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茶山对“夏商之旧法”说的再检讨——与易类出土文献的比较考察
作者: 暂无 来源: 周易研究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丁若镛   三易   《连山》   《归藏》   《周易》  
描述: 本文通过深入考察易类出土文献,分析《左传》《国语》中的占筮例,推测古代易的实相。在此基础上,重新探讨了丁若镛的“夏商之旧法”说,认为由于丁若镛未能看到今人所见之出土文献,他无法得知在春秋战国时代除“三易”以外还有多种筮法存在。因此他只能循迹杜预、韦昭所说的《连山》《归藏》旧法。但丁若镛在讨论多爻变事例的同时,还指出其筮法不是《周易》之筮法,不得不说他是相当具有洞察力的。“夏商之旧法”说虽然不准确,但在儒者的立场,这是使用当时有限的资料能够得出的最准确的结论。但由于仍未发现更多的资料,所以他设定为理解《周易》之重点的爻变说是否适用于先秦时期的《周易》解释,至今无法定论。
朝鲜丁若镛汉诗创作中的儒学思想
作者: 王紫桐   来源: 焦作大学学报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丁若镛   民本   弘毅   仁政   儒学   实用文学观  
描述: 丁若镛是朝鲜朝后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汉诗创作大家,他出身名门,自幼受到儒学思想的浸润,其一生动荡不安,既有过辉煌的出仕时期,也经历了苦难的流配生涯。在儒学思想的影响、动乱的社会现实以及曲折的个人经历的作用下,丁若镛形成了针砭时弊、美刺劝惩的实用文学观,他的汉诗作品处处体现着孔孟儒学中所推崇的"仁政"、"民本"思想和"弘毅"精神,表现出了强烈的人文主义思想和社会责任感。
茶山的两互作卦法
作者: 暂无 来源: 周易研究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丁若镛   两互卦   吴澄   邵雍   两互作卦法   《周易四笺》  
描述: 茶山丁若镛在《周易四笺》中运用了推移、爻变、互体、物象四种解释方法,其中,两互作卦法属于互体之理论。两互法的由来可上溯至郑玄和虞翻,此法之运用则首见于完颜亮入寇时会稽之士所行之筮例,然其不过是一个事例而已。后来,吴澄构建了两互法体系。其体系与丁若镛两互作卦法大体一致,但又存在重要差异。吴澄的两互法基于邵雍的先天易学,而丁若镛则去除了先天易学的部分,仅择取其中的两互关系。另外,吴澄的两互卦遵循了秩序井然的规则,但这种规则性却未见于丁若镛的两互作卦法。总的来说,吴澄的两互法仅停留在形式的层面,而丁若镛却将两互作卦法广泛地运用于《易》辞的解释之中,这可以说是丁若镛对互体说与两互法的发展所做的重大贡献。
丁若镛与吴澄的《周易》解释方法比较
作者: 暂无 来源: 周易研究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丁若镛   爻变   物象   互体   卦变   吴澄   推移  
描述: 丁茶山和吴草庐都是当世最杰出的易学家,以象数学的角度为主解释《周易》是他们的共同点。其中,茶山对《周易》的象数性解释的核心是《四笺小引》中的“推移”、“物象”、“互体”、“爻变”。而草庐对《周易》的象数性解释的核心是《易纂言外翼》12种方法中具体运用于《周易》卦爻辞解释中的方法——“卦变”、“变卦”、“互卦”、“象例”。因此,可以说丁茶山和吴草庐的《周易》解释方法的核心理论是一致的。但对这些解释方法的实际运用,茶山又是和草庐存在区别的。即茶山在爻辞解释上,继承了草庐“爻变+互体”的方法,同时又全面运用了“推移”这一方法,这可以说是茶山自己的独特解释。这也是茶山与草庐在《周易》解释方法上的最大不同。
丁若镛对京房辟卦说的批判
作者: 暂无 来源: 周易研究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阴阳灾变说   丁若镛   《唐书卦气论》   分卦直日法   辟卦   京房  
描述: 丁若镛的推移说是基于辟卦说而展开的理论,其14辟卦说的根源可追溯到京房的12辟卦。丁若镛虽采用京房易中的“辟卦”一语,但总体上对京房的辟卦说持批判态度。其中丁若镛对京房辟卦说的批判主要见于《易学绪言》中的《汉魏遗义论》、《唐书卦气论》、《班固艺文志论》等。尤其是《唐书卦气论》,对京房的辟卦说和分卦直日法进行了详细的批评,是揭示茶山易与京房易关系的重要资料。笔者试图通过这些零散的资料,重新整合丁若镛对京房易的批判。京房易的特征在于阴阳灾变说,丁若镛严厉地批判此是沦于左道和邪僻的术数。易学史上,京房被公认为最早使用“辟卦”一语之人,但丁若镛不仅主张“辟卦”一语在京房以前便已使用,并将其起源追溯到《周易》的形成时期。但笔者认为丁若镛缺乏支撑自身推测的充分文献证据,故而批判性地探讨了他的主张。京房根据与汉代身份制相对应的辟、公、候、卿大夫等品阶对64卦进行了分类。但丁若镛认为辟卦称为君主卦,不能解释为只有天子才能使用辟卦。另外,他还认为把辟卦设定为君主卦就如君主统治臣下,辟卦作为中心卦统制其它各卦。另一方面,丁若镛还批判京房的分卦直日法是过于复杂、支离破碎的理论,是易家的蔀障。
礼失而求诸野:评韩国硕儒丁若镛的《与犹堂全书》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图书评论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家文化圈   诗经讲义   丁若镛   中国文化   内圣外王   儒家思想   上帝之死   基督教新教   Death   思想创新  
描述: 文化与政治相比,是一种让人"心悦诚服"的"软实力",在其交流和传播中创新的可能性较大,如犹太教徒在罗马帝国境内之演变成基督教徒,而基督教在远离巴勒斯坦之后又形成了天主教、基督教新教及新教下的各种新形态,甚至出现了基督教的"上帝之死派神学"(the Death of God Theology)。而东亚儒家文化圈中,韩国和日本在中古以后引入中国文化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实学"与"牧民学",即对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