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孔子“无为而治”政治思想及其国家治理价值
作者: 高连福   来源: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孔子   以德化人   无为而治  
描述: 就现有文献来看,孔子首次明确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与老子的“绝仁弃义”而“复归于朴”的“自然”之“无为”不同,孔子“无为而治”的中心意趣在于为政者以其德化人,因而是“德化”的“无为”。人所皆具的德性之“仁”是孔子“无为而治”思想的人性基础和内在根据。正己化人和举贤任能是达于“无为而治”的现实路径。德是为政之基、惟有德者方可执政是孔子“无为而治”启示给后人的重要政治思想遗产。
社会变迁与文化选择——近代山东的孔氏家族
作者: 暂无 来源: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孔氏家族   选择   新文化   儒家文化  
描述: 在历代尊孔政策的影响下,以孔府为代表的孔氏家族成为历经王朝更替而从未中断的文化世家,但自晚清以来,随着社会环境、政府政策的巨大转变,孔氏家族的权威受到冲击.为了维护家族的利益、文化世家的地位,孔氏族人一方面通过效忠当道、宣扬并身体力行的实践儒家思想,以获取政府的支持,同时也努力适应时代的变化,接受斯文化.许多孔氏族人的教育方式、生活方式、道德意识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一批为社会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
作为过程之东亚儒学的诠释学建构
作者: 杨东东   傅永军   来源: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作为结果的东亚儒学   哲学诠释学   作为过程的东亚儒学   儒家经典诠释  
描述: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东亚儒学在台湾学界渐成显学。随着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研讨的课题已不仅限于对东亚儒学具体存在样态、特征的静态把握,而是转向“东亚儒学何以可能”的问题,亦即对一体而多元的东亚儒学之动态生成过程的探究。“作为过程的东亚儒学”的重要性由此凸显。就此而言,东亚儒学之所以能够将具有超时空价值的儒家经典落实于具体而特殊的时空场域之中,做到推新意于陈编,并形成寓一于多、一多相贯的儒学共同体,就在于儒家经典与解经者之间的“时间间距”带来的诠释张力。因此,根据哲学诠释学,时间间距非但不会构成经典文本诠
犹太—儒学比较研究:学科历史、研究路向与问题反思
作者: 王强伟   傅有德   来源: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世界取向   中国取向   比较研究   儒学   犹太  
描述: 犹太-儒学比较研究是一个新兴并实现了显著发展的研究方向。从基督教-儒学比较研究独立之后,明确而自觉的犹太-儒学比较研究主要通过比较宗教学和比较哲学这两种不同研究进路,在学理层面对犹太教和儒学开展了系统的比较研究。同时,通过“中国取向”和“世界取向”表达出不同的现实关怀。通过反思既有研究中学科定位、研究主体、学术视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局限,以期推动该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法家的师承:出乎儒而返乎儒
作者: 暂无 来源: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子夏   子思   法家   师承   曾子  
描述: 探讨法家师承关系应当从宏观的法律文化视野入手。法家的产生、发展与儒家具有不解之缘。其脉络即由孔子、子思、子夏,乃至李悝、慎到、吴起、商鞅,再由荀子、韩非、李斯及至吴公、贾谊、董仲舒。此间,《春秋》学起着重要作用。这个师承链条,既是法家思想的沿革史,又是儒家思想的演化史。及至荀子、董仲舒,先秦儒家完成了脱胎换骨的涅槃,法家思想则被融入新儒家思想体系当中,儒法两家共同缔造了古代正宗学术。法家精神始终未退出历史舞台,以法治国的精神,守法尽职的职业法家群体,始终在古代法律实践活动中宣示着自己的存在。
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理事会2015年度会议暨中心主任联席会在山东大学召开
作者: 暂无 来源: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副部长   中华优秀传统   儒家文明   汪荣   学术委员会   中国孔子基金会   省文化厅厅长   罗卫   向红   副校长  
描述: 2015年3月21日,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理事会2015年度会议暨中心主任联席会在山东大学召开。山东大学校长张荣,国际儒联秘书长牛喜平,中国孔子基金会理事长、秘书长王大千,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山东省文化厅厅长徐向红,以及来自各协同单位的理事代表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卫东、四川大学副校长晏世经、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汪荣明等出席会议。山东大学副校长陈炎主持会议。
礼佛双修:东晋南北朝士大夫精神世界考察
作者: 暂无 来源: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超越精神   佛教   士大夫    
描述: 东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迎来了在中国传播的第一个高潮。士大夫阶层无疑是促成这一高潮的主体。对这一时期的儒佛关系进行考察的学术成果,较少涉及士大夫阶层的这一主体地位,更少关涉促使他们活动的深层次原因。士大夫阶层特有的超越精神,在这一时期促成了礼佛双修的谈辩境域。一方面,他们重视丧服制度,制定家礼以维系家族,把对儒家世俗伦理价值的追求落实在齐家的儒学中;另一方面,他们又试图通过“归心”佛教的方式,为儒家世俗伦理价值寻找内在安顿。士大夫这种试图为儒家世俗伦理价值寻找内在安顿的诉求,是由其本性中的超越精神决定的。
宋代史学精神与史论诗
作者: 暂无 来源: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宋代   史论诗   史学精神  
描述: 文史通融,富有历史学识的主体文化特征,使宋代士子可以把宋代的史学思想、精神渗透到史论诗的创作中。具体而言,受以史为鉴、探求治道的史学精神影响,宋代史论诗体现出强烈的史鉴意识,重视人在历史活动中的作用,尤其强调从君主角度探寻兴亡之因。注重史料选择,重在把握关系国家治乱兴衰、具有垂法训诚意义的事件与人物,题材选择具有典型性、趋同性。疑经辨伪、不拘成说的史学精神,使史论诗敢于怀疑传统经史之义,注重历史的细致辨析,表达己见,促成了翻案体的盛行。适应重建思想秩序的时代要求,伴随着新儒学的建构,宋代史学完成了指导思想的儒家化,以理观史成为宋代士子的着眼点,史论诗的内蕴也因此上升到哲学层面,体现出鲜明的历史哲学性质;多从义理角度评价人物,发明史义,在历史认知上有鲜明的道德化、义理化倾向;褒儒颂隐成为基本的题材倾向,特别是在探求义理时,始终以尊王为本,具有鲜明的正统意识,形成了强烈的褒贬之风。
沈括科学视域下的易学思想研究
作者: 暂无 来源: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科学视域   传统思维   沈括   象数  
描述: 沈括在图书易、数理易和儒理易盛行的两宋时期,将易学研究与天文、历法等知识进行了有机结合,为易学研究披上了科学的外衣,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论证了古人在天文、历法等方面的一些错误认识;他科学的研究方法为易学研究带来新视角、注入新活力,为《周易》在多个层面、多个领域与其他知识的结合树立了典范,同时也体现了他在科学视域与传统理论思维融合下的彷徨。
从“阳儒阴法”到“礼法之治”的中间环节:汉末社会批判思潮
作者: 暂无 来源: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礼法之治”   “阳儒阴法”   社会批判思潮   名实关系  
描述: 从汉代"阳儒阴法"到魏晋"礼法之治",有两个变化:其一,"法"之地位的提高。从问题的提出到外化为政治实践,再上升到理性层面的认可,其中间环节正是汉末社会批判思潮。其二,"礼"之地位的突显。即在"儒"对"法"、"名"思想的涵摄中,礼因兼具"儒"的教化性、"法"的规范性和"名"的可检验性,因此成为融汇儒、法、名三家的思想资源,汉末社会批判思潮也正是这一融汇过程的中间环节。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