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论儒家仁学思想对王国维文学观的影响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方丛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生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   仁学思想   “仁”学思想   人生修养   文学观   王国维   儒家  
描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各有自己的艺术化人生境界的追求,即儒家以“仁”、道家以“游”、佛家以“空”作为各自人生修养境界的最高目标。三家的人生审美境界论不仅影响到他们对文学超越性的认识,而且还直接影响了王国维文学观的形成。但鉴于篇幅,本文仅就儒家“仁”学思想对王国维文学观的影响进行探讨。
论经学信仰与韩愈“文以明道”的文学阐释观念的提出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方丛刊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危机   “文以明道”   信仰   经学   文学阐释   社会历史背景   韩愈   政治危机  
描述: 引言论及韩愈“文以明道”观念得以提出的原因,学界多从社会历史背景的角度予以分析,以中唐时代的政治危机和文化危机作为出发点,认为韩愈所“明”之“道”,乃是政治上的“尊王攘夷”,以及文化上的“尊儒排佛”。①对于“文以明道”观念的评价,也多从“适于时,救其弊”的角度予以肯定。②可是,我们知道,韩愈力倡古文,其志实在“古道”,所谓“好其言辞”,乃“欲兼通”耳。③其“文以明道”的文学观念,在指导写作的意义之外,④实是关于“文学为何”(what literature is)的问题,讨论的是文之为文的终极依据在于“道”的问题,这是文学本论(theories ofliterature)的问题,属于本体论(ontological)的范畴。⑤除在文学史的创作论范畴内对“文以明道”的观念进行讨论之外,在作为文学阐·2释观念的意义上,尚有讨论的余地。另外,韩愈“明道”的目的在于兼济天下,致用于当今,这当中有家国政治的思考,⑥也蕴含“重建儒学权威”的努力,⑦但是,我们以为,作为一代大儒的韩愈,在对其为学和为人的探讨研究之外,其为道的一面,也即其儒之为儒的终极关切和心灵信仰的一面,也是不可忽略的一个方面。我们这里讨论的信仰,是在蒂里希所...
比较诗学的本土生成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方丛刊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交流   中国学   跨文化   中国古代历史   60年代   70年代   比较诗学   本土  
描述: 比较诗学作为一门现代意义上的学科,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自70年代起,它被先后引入中国学界。由于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历史上存在着规模宏大、影响深刻的中外异质文化交流与碰撞事实,其中包含了广泛的诗学内容,因此在跨文化、跨民族、跨语言的比较视阈下所进行的诗学比较研究很早就开始了。下面,我们分别从三个方面来阐述中国比较诗学的本土生成、理论内涵和方法论贡献。一、从“格义”到“况义”:中西互释的本位嬗变佛教初入中国之时,其独有名理概念,很难为当时士人所理解,故传教僧徒采用中国固有学说来阐述,这种做法就是“格义”。即《高僧传.法竺雅》所云“以经中事数,拟配外书,为生解之例”①。所谓“外书”,主要是指儒家和道家的典籍,故通过“格义”所比附的对象,包括儒、道两方面的内容。前者如以“五戒”(戒杀、盗、淫、妄言、饮酒)比附“五常”(仁义礼智信),以“三归”(佛、法、僧)比附君子之“三畏”;后者如以“空”比附“无”,以“种智之体”比附“太虚”②,等等。有时,中国固有观念被直接移入佛教“经典”,即,“格义”被提前运用到“印度”的文献之中了,如智者大师《仁王护国般若经疏》引提谓波利问佛之言及佛之答言,便是典型一例:提谓波利等问佛:...
