,均反映出法律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机械的法律适用以及漫无边际的适用法外因素,会严重地削弱法律治理在社会中的能力及效果。当代中国法治建设,在借鉴和反思传统社会法律治理的得失的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协调法律规则与参与主体的关系,从而实现法治在现阶段治理能力的提升。在中国,逮捕是人身约束程度最强的一种强制措施,因而也受到广泛的关注。长期以来,构罪即捕现象的存在一直使检察机关受到较大的非议。2012年的《刑事诉讼法》修改,对逮捕程序做了一定程度的调整,力图规范其裁量权的运用,进而限制未决羁押的滥用倾向。于是,构罪即捕的弱化程度,也就成为立法目标实现与否的重要衡量指标。然而从根源上分析,中国特色的诉讼构造体系才是这种现象产生的真正症结,从而引发了羁押功能的进一步扭曲。更为重要的是,在构罪即捕的影响下,被追诉人的人身权利受到了极大的威胁。消除这一痼疾,就必然要求替代性羁押措施能够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同时融入更多的诉讼化因子。唯有如此,构罪即捕的生存土壤才能日臻消逝。目前,我国环境标准法律制度存在诸多不足,诸如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法律层级低,环境标准体系不健全,环境标准之间存在冲突,环境质量标准未能有效发挥核心作用等,导致环境标准制度效益折损。美国、欧盟、日本的环境标准制度比较成熟,值得借鉴。应立足我国环境保护实际,对环境标准实行分类管理,重构环境标准体系,建立环境标准实施评估机制。本刊编辑部特邀相关专家对以上问题进行研究,供读者参考。
构罪即捕现象的解析及应对
作者: 暂无 来源: 河南社会科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社会治理   传统   逮捕   法治   环境标准  
描述: 法治生成的土壤并非仅存于现代社会的国家之中。中国传统社会“法家”治理以及儒法共治时期的“引礼入法”“礼法结合”,均反映出法律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机械的法律适用以及漫无边际的适用法外因素,会严重地削弱法律治理在社会中的能力及效果。当代中国法治建设,在借鉴和反思传统社会法律治理的得失的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协调法律规则与参与主体的关系,从而实现法治在现阶段治理能力的提升。在中国,逮捕是人身约束程度最强的一种强制措施,因而也受到广泛的关注。长期以来,构罪即捕现象的存在一直使检察机关受到较大的非议。2012年的《刑事诉讼法》修改,对逮捕程序做了一定程度的调整,力图规范其裁量权的运用,进而限制未决羁押的滥用倾向。于是,构罪即捕的弱化程度,也就成为立法目标实现与否的重要衡量指标。然而从根源上分析,中国特色的诉讼构造体系才是这种现象产生的真正症结,从而引发了羁押功能的进一步扭曲。更为重要的是,在构罪即捕的影响下,被追诉人的人身权利受到了极大的威胁。消除这一痼疾,就必然要求替代性羁押措施能够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同时融入更多的诉讼化因子。唯有如此,构罪即捕的生存土壤才能日臻消逝。目前,我国环境标准法律制度存在诸多不足,诸如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法律层级低,环境标准体系不健全,环境标准之间存在冲突,环境质量标准未能有效发挥核心作用等,导致环境标准制度效益折损。美国、欧盟、日本的环境标准制度比较成熟,值得借鉴。应立足我国环境保护实际,对环境标准实行分类管理,重构环境标准体系,建立环境标准实施评估机制。本刊编辑部特邀相关专家对以上问题进行研究,供读者参考。
法治在传统及当代中国社会的治理能力
作者: 暂无 来源: 河南社会科学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社会治理   传统   逮捕   法治   环境标准  
