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颜子之儒“学圣”“言道”特质在上博简中的体现
作者: 暂无 来源: 孔子研究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言道   圣人之道   学圣   颜渊  
描述: 颜子学以至圣人之道,其学具有强烈的“学圣”、“言道”特征,在我国道统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上博简《颜渊问于孔子》、《君子为礼》等儒家典籍佚文,内容涉及颜子对圣学“事”、“教”、“至明”之道的默而知之,对“仁”、“义”、“礼”、“智”、“信”、“让”的谙习体悟,也体现了颜子与圣合契的学圣功夫、致力于有道社会重建的“言道”理想,以及知微知彰、察往知来、洞悉天道的庶几之力,这些资料不见于传世经典,甚为珍贵。
《法言》“或问”背后的人与思
作者: 暂无 来源: 儒藏论坛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圣人之道   或人   《法言》   《论语》  
描述: 扬雄仿《论语》而作《法言》,但二者之间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区别。在《论语》里,向孔子发问者的身份大抵是确定的,有孔门弟子,亦有君大夫,他们对孔子之道是有体认的。而《法言》里向扬雄发问的人的相关信息是隐去的,概称之以“或人”。“或人”之所思是世俗的价值追求,如长生、富贵之类。“或人”对儒家圣人之道的义理不甚理解,对儒家是否切用于现实有所怀疑。因此在扬雄所宣讲的圣人之道与“或人”之间需要沟通的桥梁。儒家于不同的社会大众有不同的教法,而扬雄不取“神道设教”,一扫附于经学的种种杂芜,径以德教为说直面大众,是扬雄之志也。
儒学、经典与圣人之道──论北宋学者对儒、经、道关系的定位
作者: 暂无 来源: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圣人之道   经典   北宋   儒学  
描述: 北宋学者出于维护儒学权威、重新阐扬儒学价值的目的,对儒学进行了重新定位,对经、道关系提出了新的理解。他们的反思建立在"尊儒、宗经、崇道"的基础上,对汉代学者的儒学观提出批评。他们认为,经典之中蕴藏了"圣人之道",要把握圣道,自然离不开经典,但仅仅通经,是难以真正理解圣人之道的真谛的。因此,必须超越汉儒的方法,善知经者不求之于意言之间,而应求之于意言之外。这就决定了宋代经学的义理取向。
论苏氏蜀学的儒学思想
作者: 暂无 来源: 湖北社会科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圣人之道   人情   苏氏蜀学  
描述: 苏洵、苏轼、苏辙父子是宋代著名文学家,以他们为核心形成的蜀学在当时独树一帜。他们的思想儒、释、道兼容,其中儒学思想占有重要地位。苏洵重视圣人之道与机权的关系,苏轼从仁、礼的角度研究儒学,苏辙以圣人之道,不求为异为核心,探讨儒学经典。他们学说的主要特征,就是重视圣人之道与人情的关系。
两宋的《论语》诠释与儒学重建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哲学史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圣人之道   《论语》学   经典诠释   理学  
描述: 两宋时期文化界兴起的复兴原始儒学、重建儒家有体有用的圣人之道,导致《论语》诠释的学术热潮兴起。宋儒的《论语》学在经典诠释、本体建构、下学工夫三个方面均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从而建构了一种理学型的《论语》学,使《论语》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
船山对《礼记》《月令》篇之辨正及其哲学特色
作者: 暂无 来源: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月令   圣人之道   王夫之   大中至正   本体论  
描述: 船山非常重视《礼记》并为其作章句,但对其中《月令》一篇,除了肯定其保存了古代一些珍贵材料如三代田官劝农之政、蚕政等外,多有批评,认为其此书为战国后儒与杂流之士依傍先王的礼法拼凑附会而成的书,其书设计拘牵迂诞而不足以“宪天宜民”。他对《月令》多有批评的原因前人有论因嫌其“无本”,其实是他对作为“本”之“天”理解为变合神妙而无心之道体之本体义,而非宇宙生成论义。在对《月令》批评的多方论述之中体现出其独特的天人体用哲学特色,即以本体论之天道观为体,而以大中至正之圣人之道为用,其间凸显作为主体之人的能动性。
王通的“中道”思想及其对儒学的发展
作者: 王彬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王通   圣人之道   穷理尽性   中道   三教可一  
描述: 隋唐之际,由于受到玄学和佛教的冲击,使得自汉武帝以来形成的天人感应论地位日渐衰落,儒学的主导地位也不再稳固。王通正是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他出生于一个世代为官的家庭中,祖辈们都有很高的学术功底,王通自幼受到影响,自觉地站在儒学的立场上,以重振儒学的主导地位为自己的一生追求,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为儒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王通英年早逝,仅仅活了三十八岁。虽然非常短暂,但其著作却有很多,可供后人考证的主要有《太平策》、《续六经》以及能够反映王通思想的由其弟子记录其言行的《中说》。在王通众多的思想中,
石介将孙复推上“文公儒师”之位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史知识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山东   墓志铭   圣人之道   石介   欧阳修   士建中   儒道   国子监   泰山   复兴儒学  
描述: 石介和孙复都是宋初著名的道学家和国子监"先生"。二人相识于仁宗景祐元年(1034),此时二十九岁的石介早已出仕,在士人中颇具声望,而四十二岁的孙复只是个四举不第的落魄书生。但石介却认定孙复就是自己一直在寻找的"文公儒师",随即延请孙复前往泰山,并带领一帮山东子弟拜入其门下。从此,孙复的命运就发生了转机,创办了"泰
宗炳《画山水序》研究
作者: 暂无 来源: 美术大观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画山水序》   道化   圣人之道   儒家思想   明佛论   意义解释   以道   中国画家   张彦远   以形写形  
描述: 在宗炳的意识中:佛国最伟,但真正左右他的思想和行动的乃是老庄的道家思想。儒家思想,在他认为主要在“治迹”“养民”,他有时甚至表现不满于儒的情绪,也常常用佛、道精神意义解释或修正儒学,当然儒学痕迹也不是完全不存的。不过,儒学一到宗炳手里,便道教化了。这也不是宗炳的创造,晋末的葛洪就是以道为本,以儒为末,又以道化儒的。
闳其中而肆其外
作者: 暂无 来源: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发引千钧   圣人之道   佛道思想   微灭   集权统治   百家   复古主义   文道合一   唐王朝   干时  
描述: 韩愈所说的“言要其中”,就是指言语要以六经之旨、中庸之道为归宿。这种见解显然和他在哲学上奉行的儒学复古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韩愈认为,自先秦以来,“圣人之道,不传于世。周之衰,好事者各以其说干时君,纷纷藉籍相乱,六经与百家之错杂”,尤其是东汉以降“群儒区区修补,百孔千疮,随乱随失,其危如一发引千钧,绵绵延延,浸以微灭。”这种情况给唐王朝的中央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