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从识心创化的角度看梁漱溟思想中的儒佛二重关系
作者: 暂无 来源: 学术研究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阿赖耶识缘起   识心    
描述: 心所,包含识、情、意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处于转识成智的进程中。在此基础上,梁漱溟所论之仁的三个层次,即内觉、外情和,可与唯识之心形成某种对应。这可以视作以唯识学为参照反观传统儒学心性论的一种尝试。
王弼“得意忘言”思想的诠释学意蕴
作者: 暂无 来源: 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诠释学    
描述: 王弼解《易》,依据言不尽意和立象尽意的思想,合儒、道二家之精神,首唱得意忘言,将其作为一种重要的诠释方法纳入到人们的视野之中。这一诠释方法的提出,不仅从认识论角度有助于对言、象、三者关系的合理阐释
孔颖达《周易正义》之“象”论及其美学蕴涵
作者: 暂无 来源: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生存美学   分层   譬喻    
描述: 孔疏"象"论用"象以为体"、"象之分层"对治王弼《易》注"以为体"、"因分层",从而弥补王注轻象的不足,进而调和象数易学与义理易学。孔疏"象"、"义"并重,此可见之于其所定"不可一例求之
“名”与“言”的困境与突破——试论《庄子》中的孔子形象
作者: 暂无 来源: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孔子   庄子      
描述: 《庄子》内七篇的孔子形象是理解庄子哲学的关键,是庄子“重言”表达方式的典型代表,并蕴涵着庄子思想的深层意蕴。庄子用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人物、地点、情节,更新了历史,塑造了定位于儒家、实为道家的新尊师“仲尼”。庄子通过以“孔子”之名、“孔子”之言的方式,巧妙地将自己的思想“注入”孔子,以“孔子”之形批驳儒门后学,传播庄学,这无疑是最有力、最强大的“借重”方式。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庄子通过对名、言之困境的反思而对之进行解构与突破,也即寻找一条“得意忘言”的全新义理阐释模式。
中国诗学“象”论哲学基础浅探
作者: 暂无 来源: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家   儒家   哲学   诗学    
描述: 考察了中國傳統詩學理論中的基本核心概念“象”形成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對儒、道哲學“象”論差異及二者之間的融合進行闡述。最終得出結論,王弼象論綜合了兩家學說,也為中國傳統詩學象論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论中国古代文人画审美特质的多种因素
作者: 暂无 来源: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经脉   神权     玄学   丹田    
描述: 对于中国古代文人画形成的审美特质研究,仅仅只局限于儒、道、禅三方面未免有些单一,从神权、经脉和丹田之气这几个方面阐述古代绘画的审美思想出发,我们可以求得对于中国绘画更为深入的理解和感受。
德育过程中知、情、、行的哲学渊源初探
作者: 暂无 来源: 新课程(中旬)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哲学渊源      
描述: 知、情、、形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知识的学习、掌握过程是一个情感体验过程,是一个意志磨炼过程,是一个信念确定过程,是一个行动落实过程。道、儒、墨、法四家学派分别对应求知教育、情感教育、意志教育、行动教育的哲学渊源。
魏晋哲学导读
作者: 暂无 来源: 哲学与文化 年份: 197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独化     相因   名教               无心       自然   顺有  
描述: 名家辨名析理的逻辑思辨法、《庄 子〉及《易经〉的寄言出法、藉经典而通理的自由诠释法,意象 思考法以及在生活世界中与情境互动的体验法。我们拟对魏晋玄学 的要义进行概括性的了解,则可透过哲学中的三大主题:存有论、 认识论及价值论,予以扼要的绍述,藉此,或可引领读者对魏晋玄 学得到初步的导览之效。
魏晋哲学导读
作者: 暂无 来源: 哲学与文化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One     Being     Function     Language   Substance     Many   自然   顺有   Existence     Nature   独化   相因   名教           无心   Application   Meaning   Essence  
描述: 《易經》的寄言出法、藉經典而通理的自由詮釋法,意象思考法以及在生活世界中與情境互動的體驗法。我們擬對魏晉玄學的要義進行概括性的瞭解,則可透過哲學中的三大主題:存有論、認識論及價值論,予以扼要的紹述,藉此,或可引領讀者對魏晉玄學得到初步的導覽之效。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