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论盐铁会议的四重逻辑
作者: 暂无 来源: 哲学动态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桑弘羊   理想主义   儒法   盐铁会议  
描述: 盐铁会议发生在西汉中期,它是以桑弘羊为首的政府官僚与贤良文学等民间人士就盐铁专营政策存废等问题展开的一场著名辩论。从现实层面看,贤良文学主张农民和商人各奉其业有其合理性,但忽视了豪门对农民的兼并、掠夺,会造成“国与民俱贫,而官独富”;而桑弘羊等人主张国家垄断,则又会导致“国富民穷”。在价值观层面,贤良文学秉持重义轻利原则,这可能会扼杀追求功利的进取精神;而桑弘羊等人虽然肯定了人的功利性诉求,却忽视了利之诉求须以义为前提。盐铁会议的结果虽然是盐铁政策基本保持不变,却助长了儒家道德理想主义的泛滥,并蜕变为脱离实际的“俗儒化”,从而将西汉政权引向衰落。
先秦儒法婚姻思想比较
作者: 暂无 来源: 古代文明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比较   先秦   婚姻思想   儒法  
描述: 先秦儒、法婚姻思想既"同"又"异","同"表现为两家都以维护当时约定俗成的婚姻道德为己任,以建立某种使男性受益的婚姻家庭秩序为目标;"异"表现为两家在达至理想婚姻家庭目标的途径和手段上略有差异。"同"源于两家共同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和共同作为男权社会代言人的身份,"异"源于两家有差别的人性观和治世方略。
先秦儒法公私观简论
作者: 暂无 来源: 齐鲁学刊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崇公抑私   儒法   公私观   人性论  
描述: 先秦儒法公私观讨论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生活中群体与个体、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问题,他们强调"公义",卫护"公利",一致主张公高于私,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先秦儒法公私观的理论贡献不同,前者主要在伦理思想领域,为道德修养提出了目标,而后者主要在法治思想领域,为法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儒家没有把公与私绝对化,表现了可贵的民本主义思想,而法家的公私观则将公与私绝对对立,最后走向绝对君主专制主义。儒法公私观是以各自的人性论作为理论依据的。儒法崇公抑私的公私观的历史影响具有两重性。
从儒法之对比谈先秦儒学官学化的失败原因
作者: 暂无 来源: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对比   儒法   官学化   失败  
描述: 通过对先秦时期儒法地位悬殊差异的比较研究 ,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儒学官学化失败的原因。认为先秦儒学官学化失败不是偶然的 ,从一定程度上讲是儒学的超前性特质所决定的。这说明 ,一种思想能否成为统治思想只能取决于时代的需要和选择
以“传”求“治”:论儒家和法家传播理念的相通性及其时代意义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南传播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实效   舆论   儒法   传播理念   统一  
描述: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先贤灼见,熠熠生辉。礼乐崩坏,百家争鸣;诸子立说,周游列国。雄心勃勃,各显神通;殊途同归,追求大治。回溯历史,诸子思想依旧光彩照人。其中,儒家和法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两家的学说中均包含着丰富的传播理念。本文从儒、法的"治"之追求入手,立足于《论语》、《孟子》、《韩非子》等经典著述,分析两者不同施政纲领所包含的相似传播理念,为当前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传播活动提供参考。
方太:儒法并施的“魔法”
作者: 暂无 来源: 当代电力文化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企业发展史   吸油烟机   西方管理   儒家思想   道德管理   儒法   经营理论   海尔人   厨房电器   儒家文化  
描述: 在企业发展史上,有一种著名的物件:锤子。1985年,海尔总裁张瑞敏用它砸了76台冰箱,向海尔人宣告品质的重要;18年后,方太总裁茅忠群用它砸向一面墙,向方太人明示沟通的重要,这也成为儒家管理改革的重要一环。方太集团历时19年,打造了首个国人创造的高端厨房电器第一品牌、中国高端集成厨房第一品牌、中国高端热水器第一品牌等。方太之所以取得如此骄人业绩,是因为方太管理儒法并施展现出的
儒家法思想之君权论三题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西法律传统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自然欲望   儒家思想   荀学   宋元明   民贵君轻   儒法   尊君   君臣之义   蔡尚思   孔丘  
描述: 批儒的思想家蔡尚思揭示了这么一个定律:"自古至今,越发专制的君主(自汉武帝至宋元明清的专制君主)和军阀(民国武人),越发要尊孔;而越发信奉孔丘的学人,也就越发要尊君。" [1] 在期许圣君、希冀王道
浅述道、儒、法三家的治国主张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家思想   “以法治国”   自然无为   以德治国   中国古代历史   儒法   法家思想   古代中国   法治主义   黄老之学  
描述: 主张"以法治国"。下面就中国传统治国方法作一简单的介绍。1.道家主张"以天治国"中国古代历史上主张"天治"的是道家。老子从"天道自然无为"的
中央集权制下的制度安排:礼治与儒法兼综——“现代化转型视角下的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之十八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发展观察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央与地方关系   内圣外王   儒家思想   终极价值观   中央集权制   儒法   《法经》   儒家化   亲亲为大   儒家传统  
描述: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中庸》上文谈到,从比较视野来看,传统中国中央集权制(郡县制)的出现实际上是一个非常早熟而奇特的现象。而中央集权制的产生和维持,不仅有赖于其背后的观念支撑,也必须有一系列的制度安排。任何文明传统的终极价值观念,要真正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的运行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就不能仅停留在精神
法家“治世”思想的二重性与“儒法互补”的新视角
作者: 暂无 来源: 哲学研究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缘法而治   于治国   孝公   国家本位   秦政   价值理性   儒法   以刑去刑   非理性   工具理性  
描述: 中国古人历来向往"治世",并形成了丰富的"治世"思想。对此人们往往是夸三代、赞儒家,法家的"治世"思想则因秦政而被忽视。其实,即使是影响秦政的法家商鞅、韩非,其思想也存在理性与非理性的二重性:为了争取执政,它确实有以君主为本位的非理性倾向;但出于治国需要,又必须立足于国家本位作理性思考。其"法治""势治"理论既是理性思考的产物,也具有弥补儒家思想偏向的价值。然而,学界对法家的"治世"思想探讨较少,对汉家"尊儒"后的"儒法互补"问
< 1 2 ... 6 7 8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