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论程朱理学对中国历史演进法则的认识
作者: 暂无 来源: 江汉论坛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历史   程朱理学   演进法则  
描述: 程朱理学把历史看作是一个封闭循环的圆圈,历史尽管是处在不断的演变之中,然而这种演变不过是回归历史原点的运动。那个原点又被认为是人类曾经历过的黄金时代,即儒家所颂扬的尧舜垂衣裳之治和三代王道乐土。而这种历史哲学又经常与他们的政治学说联系在一起,使得这种观念更加牢不可破。
明代文臣气节述论
作者: 于蕾蕾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臣   气节   程朱理学  
描述: 气节,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心理养成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历史上涌现出了屈原、苏武、文天祥、岳飞、辛弃疾、丁汝昌、谭嗣同等无数气节典范,“苟以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趋避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都是气节的体现和流露。但是,纵观整个中国历史不难发现,明代在气节方面是空前绝后的,其人数之多、坚定性之强、表现方式之极端、社会影响力之大是其他任何朝代所无法比拟的。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可以有很多方面,其影响也需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明代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程朱理学思想的顶峰时期,“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在这一提倡“忠”、“义”、“道”、“节”的思想的影响之下,中国社会对“气节”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处于这种社会背景之下的明代文臣群体也深受其影响,并成长为封建礼教的忠实卫道士以及忠国忠君的气节典范,在明代的历史上写下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诗篇。本文仅就明代文臣气节的彰显、形成原因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进行分析。本文的第一部分主要介绍明代文臣气节的表现。包括以壬午殉难和甲申殉难为代表,能在国破家亡时舍生取义的殉君之臣;面对朝政的昏庸腐败,能够不畏强权威胁、君王训斥甚至于遭受贬黜、廷杖的惩罚以道事君、直言谏诤的死谏之臣;嫉恶如仇誓死与朝中宦官、女祸、奸佞等恶势力斗争到底、坚持正义的忠正之臣。本文的第二部分详细论证了明代文臣气节的形成原因。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程朱理学空前兴盛的思想根源。对于这一问题又从统治者的推崇、科举制度的推动两个方面来论证,指出了统治者对于孔氏家族的尊崇、对崇儒重道行为的旌表、对直言进谏和忠义守节之臣的赞赏以及入仕必由科举、科举必由学校、程朱理学在学校教育和科举命题中的绝对地位、八股取士对封建士人思想的钳制作用等几个方面的特点对于明代文臣气节的养成和程朱理学的深入人心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也是本文的写作重点。其次是君主专制极大加强的政治背景。具体从封建帝王对功臣宿将进行打压以避免其功高盖主的用意以及明朝建国之初在政治、军事、律法等方面采取的一系列巩固统治的措施两个方面进行论证。最后,简要分析了明代重视节烈、崇尚气节的社会风气对文臣气节的养成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本文的第三部分一分为二地对明代文臣气节进行了简要评价。正面作用包括:对君主、宦官、外戚势力的牵制;对正义、耿直、忠贞精神的弘扬两个方面。负面评价包括:空谈道义、忽视能力;盲目忠君、违背规律;蛮力抗争、损失人才。小结部分主要探讨了明代文臣气节在大力提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公民道德修养、呼唤社会道德回归,加强官员廉政建设、不断巩固执政党地位的今天具有的现实意义,同时为我国建立科学合理的国家公职人员管理制度提供了必要的历史借鉴。
司马光儒门史学实践的内在冲突——兼论程颐、朱熹与司马光史观之差异
作者: 暂无 来源: 史学月刊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宋代史学   程朱理学   司马光   儒门史学  
描述: 司马光既有明显的史家自觉,又将史学限定在儒学门庭之内,以求道作为治史的最高目标,并且高度认同史学的鉴戒价值,以史学实践自觉承担“经之常道落实在具体历史中帝王之一心”的任务。但其儒门史学蕴含的求道、求治、求真三重价值目标,造成了史学实践中的内在冲突,即求道与求治的冲突、求道与求真的冲突。前者引起历史人物评价上与程颐(也包括朱熹)的分歧,后者引起历史编纂上与朱熹的分歧。从程颐、朱熹与司马光的分歧,不仅可以加深对儒门史学内在冲突的认识,而且可以了解宋代理学与史学的学术互动情状。
