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浅述道、儒、法三家的治国主张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家思想   “以法治国”   自然无为   以德治国   中国古代历史   儒法   法家思想   古代中国   法治主义   黄老之学  
描述: 主张"以法治国"。下面就中国传统治国方法作一简单的介绍。1.道家主张"以天治国"中国古代历史上主张"天治"的是道家。老子从"天道自然无为"的
大唐时代音乐美学
作者: 暂无 来源: 民族音乐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法曲   中国学术   太常   唐代音乐   思想系统   衙前乐   音声人   中国古代历史   外来音乐   音乐美学  
描述: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极盛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引人遐思的朝代,它不论在经济还是文化上都曾盛极一时,在历史的耀眼发光之时更是中国学术思想的成熟期.在这个帝国一统的时代,儒、释、道的哲学作为中国人思想系统的基质被确定了下来,在此后的一年多年的历史中,上述思想不断地被发展和发扬,但并未产生根本的转移.这时候唐代音乐美学思想,既是对先秦儒道、魏晋音乐美学思想的继承,又有了新的发展,而这种继承和发展以儒道玄学相互融合为特征,从而使唐代音乐美学思想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唐代音乐美学思想的多元特征是唐代宗教、文化、思想、艺术多种派别类型并存合流的典型反映.
说有易,说无难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统治者   作者   朱熹   功名   古代史   孔子   唐太宗   中国古代历史   理学   中国知识分子  
描述: 大致千禧年以来,中国古代历史突然“火”了。以中国古代历史与人物为题材的图书,屡登五花八门的“排行榜”。这类题材的作者,也受到读者的热捧。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需要写一篇大文章才能说清楚,暂且不表。但说两个比较表面的现象:第一,作者大致都不是古代史学术圈内的研究者,多是“横生斜长”出来的。有的作者甚至是被这把“火”所吸引,跟风而行;有的是出版者跟风而临时邀约一些作者而出书的。第二,这类书越写越宏大,到近几年来,已经从古代史中的某一个朝代的人和事,拓展到总结中国历史规律的高度上去了。坊间能够看见诸如“重新构建历史”这样吓人的标题。新近出版的《中国知识分子沦亡史——在功名和自由之间的挣扎与抗争》,也属于此类。 作者将诸子百家所处的春秋战国时代作为一个坐标点,并以这个坐标点为参照,阐述中国知识分子沦亡的过程:就知识分子来说,从特立独行的士,到“只有韬略、没有立场”的策士,再到“专为帝王服务”的谋士,最后到“完全按奴才标准设计”的进士,在“功名,还是自由”的选择中,知识分子们步步后退。从学术来说,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从独创到“为帝王谋”、从儒学到理学、从“格物”到“致良知”、从经世致用到考据,慢慢黯淡下去。
比较诗学的本土生成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方丛刊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交流   中国学   跨文化   中国古代历史   60年代   70年代   比较诗学   本土  
描述: 比较诗学作为一门现代意义上的学科,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自70年代起,它被先后引入中国学界。由于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历史上存在着规模宏大、影响深刻的中外异质文化交流与碰撞事实,其中包含了广泛的诗学内容,因此在跨文化、跨民族、跨语言的比较视阈下所进行的诗学比较研究很早就开始了。下面,我们分别从三个方面来阐述中国比较诗学的本土生成、理论内涵和方法论贡献。一、从“格义”到“况义”:中西互释的本位嬗变佛教初入中国之时,其独有名理概念,很难为当时士人所理解,故传教僧徒采用中国固有学说来阐述,这种做法就是“格义”。即《高僧传.法竺雅》所云“以经中事数,拟配外书,为生解之例”①。所谓“外书”,主要是指儒家和道家的典籍,故通过“格义”所比附的对象,包括儒、道两方面的内容。前者如以“五戒”(戒杀、盗、淫、妄言、饮酒)比附“五常”(仁义礼智信),以“三归”(佛、法、僧)比附君子之“三畏”;后者如以“空”比附“无”,以“种智之体”比附“太虚”②,等等。有时,中国固有观念被直接移入佛教“经典”,即,“格义”被提前运用到“印度”的文献之中了,如智者大师《仁王护国般若经疏》引提谓波利问佛之言及佛之答言,便是典型一例:提谓波利等问佛:...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