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儒·诗·——试析“一分为三”,的思维方式与儒家及诗的联系
作者: 暂无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诗教   一分为三   一分为二  
描述: 与西方的“一分为二”不同,儒家思想体现的是一种中国传统的“一分为三”的思维方式,对“道”与“器”之间的“”的申明并重视,赋予儒家思想以诗性气质,这一气质的鲜明反映为儒家对诗的重视。本文通过
中国绘画“意境论”的发展过程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文房四宝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山水画     意境   中国绘画  
描述: 意境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是在我国古代儒、道、佛哲学思想的孕育下产生的。其中道佛哲学思想对意境论的形成起的作用比较大。道家的所阐述“道”的最高境界的玄妙特征及“言不尽意”的思辨性,为意境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哲学基础。佛教哲学的宇宙观和心性理论及禅宗的直觉思维方式,体验、顿悟等修持方法,渗透到艺术领域,并直接导致了意境论的产生。意境概念运用到绘画上在五代和宋、元、明、清时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和影响。
从文化美学析张怀瓘书论之意象论
作者: 暂无 来源: 东方教育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张怀瓘   文化美学   融合  
描述: 张怀瓘作为盛唐书论家的代表,其书法理论著作显示出独特的艺术魅力,极具儒释道交融的文化审美特性,对后世影响极大。本文以此为参照,将张怀瓘书论并置于书法发展史、书法批评史、书法美学史的纵向坐标上,在与前后众多书家的比较中寻找他对中国美学“意象”、“意境”论的突破及对后人的影响。
从“相”到“”——熊十力哲学的易学归向
作者: 暂无 来源: 周易研究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熊十力       现象  
描述: 佛学中的“相”是纯粹形式,是无实质的空架子,“缘生说”将物我剖割为这些空架子,因而,物我之“现相”空、生命空、世界空。《易》之“”是有生命意味、有实质的形式,它之生命意味源于物我本身固有的对立统一
王弼“得意忘言”思想的诠释学意蕴
作者: 暂无 来源: 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诠释学    
描述: 王弼解《易》,依据言不尽意和立尽意的思想,合儒、道二家之精神,首唱得意忘言,将其作为一种重要的诠释方法纳入到人们的视野之中。这一诠释方法的提出,不仅从认识论角度有助于对言、、意三者关系的合理阐释
孔颖达《周易正义》之“”论及其美学蕴涵
作者: 暂无 来源: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生存美学   分层   譬喻    
描述: 孔疏""论用"以为体"、"之分层"对治王弼《易》注"意以为体"、"因意分层",从而弥补王注轻的不足,进而调和数易学与义理易学。孔疏""、"义"并重,此可见之于其所定"不可一例求之
《周易》之“道”与“
作者: 暂无 来源: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老子   周易     论语    
描述: 针对《周易》之关键词“道”与“”同《老子》《论语》中的思想进行比较,论述《老子》对《周易》由巫术向哲学的过渡所起的关键作用。结论认为,《周易》是一部综合了道、儒两家思想的经典。
中国哲学与文化之根——“”与“思维”引论
作者: 暂无 来源: 河北学刊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象思维   实体性   非实体性   悟性   理性  
描述: 重新打开被西方中心论长期遮蔽的"思维",是把握中国传统经典本真的需要。"思维"是人类最本原的思维,是前语言、前逻辑的思维,又是富于原创性的思维。语言逻辑都经过"思维"孕育而产生。中国的特殊性
中国诗学“”论哲学基础浅探
作者: 暂无 来源: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道家   儒家   哲学   诗学    
描述: 考察了中國傳統詩學理論中的基本核心概念“”形成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對儒、道哲學“”論差異及二者之間的融合進行闡述。最終得出結論,王弼論綜合了兩家學說,也為中國傳統詩學論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苏氏易传》中的形而上学思想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哲学史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相因     阴阳   生生    
描述: 本文通过对苏轼所用概念及命题的详细分析发现,苏轼以《苏氏易传》之注释为载体,在形而上与形而下两个层次对世界进行了的精细地分析。在苏轼看来,道与气是形而上的存在,道在万物中之运行亦称之为神,而阴阳二气之相交则打开了万物创生的生生之门。在形而下的世界中,有生有物,物转相生,万物以其存在的多重维度,形成了生动活泼、变化万千的世界。而人作为万物中之卓越的存在,则通过性的通道与道建立了声与闻的关系,进而成为“人能弘道”的主体。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