明初的重礼、崇儒及程朱理学的国家化
作者: 暂无 来源: 南都学坛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朱元璋   明代初年   程朱理学   思想文化  
描述: 明代初年,基于重建秩序、消解蒙元文化对中原礼乐文化的冲击与改造的目的,也是为了赢得中原社会精英阶层——儒士大夫们的文化认同、政治认同,朱元璋以"恢复中华"为己任,积极认同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华礼乐文化,竭力推行以礼治国的基本国策,恢复儒家礼乐等级制度,保证政治秩序的有序化;坚决消除蒙元文化旧俗,采用"用夏变夷"的政策,禁胡俗,倡汉制,重新确立了汉族政治制度;采取一系列"重儒右文"政策,重视并推广经学、儒学,将程朱理学定为正统官方学说。在朱元璋及其继任者朱棣的努力下,最终促使了程朱理学在明代成为国家意识形态与民众思想观念的核心。
无根墨兰昭丹心——浅析郑思肖《墨兰图》
作者: 暂无 来源: 文存阅刊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墨兰   程朱理学   遗民   爱国之情  
描述: 有元一代,汉族士人的社会地位较为低下,同前代相比变化显著,有"九儒十丐"一说。宋元易帜,身为汉族士人之一的郑思肖因深受宋代程朱义理学说之故,以遗民自居,不愿屈身侍奉新朝,这种故朝遗民心态多反映在其作书画作品中。宋朝福祚已尽,遗民郑思肖无寸土所依,因此多绘无根墨兰,聊以自慰,明其心志。墨兰画法在前代画史未有明显记载,郑思肖内心感发之举,却开创了兰草新的表现形式,为后代所师法。
结合高中历史简析程朱理学的特点及其成因
作者: 暂无 来源: 成才之路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高中   程朱理学   成因   特点  
描述: 程朱理学的特点有三:一是使儒学进一步思辨化、理论化,二是它以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三是在理论体系的构建方面更多地吸收了佛、道的因素。其成因也有三:一是适应了赵宋王朝重建封建统治秩序的需要,二是儒、释、道三教长期论争和融合的结果,三是北宋学者大胆创新为其产生创造了条件。
柳宗元的“统合儒释”思想及其对程朱理学的开启作用
作者: 暂无 来源: 石家庄法商职业学院教学与研究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统合儒释   程朱理学   柳宗元  
描述: 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两晋南朝的发展,到唐代达到鼎盛,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佛教的发展给本就式微的儒学带来了危机,为了恢复儒学的权威地位,士人知识分子进行了不懈努力,柳宗元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他提出了"统合儒释"的思想,吸收佛学精义以改造儒学,使儒学在唐代有了新的发展。不仅如此,柳宗元的"统合儒释"思想还对后世影响很大,二程朱熹正是借鉴了这一思想,以"援佛入儒"的方式对儒学进行改造,建构了新儒学———程朱理学这一庞大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使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正统意识形态。
程朱理学传入日本与林罗山的儒家神道观
作者: 暂无 来源: 日本研究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林罗山   程朱理学   “儒家之中兼有神道”  
描述: 以程朱理学为主的中国儒家思想,自13世纪初传入日本后,不仅影响了日本的思想界,而且也为日本近世出现的神道理论的儒学化奠定了社会基础。其中,儒学家林罗山所创立的神道理论受程朱理学的影响比较深。林罗山在反佛、排佛和神佛混杂的同时,提出了"神道即是理"、"王道、神道理一"、"神道、人道一理"和"儒家之中兼有神道"的思想。运用程朱理学对传统神道理论进行了新的诠释。
圣贤学问与世俗教化:晚清时期程朱理学与纲常名教关系辨析
作者: 暂无 来源: 孔子研究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教化   纲常名教   晚清   程朱理学  
描述: 晚清时期,程朱理学在理论上鲜有创新,但并不意味着没有特点。作为社会主流文化,它与纲常名教的结合趋于紧密,实用性得到强化。理学名儒曾国藩、倭仁等,学问、事功一以敦守纲常为志,而缺乏理学创始人那种哲理思辨与学理探讨。贤儒从祀文庙,旌表忠孝节烈,则是理学礼教化的重要社会表现。
清初程朱理学“复兴”原因刍议
作者: 暂无 来源: 徽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程朱理学   原因   复兴  
描述: 程朱理学在清初的"复兴"是时代的产物。它紧贴时代脉搏指导清初伦理道德体系的重建、推动社会秩序由动乱趋于稳定。在"崇儒重道"国策的实行,君臣的戮力推崇,民间理学士人的努力,以及陆王学的"式微"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清初程朱理学实现了"复兴"。
< 1 2 ... 6 7 8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