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司马光儒门史学实践的内在冲突——兼论程颐、朱熹与司马光史观之差异
作者: 暂无 来源: 史学月刊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宋代史学   程朱理学   司马光   儒门史学  
描述: 司马光既有明显的史家自觉,又将史学限定在儒学门庭之内,以求道作为治史的最高目标,并且高度认同史学的鉴戒价值,以史学实践自觉承担“经之常道落实在具体历史中帝王之一心”的任务。但其儒门史学蕴含的求道
司马温公对荆公新学的批判
作者: 暂无 来源: 西夏研究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王安石   新学   司马光   学术批判  
描述: 王安石与司马光均不愧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先哲,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比较而言,王安石的贡献主要在经学和文学领域;而司马光的贡献主要在经学和史学领域.长期以来,司马光的史学成就掩盖了其经学
司马光中和思想试论
作者: 暂无 来源: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和   司马光   阴阳   养生   心性  
描述: 儒学行至宋代,气象为之一变,"本体"探讨成为主要学术任务,理、气、心、性等"核心话题"的彰显,昭示着其时代特色与学术水准。司马光与主流儒学有所不同,他通过"中和"范畴,使儒学各德目统合起来,"中和
论辞论事两难分:《温公续诗话》诗学思想析议
作者: 暂无 来源: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温公续诗话》   文以明道   《六一诗话》   记事   司马光  
描述: 《温公续诗话》在记事、论辞上都承继了《六一诗话》。史学家身份和儒臣的思想背景以及北宋前期的政治变化,使得司马光的诗学思想具有特殊之处。结合司马光的史家背景和政论思想,能够更全面深入的认识《温公续诗话》的诗学思想。
汉武帝采纳王臧的建议“绌抑黄老,尊崇儒学”——兼论儒学反思的科学基点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王臧   司马迁   班固   董仲舒   司马光  
描述: 传统至今,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汉武帝“尊儒”采纳的是董仲舒的建议,并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作为儒学反思的基点,笔者认为不妥。笔者认为,汉武帝“尊儒”采纳的是王臧的建议,有《史记》为证,“尊儒”只是“绌抑黄老”,主要用儒学治国。我们今天反思儒学应以此为科学的基点。
全祖望对司马光及其弟子思想的诠释与评价——以《宋元学案》为中心
作者: 暂无 来源: 焦作大学学报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宋元学案   晁说之   刘安世   司马光   范祖禹   全祖望  
描述: 全祖望通过修补《宋元学案》填补了思想史上的诸多空白,并致力于学术思想、史料记载及乡邦文献的诠释。全祖望为道学六先生之一、朔学创始人司马光及其高弟刘安世、范祖禹、晁说之分别设立学案,并确立其思想史
论《宋元学案》对朔学的诠释与评价——以司马光及其弟子刘安世、范祖禹、晁说之为中心
作者: 暂无 来源: 保定学院学报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宋元学案》   晁说之   刘安世   司马光   范祖禹   朔学  
描述: 全祖望为道学六先生之一、朔学创始人司马光及其高弟刘安世、范祖禹、晁说之分别设立学案,并确立其思想史地位。全祖望通过考证对司马光《资治通鉴》的具体分工提出不同于胡三省的看法,明确了刘攽作为全局副手
大人物的小脾气
作者: 暂无 来源: 传奇故事:百家讲坛中旬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脾气   人物   庆典   程颐   司马光   旷达   苏轼  
描述: 程颐是一代重儒,严毅庄重,但拘泥于礼仪。而苏轼自由旷达,散漫得很,自然看不惯程颐。国忌日时,程颐在相国寺主持祈祷仪式,叫吃素时,苏轼便讥讽他:“你不好佛,怎么吃素的?”司马光死时正值朝廷有重大庆典,百官在庆典后想去凭吊,程颐阻拦说:“你们今天既然要哭司马光,就不能在庆典上欢歌。”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考辩
作者: 暂无 来源: 孔子研究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刘歆   罢黜百家   董仲舒   刘彻   独尊儒术   司马光  
描述: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似成定论。然史、汉、通鉴记此事相异。董氏对策不在建元;建元尊儒发自御史大夫赵绾;《汉书》移秦“丞相绾奏”黜李斯奏议补建元元年;司马光移董策建元元年,始成此说。汉武尊儒未罢
明皇改经与《孝经》学的转折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哲学史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古今文   唐明皇   郑注   经文   刘炫   君臣之义   郑玄注   司马光   古文孝经   唐玄宗  
描述: 《孝经》之学,经文有古今文之分,郑注主今文,孔传主古文,经文互有出入,注解大相违异。唐代天下一统,经学随之统一,故有《九经正义》之写定。而《孝经》仍今古别行。至唐玄宗之世,乃诏令群儒质定《孝经》之义,刘知几主古文,立十二验以驳郑注,司马贞主今文,言古文鄙俚,事俱载《唐会要》。明皇
< 1 2
Rss订阅