描述: 法治生成的土壤并非仅存于现代社会的国家之中。中国传统社会“法家”治理以及儒法共治时期的“引礼入法”“礼法结合”,均反映出法律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机械的法律适用以及漫无边际的适用法外因素,会严重地削弱法律治理在社会中的能力及效果。当代中国法治建设,在借鉴和反思传统社会法律治理的得失的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协调法律规则与参与主体的关系,从而实现法治在现阶段治理能力的提升。在中国,逮捕是人身约束程度最强的一种强制措施,因而也受到广泛的关注。长期以来,构罪即捕现象的存在一直使检察机关受到较大的非议。2012年的《刑事诉讼法》修改,对逮捕程序做了一定程度的调整,力图规范其裁量权的运用,进而限制未决羁押的滥用倾向。于是,构罪即捕的弱化程度,也就成为立法目标实现与否的重要衡量指标。然而从根源上分析,中国特色的诉讼构造体系才是这种现象产生的真正症结,从而引发了羁押功能的进一步扭曲。更为重要的是,在构罪即捕的影响下,被追诉人的人身权利受到了极大的威胁。消除这一痼疾,就必然要求替代性羁押措施能够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同时融入更多的诉讼化因子。唯有如此,构罪即捕的生存土壤才能日臻消逝。目前,我国环境标准法律制度存在诸多不足,诸如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法律层级低,环境标准体系不健全,环境标准之间存在冲突,环境质量标准未能有效发挥核心作用等,导致环境标准制度效益折损。美国、欧盟、日本的环境标准制度比较成熟,值得借鉴。应立足我国环境保护实际,对环境标准实行分类管理,重构环境标准体系,建立环境标准实施评估机制。本刊编辑部特邀相关专家对以上问题进行研究,供读者参考。
孔子思想的『五大智慧』
作者: 郑治文   傅永聚   来源: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明史   孔子思想   社会治理   时代课题   文化智慧   文化认同   春秋末期   大智慧  
描述: 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孔子是最杰出的文化代表。孔子儒学总体上蕴含着文化、伦理、政治、教育、社会治理方面的五大智慧。它们仍可为今所用,甚至可以为全人类共享。 其一,述而有作的文化智慧。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周文疲敝,礼坏乐崩,当面临“古今之变”、重建“文化认同”的时代课题时,孔子应之以“述而有作”之道,述礼作仁,一继承一开新,由此礼乐得以存、仁学得以立、儒学得以开。
“国际儒学论坛•2010:儒家思想与社会治理”学术研讨会综述
作者: 暂无 来源: 探索与争鸣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人民大学   教授   社会治理   儒家思想   思维方式   孔子   治理思想   儒家政治哲学   儒学   学术研讨会  
描述: 日前,由中国人民大学和韩国高等教育财团主办的“国际儒学论坛·2010:儒家思想与社会治理”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隆重召开。来自中国、韩国、日本、新加坡、美国、加拿大、巴西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2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专家学者围绕“儒家思想与社会治理”的主题,从儒家的社会政治理论、政治智慧、中西政治哲学比较、儒家政治哲学的现代价值等几个不同维度,深入探讨了儒家的政治哲学与社会政治思想对当代社会治理的重要启迪与借鉴价值。 儒家的社会政治理论 自孔子提出“仁以复礼”和“正名”的社会政治思想以来,儒学在其2000多年的演进过程中,发展出了丰富的社会政治理论。与会专家从政治学、伦理学、文化心理学、文化行为发生学、社会控制论等多个角度进行了研讨。儒家社会政治思想作为东亚社会政治治理的主要指导思想,有其自身整体的特点。韩国延世大学李光虎教授认为,作为数千年来东亚文化主轴的儒学思想,其整个体系充满了德治论。儒学的德治论贯通于儒学的自然哲学、人文哲学、教育哲学与社会哲学中。日本爱嫒大学邢东风教授指出,中国传统思想有以政治伦理为本位的特点。从儒、道、佛三种思想体系描绘的理想世界类型中,可以看出中国传统中人们对社会所抱有的基本期待。
浅谈古代儒法道哲学对创建和谐社会的一点有益启示
作者: 张琪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报纸 关键词: 有益启示   道家   社会治理   社会主义事业   管理哲学   儒法   六届六中全会   儒家   我国古代   道哲学  
描述: 浅谈古代儒法道哲学对创建和谐社会的一点有益启示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