中西精神冲突的正解与误解:刘小枫比较诗学的思想与方法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方丛刊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西方   《拯救与逍遥》   误解   精神冲突   刘小枫   上海人民出版社   正解   比较诗学  
描述: 一、“比较诗学”的两难处境1988年4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刘小枫的《拯救与逍遥——中西方诗人对世界的不同态度》一书,由于其浓厚的神学知识背景,以及对儒、道、释等汉语主流文化精神的价值反思与批判,给当时的学术界以相当强烈的震撼。13年之后的2001年7月,上海三联书店推出该书的修订本,删除了副题,仍名为《拯救与逍遥》。十多年来,《拯救与逍遥》一直被视为一部“比较诗学”著作,不过,刘小枫自己的态度却显得矛盾而且含糊。初版“引言”直接题为“作为价值现象学的比较文化和比较诗学”,并对比较文化、诗学、比较诗学等概念给予了正面论述,但“后记”却说“本书的产生,只是偶然与‘比较诗学’有缘……根本就不是比较诗学,否则,只会败坏比较文学的声誉”。修订本为了“恢复原本的构思”、“摆脱‘冒充比较诗学’的罪名”,“纠正命运导致的这个历史误会”,改写了初版引言和绪论中“佯说诗学”的部分。但这种改写,在我看来,是不彻底的,除了将“比较文化”、“比较诗学”这些太过碍眼的词语与段落删除以外,更策略性的做法则是用“精神冲突”取代“比较文化”、“比较诗学”或者“对话”等术语,这从修订本将“引言”的标题,由“作为价值现象学的比较文化和比较诗学”...
兼容·杂糅·愤世·抗争——中国民间宗教的特殊性格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方丛刊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兼容   主流意识形态   中国宗教   性格   民间宗教   抗争   愤世   杂糅  
描述: 在中国宗教发展史上,除了人们常说的处于正统地位的儒、释、道三教之外,还有一种被主流意识形态视为异端邪说却广为民众所信奉的民间宗教。由于其流布广泛,对社会体制有巨大的冲击,产生了深远影响。
咸与史、儒及屈原前期思想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方丛刊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描述: 咸与史、儒及屈原前期思想
《淮南子》人格理想论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方丛刊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格理想   人生境界   人格精神   中国美学   生命存在   中国古典美学   百家争鸣   理论思维方式   自我存在   《淮南子》  
描述: 中国古典美学始终关注、探索的是人的自我存在的价值、生命存在的意义,“人作为人所应有的意义和价值的充分肯定,始终是中国美学的根本”。因此,追求理想的人格精神和完美的人生境界是中国美学的最高旨趣。先秦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儒、道、墨等纷纷建构起自己对人生的目标、意义、价值的理解模式。然而,由于社会时代的发展,“其中儒、墨、道作为其薪尽之火,在轴心期奋起应战,但结果却是‘道数为天下裂’。并未能达到新的统一”。刘安编写的《淮南子》产生于百家争鸣之后、思想界出现“百川异源而归于海”(《要略训》)的大融合的汉初时代,这个时代包容并蓄的阔大胸襟和理论思维方式以及自由奔放的文化格局为《淮南子》美学思想中人格理想的建构创造了难得的机遇。[第一段]
魏晋玄学的总结与终结:论郭象《庄子注》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方丛刊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庄子注   庄周   注释  
描述: 西晋末年,玄学遇到理论危机,裴頠作《崇有论》以儒攻道,当时玄学领袖王衍、乐广难以应对。其实早在正始年间,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即以道攻儒,就对当时思想界造成极大的冲击,玄学创始人王弼本意想调和儒道,但“道本儒末”的理论本身就埋伏着一个巨大的危机:尊道绌儒。对这种理论的不完善王弼也许意识到了,但他英年早逝,
试述儒家诗学美学化嬗变的历史进程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方丛刊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诗歌   中国   文学研究   儒家  
描述: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诗学大体上可分为儒、道两大传统。佛(释)学的诗学本非我国所固有,传人我国后,受道家的影响较大,因而粗略地说,可与道家诗学归为一大类。一般认为,儒家诗学的核心是以政教为中心,具有强烈或直接的功利色彩;而道家(包括佛禅)诗学则更具审美色彩。但是,在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由于受到诗歌艺术实践和道、佛诗学观念的影响,儒家诗学自身也经历了一个逐步美学化的过程。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