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孔颖达《周易正义》之“象”论及其美学蕴涵
作者: 暂无 来源: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生存美学   分层   譬喻    
描述: 孔疏"象"论用"象以为体"、"象之分层"对治王弼《易》注"意以为体"、"因意分层",从而弥补王注轻象的不足,进而调和象数易学与义理易学。孔疏"象"、"义"并重,此可见之于其所定"不可一例求之"、"不可定于一体"之取象原则。孔疏的象论之象具有较强的诗性特征,名词词性上的象概有四指,即物象、卦象、义(意)象、大象。《周易》孔疏中所蕴涵的诗学思想同样在其象论中有所展现,即作为诗兴、譬喻、易象相同的象喻思想。以象为喻为孔氏的理论自觉,通过易象与诗之比喻的沟通,孔氏将《五经正义》中的诗学思想整合为一体。而其频繁提及"兴必取象"亦可看作唐代早期官方诗学理论中对于"兴象"关系的系统论及,此于唐诗"兴象玲珑"当有莫大之影响。此外孔疏论象之精微处可与老庄之道相通,此即"忘(己)象得(大)象"。"象"论虽只是孔氏诗学思想之冰山一角,但对于理解孔氏诗学思想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形而上学的黎明:生活儒学视域下的“变易本体论”建构
作者: 黄玉顺   来源: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生活儒学   重建形而上学   变易本体论  
描述: 哲学的宗旨就是从根本观念上解决生活问题,解决的方式就是由一个绝对的形而上者来给出众多相对的形而下者,从而构建一个意义世界,进而改造现实世界。因而形而上学是不可逃逸的,但是传统的形而上学及其本体论已不能解决我们当下的生活问题,这需要解构旧的形而上学,以建构起新的形而上学。在生活儒学的视域下,通过对《易传》的解读,围绕"本体"的观念,尝试"变易本体论"的建构,似可见新形而上学曙光初露的黎明。
论马其昶的以儒解《庄》
作者: 暂无 来源: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马其昶   《庄子故》   庄学  
描述: 马其昶的以儒解《庄》代表着清末理学阵营调适和坚守思想传统的双重努力。他以择录前人见解并兼发己意的方式,首先证明《庄子》与儒学的同源关系,进而以理学的哲学概念解释庄子的世界观,并显示出了通庄致用的解《庄》目的。相比前人,马其昶庄儒会通、以庄助儒的意图更为明显和深入,他的庄学思想中所透露出的理学经世精神,是中国学人学术心路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牟宗三哲学中“智的直觉”概念的演变
作者: 暂无 来源: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超理智的认识心   无限心   牟宗三   智的直觉   内容真理   直觉的解悟  
描述: "智的直觉"概念在牟宗三哲学中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而并非只在后期才受到重视,涵义单一。这个演变过程可分为"直觉的解悟"、"超理智的认识心"、"内容真理之体证"与"本体之智或无限心"四个阶段。它们分别代表牟宗三在每个思想阶段对"智的直觉"概念的典型理解。在"直觉的解悟"思想阶段,牟宗三的思想旨趣在宇宙论玄思,他对"智的直觉"概念的理解也表现为"直觉的解悟";在"逻辑的架构"阶段,牟宗三从对逻辑的超越来理解"智的直觉",所以用"超理智的认识心"来称之;在"主观的悲情"阶段,牟宗三深入诠释传统儒释道哲学,认识到"智的直觉"不只具有形式意义,还具有内容意义;及至后期牟宗三建构两层存有论,认为不仅儒家之智的直觉,佛老之智的直觉亦也有本体论的意义。牟宗三"智的直觉"概念的发展不但与他的思想阶段对应,而且还牵涉到他的坎陷论的演变,以及他对儒家与佛老的判别等问题,是研究牟宗三哲学的基础性工作。
儒释道三教中的心理学原理
作者: 暂无 来源: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儒释道三教   杨国枢   中国文化   价值理念   心理学家   中国传统   儒家文化   心理学原理  
描述: 20世纪末以来,心理学在世界上渐成显学,而在中国,心理与行为问题也日益引起了各方关注。心理学界的最新动向之一就是文化心理学的兴起,文化心理学本身即为学科交叉的产物,它关心社会文化对人们心理的影响以及文化与心理之间的关系。文化心理学的学科交叉性质要求它是胸襟开阔的,是可以容纳不同学科背景、不同研究取向的,它应该成为各科学者各抒己见的活跃场域。跨学科视域中的心理学研究笔谈正是对上述思路的积极探索,我们希望它有助于从个体与群体、行为与文化、微观与宏观等角度加深与拓宽对人类心理活动的认识。
