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从易学传承看《系辞传》成书时代
作者: 暂无 来源: 周易研究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易经》   《史记》   《易》   《系辞》   司马迁   《汉书·艺文志》   孔子   《周易》   《易传》   易学  
描述: 从易学传承看《系辞传》成书时代杨军《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汉书·艺文志》记载:“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部明确指出《系辞传》为孔子所作。至宋欧阳...
“批判的新儒学”与船山哲学
作者: 方红姣   来源: 周易研究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实存主体   批判的新儒学   船山哲学  
描述: “批判的新儒学”极为注重汲取船山思想,提出当代新儒学的发展当走“回到船山”的路。它对船山思想的重视体现在三个方面:重气、重实存主体、提倡道德发展论。作为对台湾后牟宗三时代儒学发展的一种批判性的思想,它肯定儒学的未来发展要走出道德形而上、开启社会实践、回归生活世界,同时注意到了现代新儒学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沟通和对话。
再论东亚儒学的建构逻辑——以黄俊杰的相关论述为中心
作者: 傅永军   来源: 周易研究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东亚儒学   东亚   互动关系   经典诠释   建构原则  
描述: 探究东亚儒学的建构逻辑,不仅要关注东亚儒学的可能性根据,还要关注东亚儒学的建构语境和原则。通过匡正日本学者子安宣邦对“东亚”概念的误读,证成东亚儒学存在与发展的文化多元化语境。在这种语境下,东亚儒学必然被建构为一种包含东亚各国儒学的“殊异性”于自身、又具有“整体性”之特质的儒学形态。通过对“东亚儒学”建构中存在的三种互动关系的分析,解析出“东亚儒学”建构中的主要原则。这些原则透显出东亚儒学建构中的实践智慧,为东亚儒者处理各种复杂性思想议题以及自身的系统化和整体性发展,提供了理性指引和规范引导。综合地看,东
比较的时代:论当代儒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
作者: 李晨阳   来源: 周易研究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比较   比较的方法   比较哲学   儒学  
描述: 比较研究已经成为当代儒学哲学思想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方法,以至于成为这个时代的一个特征。如果说17至19世纪是理性的时代,20世纪是分析的时代,21世纪——至少对哲学而言——则是比较的时代。自上个世纪,面对时代的挑战,新儒家代表人物,牟宗三、唐君毅、方东美、梁漱溟都开始以比较研究的方法发展儒家哲学。比较研究的转向,不仅利于儒学更好地解决新的问题,也利于其在世界哲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今后,儒家哲学的比较研究应成为更好、更积极、并具有综合性的研究方法。
中西易学乔梓雄:德儒卫礼贤、卫德明父子易学综论
作者: 暂无 来源: 周易研究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卫德明   卫礼贤   贝恩斯   易学  
描述: 自16世纪开始,在耶稣会传教士穿针引线之下,西方易学与汉学发展密不可分。其中,德国卫礼贤翻译先秦儒、道经典,发现《易经》的特殊地位与哲学作用,从而进行深入研究,并请教劳乃宣与胡适等知名学者,完成第一部德文译本《易经》,译笔"简明"、"自由"、"想象",被称为"西方易学史上的《新约全书》"。此外,其子卫德明与其学生贝恩斯合译出版卫礼贤《易经》英文版,贝恩斯又英译卫德明《变化:易经八讲》在美国出版,这两本英文译著直接推动美国易学研究快速起飞,也使卫氏父子易学得到更多的发展,并产生深刻的影响。
《周易本义》征引文献补考
作者: 暂无 来源: 周易研究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徐邈   钱大昕   《周易本义》   徐郧  