有若及其致思路向
作者: 暂无 来源: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有若     《论语》    
描述: 尽管关于有若是否为孔子弟子,是否主持孔门事务并主持编撰过《论语》有一定的争议,但有若在孔子以后的儒门中有较高的地位是比较确定的。从遗留下来有关有若的历史文献来看,有若有自己的思考方向,主要是类思维,依礼论仁,兼顾礼制及其变通,关心治国之术。
唐以前“意境”观考释
作者: 暂无 来源: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意境   玄学   气韵   三教融合   意象  
描述: "意境"审美范畴的思想渊源是魏晋玄学与中国化佛学思想(禅宗)的结合,玄学家们通过对《周易》、《老子》、《庄子》的重新阐释,渐次建构起"有无体用"、"虚静逍遥"、"得意忘象"三位一体的玄学本体论,为意境的理论产生提供了本土思想资源。意境是"意象"与"气韵"两大审美范畴的融合,比较钟嵘的《诗品》与宗炳的《画山水序》,能够见出融通诗画的美学理论构成了意境理论的触机。意境范畴之所以生成于唐代,与唐代出现的儒释道三教合一有密切关系,也与审美实践中诗与画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存在着内在关联。
儒家与耶教性论思想之会通与交涉——基于四因说的考察
作者: 暂无 来源: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灵魂   人性   耶教   儒家   四因说  
描述: 理学集大成者朱熹以性气二元论统合了儒家的人性论,并以之解释了万物的性质构成。明末清初入华的耶稣会士出于传教的需要,依据论述万物生成、构造及目的的四因说,用天主取代天理,把理学中天赋之性与耶教中天主赋予之魂会通起来,将儒家性论纳入四因说的框架中。这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耶儒思想的分歧,但却揭示了它们在思想结构上的某种共通性。从结构上看,理学中的天理道体相当于动力因,性(理)相当于形式因,气相当于质料因,天人合一相当于目的因。通过具体分析儒家与耶教性论思想间的交涉,可以看到:在动力因上,耶教把儒家的天理降格为依附于实体的属性;在形式因上,耶教基于天主赋性说反驳儒家的“性即理”与“魂属气”说;在质料因上,耶教采纳汉唐儒学的太极元气说把太极视为无灵觉无生机的元质;在目的因上,耶教基于天主赋性与灵魂救赎论驳斥儒家万物一体、天人合一论。耶教的立场和观点不一定能为我们所接受,但有助于中西思想的比较与会通。
论明代赋学批评之演进
作者: 暂无 来源: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重情说   赋史价值   赋学批评   明代赋学   复古派  
描述: 明代赋学,出于对唐宋以来辞赋创作浮靡风气的反省自拯,以及对元代祝尧等赋论家重情说的继承,复古重情成为当时的理论倾向,且表现出鲜明的阶段性:即明初重儒思想下的复古赋论,以前后七子等为代表的明代中期的复古赋论,后期复古派与反复古派的赋学论争以及对汉魏六朝赋的归依。虽然新义不是太多,但在反对前代唐律赋以律柬情、宋文赋以理掩情的基础上,提倡“祖骚宗汉”以与时文相抗衡,引领了清代古体赋学的繁荣,在赋学批评史自有承上启下的历史功绩与赋史价值。
顾炎武与函可之比较研究
作者: 暂无 来源: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取向   人格风范   函可   遗民立场   顾炎武   人生经历  
描述: 顾炎武和函可是明清之际著名的遗民,他们颇多可资比较的事实。就个人遭际而言,两人都经历了天崩地坼的鼎革剧变和多舛的人生忧患;就入清后的身份而言,两人都是著名的遗民,一为志在恢复的铁杆遗民,一为眷怀故国的遗民僧;就人格风范而言,两人人格俊伟,一为整峻端方的“人师”,一为宽厚慤诚的方外僧;就文化取向而言,顾炎武严厉批判王学空谈心性的空疏并及于禅学,视佛禅为杨墨异端,函可则主张儒佛相融相济,既无本质的区别,又不必水火相仇。两人青年时期颇多交集可能,因机缘错失,无由晤面。此外,不同地域的经济、文化,对两人人格、思想的影响颇巨。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