描述: 研究《周易本义》者,罕有辨析朱熹书中曲笔所写"先儒""或云""或疑"等处,其所指究竟为谁。本文接续钱大昕于《十驾斋养新录》中对于《周易本义》中"先儒"为何人的讨论,辨析钱氏所论得失,考证其中"先儒"的具体所指。并进一步讨论《周易本义》中"或云""或疑""或曰"等处的具体所指。由此呈现朱熹作《周易本义》之时,所面对的复杂的易学文献世界,以及其不言姓氏的曲笔可能存在一定的书写体例,而此体例的发明,有助于深入理解朱熹的"历史世界"。
论儒家哲学的两个传统
作者: 暂无 来源: 周易研究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性本论   荀子   孟子   人本论   儒家  
描述: 儒家哲学包含两个不同的传统,即以孟子为代表的性本论传统和以荀子为代表的人本论传统。前者主张以善性为本,倡导顺其自然。后者突出仁义为本,强调教化改造。在儒家发展史的早期,这两个传统之间常常是冲突的。到了宋代,儒学家们用体用论模式重新处理了二者的关系,以性为体、以文为用。二者之间最终形成和谐的整体。
李鼎祚易学新探
作者: 暂无 来源: 周易研究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周易集解》   三教   李鼎祚  
描述: 李鼎祚是唐代重要易学家。他为纠正时人专以玄理谈《易》之弊而撰著《周易集解》。该书为后世保留了大量汉易象数成果。李鼎祚重视易之象数,他在《周易集解》中不仅继承和发展了汉易象数学,还客观强调了《易》之卜筮性质和功用,这体现了李鼎祚求真与务实的治学之风。李鼎祚重象数亦不舍义理,兼融儒道以说《易》是李氏易学的特色之一。李鼎祚提出易学源流之辨,以天象、象数为《易》之源头,以人事、义理为《易》之流传,主张学者治《易》应将天象与人事、象数与义理结合起来,融象数与义理于一体,而不应偏滞于天人之一端。这种治《易》理念在其《序卦》双出的著书特色中亦有体现。另外,在李鼎祚生活的唐中后期,宗教冲击人文日益严重,儒学面对佛老挑战,陷入困境。李鼎祚作为儒门代表,他不仅在现实中积极践履儒家的伦理道德准则,还在治《易》过程中注重对儒家义理的阐扬。李鼎祚将《周易》视为三教之源,以期通过易道之权威统领当时各家文化,建立以儒学为主导的社会新秩序,从而达到复兴儒学的目的。李鼎祚以《易》权舆三教,复兴儒学的主张反映了在唐代中后期儒学式微之际,儒家学者为修正儒学弊病,探索儒学新出路而做出的努力。
茶山的两互作卦法
作者: 暂无 来源: 周易研究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丁若镛   两互卦   吴澄   邵雍   两互作卦法   《周易四笺》  
描述: 茶山丁若镛在《周易四笺》中运用了推移、爻变、互体、物象四种解释方法,其中,两互作卦法属于互体之理论。两互法的由来可上溯至郑玄和虞翻,此法之运用则首见于完颜亮入寇时会稽之士所行之筮例,然其不过是一个事例而已。后来,吴澄构建了两互法体系。其体系与丁若镛两互作卦法大体一致,但又存在重要差异。吴澄的两互法基于邵雍的先天易学,而丁若镛则去除了先天易学的部分,仅择取其中的两互关系。另外,吴澄的两互卦遵循了秩序井然的规则,但这种规则性却未见于丁若镛的两互作卦法。总的来说,吴澄的两互法仅停留在形式的层面,而丁若镛却将两互作卦法广泛地运用于《易》辞的解释之中,这可以说是丁若镛对互体说与两互法的发展所做的重大贡献。
中国易学史上爻变说的变迁与丁若镛的爻变说
作者: 暂无 来源: 周易研究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爻变说   茶山丁若镛   物象   易理四法   推移  
描述: 在丁若镛的易学理论中,爻变说是《周易》解释的最基本方法。丁若镛认为,自文王作《易》始便以爻变为前提,这在古代经传的诸多观点中皆可得到印证。汉代是象数易学的天下,其代表人物虞翻虽未特别提出关于爻变的理论,但却对爻变进行了灵活的运用;魏晋时期,玄学义理易最重要人物王弼虽不重视爻变说,但后来爻变说却并未从易学史上消失,反而被继承了下来。进入宋代,爻变说得以理论化。宋代以后,其理论渐渐严密起来。到元明清时代,爻变说仍被看作是《周易》解释的基础。在中国易学史上,爻变说虽源远流长、绵绵不断,但却未曾出现像丁若镛一样彻底将爻变和推移结合起来解释的事例。此即茶山易学在东亚易学史上的意义所在。
< 1 2 ... 5 6 7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